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战期间,老蒋明知何应钦是亲日派,为什么还让担任国军二号人物

2024-07-23历史

抗战期间,蒋介石为促进抗战统一,将许多军官纳入军事委员会。

委员会下设有四个机构,分别为军事事务部、政治事务部、军令处和军事训练部。除了军令部和军训部几乎没有实权外,徐永昌和白崇禧担任这些职务是因为他们分别来自晋绥军和桂系。而军政和政治部这两个权力部门则完全由蒋介石最为信任的亲信掌控。

军政部部长是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何应钦,而政治部部长是陈诚。由于军政部主要负责军事事务,所以何应钦实际上可视为国民革命军抗战中的第二领导人。

耐人深思的是,何应钦在抗战之前就以亲日派而著称。在抗战前的西安事变中,他曾主张用武力来解决西安的问题,几乎使得老蒋被俘而成为祭旗品,因此在抗战前,何应钦在国民党内部的处境十分尴尬。

为什么即便何应钦是亲日派,蒋介石仍然任命他为军政部长,成为抗日军事力量的第二把手呢?

反复横跳的何应钦

根据惯例,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何应钦的经历,看看他与老蒋之间的关系。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90年4月,出生地为贵州,他比蒋介石小三岁。

尽管何应钦年纪较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资历欠佳。实际上,他有着一些早熟的特质。在19岁时,他成功入选公派前往日本的军校,而此时老蒋也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但在年级上比何应钦还要高一届。何应钦是个学霸,而老蒋却只是一个自费的学渣。

回国后,何应钦回到贵州,加入王文华的黔军,并迅速升任黔军第五旅的旅长。那时他还未满30岁,而老蒋此时还在上海的陈其美手下打拼,未来他的死敌陈诚还在粤军担任一名普通的连长。

从发展的起点来看,何应钦的实力显然优于蒋中正和陈诚。

1924年,何应钦在滇军服役期间,在他的老同学、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及蒋介石亲信的王柏龄推荐下,出任黄埔军校的总教官,因此被黄埔的学员们称为「大保姆」。

同年11月,黄埔一期学生毕业后,孙先生特别指示他们成立了两个属于革命党的教导团,何应钦担任第一个教导团的团长,团内的军官均由黄埔的师生构成,因此被称为「学生军」。何应钦因此成为黄埔建军的重要人物,也可以算是蒋氏创业时期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

成军后,何应钦的教导团成为了老蒋东征军的主要力量,对陈炯明展开了攻势,尤其在棉湖之战中逆转了绝境,令众多黄埔学生铭记于心。这场战斗展现了黄埔学生军的精神。在抗战前,黄埔的师生们会在这一天祭奠那些在此牺牲的同事,这也是老蒋控制黄埔师生的一种策略。

在这场战斗之后,老蒋与何应钦几乎可以说是同仇敌忾,何应钦成为了老蒋之后黄埔的重要代表。

当何应钦成为国军北伐第一军的指挥官后,他的想法也逐渐活跃起来,与蒋介石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虽然他依然是老蒋最得力的助手,但在抗战前处理的两件事情上,确实与老蒋立场相左,使得两人的关系产生了隔阂。

第一件事情是,在北伐时期,默许桂系将蒋介石赶下台。

在1927年的第一次北伐结束阶段,蒋介石指挥东路北伐军跨越长江,向徐州方向发起进攻。由于孤军深入,蒋介石在江北被孙传芳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损失惨重。得到张宗昌支持的孙传芳随后展开反攻,军队一度逼近南京郊区。

在这场战斗之后,桂系的李白两人抓住机会掌控了南京国民政府(宁方),而老蒋作为失败的军队总指挥,自然会被政敌桂系追究责任。虽然已经进入清算阶段,但在战后的会议上,李白和那位先生在会上公开和私下都在施压老蒋辞去北伐军总司令的位置。

毕竟何应钦的第一军取得了胜利,且在龙潭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何应钦率先提出反对,加上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李白二人想要发动政变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在这个关键时刻,何应钦意外地失陷了。

当桂系促使老蒋退位时,老蒋投去一瞥何应钦,而何应钦却只是静坐一旁,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或支持的态度,淡然地看着老蒋孤独地走了出去……

多年之后,老蒋依然对昔日战友的背叛心存不满,感慨道:

只要他开口,我就可以留下来。

第二个事件就是闻名遐迩的西安事变。

这件事情也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西安事变期间,何应钦得知老蒋被张公子拘留后,立刻想到要通过武力施压让张公子释放人质。何应钦当时的做法是否就是错误的呢?

