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脑梗患者食不下咽,环咽肌肉毒毒素精准治疗解难题

2023-12-28健康

为解决急性脑梗患者张大爷的吞咽障碍,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团队在超声和球囊双重引导下,顺利为其实施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治疗后第三天,张大爷即可经口进食,满脸笑容的他对科室精湛的医术赞不绝口,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74岁的张大爷家住长江新区阳逻街,半年前突发急性脑梗死(延髓背外侧),在院外治疗后仍存在吞咽困难、口水难咽、不能进食等问题。2个月前,张大爷来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寻求治疗。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后,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团队为张大爷完善吞咽评定,洼田饮水试验评级V级。行相关吞咽功能训练及导管球囊扩张治疗两周,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经仔细研判患者超声影像检查资料,考虑患者存在环咽肌失弛缓。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同意后,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团队在超声和球囊双重引导下,精准定位环咽肌,顺利为其实施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治疗后第3天,张大爷即可经口进食,终于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面汤,张大爷露出开心的笑容。

出院2个月后科室上门随访,张大爷基本上可进食任何性状食物。张大爷及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对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

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刘凡介绍,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可以表现多种形式的吞咽异常。该病例为环咽肌失弛缓导致吞咽困难,科室在超声和球囊双重引导下精准定位,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大大提高。患者在接受注射后不久即可出院,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福音。

目前,科室已完成10余例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恢复经口进食,在难治性吞咽障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并获得较好社会效益。

【科普】

环咽肌与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可以表现多种形式的吞咽异常,如饮水呛咳、咽下困难以及舌肌无力等引起的咀嚼困难、口腔内滞留、无效吞咽等。单侧半球卒中所致的锥体束、岛叶、基底核区损伤可引发机体吞咽困难;脑干卒中则更容易导致吞咽困难,其发病率高达 70%。这是由于延髓内存在吞咽中枢,该中枢的中间神经元控制吞咽的咽期阶段,除执行吞咽程序外,还支配与吞咽肌群相关的颅神经核团,所以损伤后会导致吞咽模式化顺序运动丧失,双侧咽肌功能障碍,从而表现为进食或饮水呛咳,多次小口吞咽、唾液过多,咽下梗阻感及构音障碍等。

环咽肌解剖位置

环咽肌是负责食道上括约肌功能的主要肌肉。这种肌肉在呼吸时保持收缩状态,防止空气进入食道,在吞咽或呕吐时放松并打开。脑干梗死患者进行吞咽时,其环咽肌压力无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延髓梗死后累及迷走神经背核,最终影响喉返神经在咽丛分支的功能,从而导致环咽肌的顺应性降低,出现该肌肉弛缓或痉挛的不协调状态。临床也称之为环咽肌失弛缓。

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未能下咽造影图

研究表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以咽期为主的吞咽功能障碍并不像其他吞咽障碍形式会逐渐自行恢复,如不在早期给予患者正确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可能需终生靠鼻饲来获取营养,极大地危害着患者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治疗环咽失弛缓症的方法,包括吞咽康复训练、导管球囊扩张、肉毒毒素注射和环咽肌切开术。近年来,国内外肉毒毒素注射应用于环咽肌失弛缓取得了一定效果,肉毒毒素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释放,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引起相应肌肉松弛性麻痹,从而缓解痉挛,使环咽肌正常开放。但由于环咽肌较小且位置较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有迷走神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等重要器官,易造成损伤,因此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关键是精准定位。

球囊及环咽肌超声检查所见 (白色箭头为环咽肌)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康复医学科采取超声和球囊双重引导,精准定位环咽肌,提高了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降低了因为重度吞咽障碍导致的肺部感染、体重减轻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接受注射后不久即可出院,降低了家庭与社会成本,是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福音。(通讯员:蔡孟良 编辑:吉世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