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他是市二医院开展「高难度手术」的底气!

2024-08-19健康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刘少星

从挑战高难度大脑「禁区」的脑干手术,到重新「捋直」身体弯曲将近150°的患者,抑或是一个小孔就切掉10厘米巨大子宫肿瘤的手术.....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屡屡创造「生命奇迹」的背后,除了外科医生的努力,其实也离不开这一群「幕后英雄」的兜底。

他们,便是 麻醉医生。

市二医院的麻醉科是成都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每年要开展手术量有7万余例。刘少星作为该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麻醉科主任, 他带领着团队不断突破「麻醉禁区」—— 让原本因无法麻醉而错失手术机会的患者,重新拥有生的希望。

「有高难度、复杂手术,就找刘主任!」这是医院里不少外科医生的共识。那么,这张麻醉科的「金字招牌」是怎样练出来的?

今天,在「一济之长」的栏目中,我们就从刘少星的故事里,走进麻醉医生的群像。

突破「麻醉禁区」

让更多人拥有「手术机会」

在麻醉领域, 高龄、高危心血管患者、超重患者都面临着「麻醉禁区」。 这些患者群体在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加重并发症的影响, 增加了麻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曾经, 于这类患者的大多数而言, 他们追求生的希望,却承担着身体无法承受麻醉而错失手术的绝望。从医20多年,刘少星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 明明可以将他们从生命线上拉回来,却因为麻醉的风险,而错失良机。

「只要我技术更好一点,他们就多一分手术的机会。」刘少星挤出休息时间持续学习,每一次麻醉后,他都会仔细复盘,反复研究麻醉记录,查看自己的操作是否有纰漏。刘少星也感激曾在ICU工作的经历,四年累积下来,刘少星比其他人都能更快地识别患者的危急情况,及时开展救治。

刘少星永远会记得,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位78岁,需要进行TAVI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高龄患者。

和普通高龄患者相比,他的情况更加复杂,不仅反复发作心绞痛,同时叠加心功能不全,双腿水肿等症状, 而TAVI本身就是难度最大的四级手术,这意味着麻醉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

为了让患者能够顺利手术,在手术前期刘少星就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呼吸、内环境等状况,并和手术团队共同制定了麻醉方案及应急预案,为后续的麻醉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麻醉诱导开始,刘少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诱导方式。过深的麻醉可能导致患者苏醒延迟或并发症增多,而过浅的麻醉则可能使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

此时的他,就像是雕刻家一般,用药物这把无形的刀,在患者体内雕刻出最适合手术的麻醉状态。

完成麻醉诱导后,刘少星还要实时捕捉患者生命体征每一个致命的细微变化,如血压的波动、心率的快慢、血氧饱和度的升降等。

在手术的关键时刻,如瓣膜释放的瞬间,还要瞬间将患者左心室的射血量减到最小,并且在瓣膜释放之后,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复左心室射血…… 这些都需要刘少星在术前经过精心的计算和无数次的演练,迅速作出判断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让「麻醉」走出手术室

推行「舒适化医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打破对于「就医=痛苦」的刻板印象,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少一点痛苦、多一点舒适,麻醉医生是最重要的推手。

「近几年来,麻醉科医生也在‘走出手术室’。」刘少星表示,除了传统的手术室内麻醉,他也带领科室积极探索舒适化医疗的边界,将麻醉的关怀延伸至手术室之外。从求美者的 「无痛变美」 胃肠镜检查的「轻松之旅」 ,再到为幽闭恐惧症患者提供的 核磁检查镇静服务 ,还开设 「麻醉门诊」 麻醉的治疗原理来解决失眠 等疾病。

除了这些,麻醉科还 将「舒适化」医疗延伸到术后。 在市二医院,麻醉科每天会派专人负责术后访视,查看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情况、麻醉或手术并发症情况,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助力患者更舒适地康复。此外,麻醉科还关注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器官功能恢复状况等。

截至目前,市二医院麻醉团队已有医生有60余名,已经相当于一些小型医院的医生数量。可以说, 麻醉工作已经在遍布医院每个角落。 每一项创新都旨在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让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

扩宽学科发展

除了临床,科室还承担起科研和教学的重任,引领全市麻醉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据了解,市二医院麻醉科是成都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基地,是四川省除华西医院和省医院以外最大的麻醉社会生规培基地。

如何扩宽麻醉学的深度与宽度, 做到临床与科研的相互转化? 刘少星的科研也没有懈怠。

「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需要我们麻醉医生高度集中精神,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生命体征监测在保证精确性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方便?」一次科室的例会上,一名麻醉医生的话,一下子给了刘少星灵感。

刘少星的目光瞄上了穿戴式的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器,而这也成为了刘少星的科研课题之一。

在刘少星的研究中,这套穿戴式的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手术场景。以无痛胃肠镜为例,当患者进入检查室之前,麻醉医生通过扫码的方式,将预设好的参数输入仪器后,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就能实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等多项指标进行一个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

这一项目的进展,也带动了全科室的科研风气。目前, 刘少星作为市二医院GCP麻醉中心负责人,已完成了10余个GCP(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范)项目研究。 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质量,在省内GCP麻醉中心排名中,都名列前茅。而刘少星本人,也是全科室里科研项目数量最多的「科研达人」。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科研,临床麻醉医生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药物和技术,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刘少星说,他为什么「狂卷」科研,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从个人层面来说, 科研能够给刘少星带来无可比拟的获得感 ,让他可以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最好的镇痛效果与最小的不良反应,这是无数麻醉医生的追求。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是一项精确而又复杂的工作。我要把我的患者平安‘接’回来。」 刘少星说,麻醉药物不是「水」,它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病人入睡,但同时会抑制病人的生命体征,而刘少星自己,则在努力当好一名「执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