从当时的视角来看,这种做法并无错误。实际上,不少黄埔军校的学员以及何应钦和蒋介石的亲信都认为应当采取强硬措施应对局势。如果早期就主张与西安方面妥协,老蒋就容易被左右,而南京方面也会有所顾忌。一旦敌军逼近,就可以掌握对张公子的主动权,何应钦和戴季陶等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即便何应钦再怎么解释,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怎么看都不像是在支持蒋介石。要明白,他当时已经逼近潼关,险些让张公子用蒋介石的性命来抵挡敌人。

在蒋介石和众多密友看来,何应钦的举动无疑是别有用心。

对于这样一直想要「上位」的何应钦,老蒋为何在抗战时期,却将「第二话事人」——军政部长的位置送给他呢?

抗战老蒋重要何应钦内幕

在抗战期间,面对这样一位反复变换立场的老友,尽管老蒋心中不情愿,还是决定重新任用何应钦。

而这样做的原因,雨田君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字。

人脉

也可以说是何应钦的政治资本。

如何理解何应钦在社交网络方面的优势,雨田君将其概括为三个要点。

何应钦在国民党军队主力中的声望。

所谓的蒋父和何母,在抗战之前,国民政府中央军的主要派系中,除了陈诚能够独立处理事务,其余的如汤恩伯和胡宗南仍然只是小军长而已。在中央的核心圈子里,实际上大多是何应钦的势力在主导,许多黄埔出的学生或亲信将领若想晋升,首先要投靠的对象就是何应钦。

作为真正的「蒋之下」,何应钦自然吸引了许多追随者,除了以土木系自称的陈诚外,徐庭瑶、关麟征,以及黄埔军校的教官刘峙和顾祝同也都是何应钦的门徒。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希望整合黄埔系的力量,陈诚显然并不是合适的人选。毕竟当时的陈诚不过是个二级上将,而且他个人「私心颇重」,很难获得大家的支持。

国民政府的一级上将、黄埔军校的总教官等众多称号,显然也是蒋介石的首选人选……

其二,即何应钦在国民党各个派系之间的「纽带」功能。

在抗日战争开始阶段,蒋介石便提出了「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口号。

说实话,这个标语确实令人振奋,我军紧接着也进行了改编,成立了八路军(后来的18集团军)和新四军。

除了我军以外,老蒋的统一阵营还涵盖了来自云南的滇军、四川的川军、广西的桂军、贵州的黔军以及广东的粤军等各地方势力。

那这和何应钦有什么联系呢?

早期,何应钦与黔军和川军关系密切,同时他也在云南讲武堂及滇军服役过。在北伐期间,他还与桂军合作作战。在西南的众多地方武装首领中,何应钦是少数几个可以信赖的中央军军官之一。蒋介石需要整合西南地区以及两广的力量,何应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解作用。

在军委会里面白崇禧就和何应钦很合得来,中央军进入云南驻防也是何应钦和龙云多次沟通后顺利入驻。

通过何应钦这个桥梁,蒋介石的「统一战线」才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第三点是日本人与何应钦之间的联系。

大家都知道何应钦与亲日派的关系。在士官学校的学习期间,他就已深受其影响。在全面抗战之前,何应钦对与日军的交战持消极看法。比如在一二八第一次淞沪会战时,他曾严厉训斥想要参战的宋希濂。抗战开始后,何应钦的反应也并不积极,甚至在南京保卫战前,当日军劝降蒋介石时,何应钦的态度竟然是「支持」。

如此一来,身为统帅的蒋介石自然需要保持警惕,但他为何还是对其深加重用呢?

这就得提到何应钦在蒋介石对日本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抗战初期,国军的抵抗十分困难,蒋介石自然希望保留何应钦作为一个「联络人」,在极为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他的关系使两方达到谈判的可能。如果最终战败,何应钦担任中间人的角色也能够巩固其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与日本亲近并与日军高层保持良好关系的何应钦,成为蒋介石对日本采取策略的重要人物。

何应钦在抗战初期,凭借与国军主力、地方势力以及日军的「人脉关系」,使得蒋介石对他十分看重。

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前夕,蒋介石已经将除了桂系以外的地方军阀全部纳入囊中,并在抗战过程中使自己成为黄埔军校嫡系中的唯一「精神领袖」。在日本军队败北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何应钦所拥有的「人脉」作用变得愈加复杂。此时老蒋已经完全脱离了对何应钦的倚赖。

他支持陈诚担任军政部长,而何应钦则成为闲置的陆军司令。

甚至在解放战争期间,老蒋将其驱逐至海外担任代表团的领导,而国民党军的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的职位则由陈诚和白崇禧担任。

从何应钦在抗战期间的起伏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老蒋而言,他对待下属更多是出于利用的目的,而不是彼此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