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如何应对全麻苏醒期烦躁

2024-06-25健康

晚上值夜班,一会儿工夫通知了两台阑尾炎,算了算时间做完基本得零点。10点半,第一台手术病人被推了进来,是一位66岁的老汉,体重160多斤。没有特殊情况,阑尾切除手术速度还是蛮快的,基本上半个小时能结束,所以麻醉诱导时肌松药我没敢多给,只给了罗库溴铵40毫克,插入喉罩也比较顺利,气道压在17左右。但手术开始后有十来分钟,气道压逐渐升到22,喉罩接头处有漏气声音,气道压波形顶端出现短平台,大夫嫌气腹空间小,说明肌松差了,于是把剩下的10mg罗库又给上了。手术做得很快,开始到结束25分钟。缝皮时停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手术助手撤掉单子的时候,病人已出现自主呼吸,但非常急促,不稳定,潮气量一百七八,(见图一)前臂和手能抬起,但无力,说明肌松药还没有代谢完,有烦躁的迹象,于是赶紧推注丙泊酚60mg,推注后,患者手臂不再乱动,呼吸变得匀称,潮气量达600ml,给予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静推。慢慢等待大约15分钟,呼叫患者能睁眼,拔出喉罩,患者配合,语言清晰,就是犯困,此时才敢送回病房。

(图一)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手术时间短,肌松药没有代谢完,而镇静药丙泊酚已经代谢完,容易出现烦躁的病例。以前曾经见到过很多次,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推注丙泊酚,任由患者苏醒,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喘不上气,要憋死的感觉,非常难受,所以患者挣扎、烦躁。

全麻苏醒期烦躁,容易引起刀口裂开出血、循环系统不稳定等并发症,降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影响麻醉医生的个人口碑,所以我们要找到原因,提前预防,并能及时分析、快速正确处理。

随着麻醉药物的更新、普及,现在烦躁的病例已很少出现。总结起来,引起烦躁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疼痛、一些麻醉药物的特殊副作用、麻醉药或肌松药残留、留置导尿管刺激、术前焦虑、术后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长时间被动体位和姿势引起的舒适度下降等。

1 疼痛

疼痛是引起烦躁最常见的原因,以前我们用芬太尼诱导,术后烦躁的病人比较多,后来用舒芬太尼,烦躁的病人明显少了,说明镇痛不足容易引起烦躁。多模式镇痛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创伤大的手术在麻醉前先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中合理的应用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药物以及右美托咪定等,再加上镇痛泵的应用,可以达到完美的术后镇痛。

2麻醉药物或肌松药残留

长时间应用吸入麻醉药七氟烷等易引起烦躁,术前药阿托品、戊乙奎醚及镇静药咪达唑仑等易引起患者谵妄。所以在应用这些药物时,我们要掌握其代谢时间。

如果镇静药物过量而镇痛不足也容易引起烦躁。因为患者意识没有完全恢复,但已感觉到剧烈疼痛,病人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表现为烦躁。此时需要追加镇痛药物,让患者再睡一会,等待镇静药物的代谢。肌松药残留,就像刚开始我们说的这种,手术时间短或者在大夫的腹肌太紧张等唠叨下肌松药过量,而镇静药已代谢完,此时患者呼吸无力,濒死感,极度不配合。这种情况需要给予丙泊酚适量,然后给予抗胆碱酯酶药,然后要做的工作就是等待,患者再次苏醒后,一般不会再出现烦躁。

3

留置导尿管刺激

此种情况男性病人较多,尤其是老年男性,非要起来小便,摁都摁不住。对于这种情况麻醉前可与病人预先沟通好,告诉病人麻醉后要留置导尿管,醒来后老是想尿尿,其实是导尿管刺激的。

4

术前紧张、焦虑

术前紧张、焦虑的患者在苏醒期易出现烦躁。焦虑是一种对恐惧的延伸感觉,并不与实际存在的威胁相关联,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多表现对即将进行手术麻醉的恐惧和对未来预后的不确定,而这种焦虑状态的持续存在是导致和诱发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术前访视及麻醉诱导前对病人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尽可能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5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缺氧也是导致病人出现烦躁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严格掌握拔管指征,避免潮气量不足时提前拔管。必要时行血气分析,查看是否已出现二氧化碳蓄积。

6长时间被动体位和姿势引起的舒适度下降

如果手术时间长,患者长期处于俯卧位或平卧位,苏醒期会感到特别累,此时容易引起烦躁。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各项监护指标正常,可以让患者处于自己舒服的体位,如侧卧位等。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尽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以及右美、舒芬等的应用已使烦躁大大减少,但一旦发生,除了给病人带来不良反应,也让我们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有可能成为「背锅侠」。

苏醒期烦躁,预防大于治疗。对于我们经手每一位病人,我们都要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而不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被「常规」磨灭了思考。如果做到提前干预,做好与病人良好的术前沟通与交流,并合理应用麻醉药物,预防镇痛,那么烦躁将渐行渐远。

支持标题+全文检索,多个关键词检索,海量知识库随时搜索,欢迎大家分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