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都是毛主席的得力干将,国之栋梁,不过,这十位元帅与毛主席的关系,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当然,也不能用简单的排名来衡量,我们可以来分成三个档来形容一下。
第一档,就是与毛主席「相交莫逆」,主要有三人:朱德、陈毅、罗荣桓。
朱老总与毛主席的关系,已经不需要多说,自从井冈山会师后,两人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朱毛」俨然成了同一个人,谁也离不开谁。
在长征时期,张国焘妄图让朱老总与毛主席划清界限,朱老总说: 「就是把我劈成两半,也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
毛主席在晚年时,也曾经当着众多领导人的面,说: 「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还有陈老总,与毛主席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都是性格豁达、胸怀宽广之人,而且都擅写诗词,因此,两人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在抗战时期,陈老总在新四军与饶漱石不和,发生了「黄花塘事件」,毛主席特地把他调到延安,亲自给他做思想工作,给了陈老总莫大的安慰。
后来,陈老总彻底打开了心结,毛主席也非常高兴,特地给他写信说: 「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两人都擅长写诗词,经常一起唱和,陈老总写了诗,都会请毛主席指正,毛主席写了诗,陈老总也会第一时间拜读,这在十位元帅中是绝无仅有的。
1971年底,陈老总已经病入膏肓,经常陷入昏迷,但是到了12月26日这天,陈老总突然精神很好,还让女儿做了一碗面条,边吃边说: 「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我要给毛主席祝寿。」
陈老总去世后,毛主席不顾病弱的身体,亲自出席了追悼会,对大家说: 「陈毅是个好同志。」
至于罗荣桓,跟毛主席认识的时间更早,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元帅。
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时,罗荣桓还是一个学生兵,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毛主席在这次起义中的组织才能、建军思想,却深深地打动了罗荣桓,从此对毛主席忠心不二,跟随了毛主席一辈子,从未反对过毛主席。
在十大元帅中,从一开始参加革命就跟随毛主席的,只有罗荣桓,因此,毛主席后来也说过: 「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
罗荣桓去世的当天晚上,毛主席正在开会,亲自带领大家集体默哀三分钟。这样的待遇,放眼全军,也只有罗荣桓。
事后,毛主席还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的最后两句: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就是毛主席对罗荣桓的真实评价。
后来,毛主席还高度评价说: 「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能得到毛主席如此之高的评价,放眼全军、全党,也只有一个罗荣桓!
第二档,就是与毛主席「互相成就」,包括四个人:林彪、贺龙、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虽然与罗荣桓都是毛主席最器重的学生,但两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罗荣桓终其一生都对毛主席忠心不二,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各项政策,相比之下,林彪与毛主席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坚定了。
早在井冈山时期,林彪就发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对井冈山根据地的未来充满了悲观,毛主席为了纠正他的错误思想,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还比如在长征时期,林彪不满毛主席的指挥,提出让彭德怀来代替毛主席指挥红军,气得毛主席在开会时怒斥他: 「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
还有张国焘妄图分裂红军时,林彪也对聂荣臻说过: 「你说张国焘路线不对,可是为什么人家有那么多人?人家有八万,我们只有两万。」
当然,这只是在早期,后来林彪认识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后,就再也没有质疑过毛主席,而毛主席也对他并不计较,继续重用,最终让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取得了双赢。
在十大元帅中,贺龙贺老总与毛主席认识的时间最晚,是在1936年10月三大方面军在甘肃会师时,才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贺老总在军队中的资历高、威望大,而且年龄也比较大,因此,他虽然对毛主席也非常敬重,但不会像罗荣桓那样死心塌地。
而且,贺老总的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吟诗作赋,自然也不会像陈老总那样与毛主席诗词相和。
因此,贺老总与毛主席的关系,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密切,而是互相尊重,互相成就。
聂荣臻和叶剑英,早年都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接受的是正规的、传统的军事教育,对毛主席所倡导的游击战术不了解,因此,在革命早期,两人并没有跟毛主席走得很近。
但是,经过五次反「围剿」之后,两人就渐渐认识到了毛主席才是正确的,从此就开始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毛主席这边。
毛主席对这两位元帅的才能也非常欣赏和器重,比如聂荣臻,在抗战时期,毛主席让聂荣臻主持晋察冀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又让他主持华北军区,到了建国后,聂荣臻又先后主持总参谋部、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始终位高权重。
还比如叶剑英,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参谋长,建国后更是成为中央副主席,地位比聂荣臻还要高。
毛主席曾经评价叶帅: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就是对叶帅的高度肯定。
叶帅在晚年时,曾经对大家说: 「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叶帅的这段话,其实就是说的「互相成就」。
最后是第三档,就是与毛主席「若即若离」,包括三个人: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
关于彭老总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毛主席曾经亲口说过,两人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
很明显,这个评价是很重的,毛主席虽然有说气话的成分,但也多少说出了两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应该说,彭老总对毛主席还是很尊敬的,在革命道路上也一直把毛主席当成领袖来看待,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别人那样,对毛主席死心塌地地效忠,而是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在十大元帅中,也只有他敢当面与毛主席争吵。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注定了彭老总后来的悲剧。
刘伯承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对苏联那一套「教条主义」非常反感,甚至非常痛恨,而刘伯承,当年就是「苏联派」的代表。
在南昌起义失利后,刘伯承被派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接受了苏联式的军事教育,因此,当他回国后,对毛主席倡导的游击战术很看不上,明确表示过反对,让毛主席被撤销了总政委的职务,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
当然,刘伯承后来还是认识到了毛主席的伟大,知道了游击战才是最适合红军的战术,从此就开始站到了毛主席的一边。
不过,刘伯承一向非常冷静、独立,虽然很认可毛主席的正确思想,但他还是与毛主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并没有走得太近。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虽然是中原野战军司令,但是在更高一级的中原局,却连一个第三书记都不是(第一书记是邓小平,第二书记是陈毅,第三书记是邓子恢)。
到了建国后,刘伯承申请退出一线,转向教育领域,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其实这也是他最好的选择。
至于徐向前,比彭老总与刘伯承的情况更加复杂。
当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原本是红军的大喜事,却因为张国焘野心膨胀,变成了坏事,这时候,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他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徐向前对分裂红军是不支持的,曾明确说过 「红军不能打红军」 ,但是,他却没有站在中央这一边,而是跟着张国焘走了。
毛主席在临走时,曾经专门去找过他,询问他对红军北上的意见,想最后争取一下徐向前,但是,徐向前却没有什么表示,这无疑让毛主席对他很失望。
到了抗战时期,徐向前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都是副职,分别给刘伯承和聂荣臻当副手,其中的原因已不需要多说。
这就是十大元帅与毛主席的亲疏关系,包括「相交莫逆」、「互相成就」、「若即若离」,您觉得呢?
(参考资料:【毛泽东与十大元帅】【十大元帅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