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光武帝刘秀为何下旨,将七位诸侯王全部削掉,甚至包括叔父?

2024-01-02历史

光武帝刘秀在位初期,按照西汉的「传统」,先后建立了几个诸侯国,并将自己亲族们封为王。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光武帝就「翻脸」了,他在建武十三年(37年)下旨,几乎将所有诸侯国全部削掉,这几位诸侯王也遭到「降级」,其中甚至包括抚养光武帝长大的叔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光武帝分封

光武帝刘秀第一次分封诸侯王是在建武二年(26年),此时的他已经占领洛阳、长安。刘秀下旨册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兄子章为太原王,章弟兴为鲁王,舂陵侯嫡子祉为城阳王」。前三个人是刘秀的至亲,刘秀自幼丧父,是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的。另外两个人是光武帝的长兄刘縯的儿子。至于刘祉,他是刘秀的族兄舂陵侯刘敞之子。

同年五月,刘秀再度下旨,「封更始元氏王歙为泗水王,故真定王杨子得为真定王」。刘歙也是于舂陵侯这一脉的,比刘秀高一个辈分。刘得与刘秀的血缘较为疏远,是汉景帝之子常山王刘舜的后裔。到了这年年底,刘秀又下发了一道旨意,凡是那些被王莽废掉的汉朝诸侯王,「其并复故国」,于是又有一批人被封为王,比如长沙王刘兴、河间王刘邵。

二、诸侯王遭削

到了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却下旨,将这些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废掉,那些诸侯王全部降级,「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几天后,刘秀又下旨,将自己的至亲们降级,「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

按照刘秀自己的解释,这些诸侯王之所以被废,是因为「不应经义」,他们的血缘关系与光武帝十分疏远,所以不应该做诸侯王。这个理由非常牵强,这些人与光武帝的血缘确实疏远,但刘良等三人都是刘秀的至亲,一个叔父、两个侄子,他们为何也被废掉呢?显然,「不应经义」是刘秀的推辞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原因,在这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三、刘秀的心思

光武帝刘秀虽然做了皇帝,但他的身份也很尴尬,可以说是疏属中的疏属,庶出中的庶出。建国之初,全国各地仍然有大量的汉室宗亲,其中有些人的身份甚至比刘秀要高。因此,为了团结、拉拢众多的汉室宗亲们,刘秀只得加封那些疏远的宗室为王为侯,恢复他们的爵位、权益。但是,这并不是刘秀想看到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随着东汉王朝的巩固,刘秀决定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宗室制度,于是他削去了疏远宗室们的爵位,「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为了安抚这些人,刘秀又削了自己的三个至亲。之后,刘秀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宗室体系,于建武十五年(39年)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公,数年后又晋封他们为王。至此,光武帝刘秀重建了东汉的诸侯国系统。

参考资料:1.【后汉书】;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