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野12万人为什么仅半年便折损过半?

2023-12-19历史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野12万人为什么仅半年便折损过半?

国民党军中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将领,名为白崇禧,以其智谋著称,人们尊称他为「小诸葛」。然而,对于这个外号,许多人质疑其实际价值。回顾历史发现,在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并未参与过多个重要战役,甚至连著名的三大战役也未亲临其境。这让人不禁思考,「小诸葛」这个称号究竟有何依据?更令人质疑的是,在广西战役中,他被我军击溃,最终仓皇逃逸。种种表现让许多人认为,白崇禧或许言过其实,或许不够配得上「小诸葛」这一尊号。

当对白崇禧评价时,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中野进大别山时带领的12万人,以及他们离开时的人数,来更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些人们不太熟悉的白崇禧的一面。

抗日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解放战争的拉开。初期,革命根据地遭受国民党军队疯狂围攻,解放区频遭战火侵袭,人民生活艰难。为解决这困境,中央决定将战斗引向国民党区域,让根据地和人民有喘息的机会,摆脱困境。

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12万大军进入大别山,如利剑刺向敌军心脏,誓要彻底动摇敌方的根基。这次行动象征着我军发起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

为达到战略目标,中野在大别山的茂密林地与国民党军激战长达半年。尽管损失惨重,但最终完成了牵制敌军兵力的任务。1948年3月,中野与白崇禧部队浴血奋战,终于脱离大别山。然而,中野部队只剩下不到6万人,这损失惨重。

中野素来以游击战闻名,擅长在密林中作战,但为何在大别山遭受如此严重的伤亡?这涉及到白崇禧的角色。尽管他与蒋介石有矛盾,却在战争指挥能力和战略思想方面堪称国民党军中的佼佼者。

广西临桂出生的白崇禧,生于1893年,从小就展现聪明与勤奋。1914年,他进入保定军校深造,凭着刻苦学习和善于谋略的特质,到了1924年已然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军阀。在北伐战争中,他以总参谋长身份运筹帷幄,功绩卓越,还亲自指挥了龙潭战役,成功歼灭孙传芳的部队,在北伐战局中几乎独力稳定了形势。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对敌我形势的精准分析,提出了零敲碎打、集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在桂南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他领导的桂军表现卓越,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毛主席曾评价他是国军将领中最阴险狡诈的人物。

粟裕大将指出,对于分析国民党军队的精锐,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中使用美式装备的是精锐,说广西方言的同样被认为是精锐中的佼佼者。林彪也曾称赞白崇禧是国民党军队中为数不多真正懂得打仗的将领。

在和白崇禧部队相互交战的半年里,中野遇到了不少困难。白崇禧对中野的游击战法了如指掌,在开战前充分准备,特别是选择了大别山这样的山区作为交战地点,对战前准备极为重视。

大别山曾是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4、25、28师曾驻扎在这里,借助当地群众基础多次击败国民党军的围剿。为了防止重蹈覆辙,白崇禧首先着手破坏我军在这里的群众基础。

他采取了各种手段破坏中野在大别山地区的群众基础。首先采用残酷的「坐连法」对大别山区的群众进行清洗,对支持中野的革命群众进行无情打击。大别山地区人烟稀少,近年来大量居民迁移到人口密集地区,如今再次遭受残酷打击,留下的多是胆怯避事的百姓,他们不敢再支持革命,一见中国军队便躲避,生怕与我军扯上任何关系,以免招致国民党军队的报复。白崇禧对人性了解深刻,运用恩威并施手段熟练,残酷镇压之余还施以些许恩惠。

在围攻期间,白崇禧组建了「小保队」,其中包括地主、地方恶棍和一些我军的叛徒。这些成员通常是当地人,对周边情况了解颇深。他们的存在让我军面临更大的困难。他们经常协助国军袭击我军藏匿的伤员,迫使我们不得不带着大量伤员转移,严重影响了军队的灵活性,削弱了我们的游击战能力。

「小保队」还协助国民党在山外设立检查站,严格搜身进出大别山的老百姓,导致物资难以运进山区。中野的军队为了迅速进入大别山,选择轻装简行,丢弃了许多重型装备和补给物资。如今,军需无法进入,只能依赖一些支持革命的老百姓。但这些百姓也困苦不堪,难以提供大量支援,因此在大别山区,中野部队缺医少药,生活艰难,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如此情况下又如何继续战斗呢?

在面对装备精良、兵力众多的国民党军时,中野部队不仅武器弹药匮乏,连粮食也几乎耗尽,境况困顿不堪。白崇禧采取针对我军游击战术的有针对性对策,严令各部队不得单独出击,要求每次行动至少几个师同时出动。这样的策略严重限制了中野的游击战术的发挥。

白崇禧还集结大批精锐部队对我军进行尾随追击,这些部队包括第48师、第7军等桂军的精锐。他明显意图是不让我军有足够的时间休整,长时间疲于奔波,削弱战斗力。广西地区多山林,桂军擅长山地作战,他们熟悉这样的地形,轻松自如地在山间穿梭。在抗日战争期间,桂军曾在大别山对抗日本侵略军,因此对大别山地形十分熟悉,为他们在与我军的战斗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别山区对桂军极为有利,因他们曾长期驻扎于此,与当地人关系融洽。许多士兵甚至在此安家立业,与当地人结下深厚关系。这些优势使得桂军在大别山区的作战如虎添翼。相反,我军受到种种限制。尽管中野的高级干部曾在此展开过革命活动,对地形略有了解,但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北方调配来的,对南方环境不甚了解。

气候对北方战士造成了困扰。北方干燥且相对寒冷,与南方潮湿炎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战士很难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南方雨水充沛,道路泥泞,战士的鞋子难以应对雨水浸泡,导致许多人不得不赤脚行军,导致严重水泡。南方虫患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困扰。这些不适应情况导致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削弱了我军的战斗力。

国民党军队能够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路调集兵力和物资,蒋介石也能迅速向大别山区派遣援军,而我军只能艰难地步行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不仅极度消耗体力,还极大削弱了我们的机动性。在大别山战斗中,我们有几次围歼国民党军的机会,但因机动性不足而错失良机。

在刘邓大军与白崇禧对峙期间,由于白崇禧的全面施策,我们遭受了巨大损失。12万人进入大别山,仅剩6万返回,大量物资和重型武器损失殆尽。这次是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胜利。白崇禧因此被誉为「小诸葛」。

虽然中野在大别山战斗中损失惨重,导致后来的淮海战役无法独力歼灭黄维军团任务,但在华野的配合下仍完成了战略目标。尽管处于被动,但中野在大别山成功牵制了数十万国民党精兵,有力支援了其他部队的行动,减轻了许多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百家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