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向警予:唯一女创始人,牺牲时儿女何在

2024-01-27历史

向小姐,聪明如你,不必和那些困苦的乡下人一样喊革命,看清时局才是关键。与国民党合作,对你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只要提供武汉地下组织名单,我保证向有关部门推荐你。

1928年,武汉城内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疯狂打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武汉妇女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向警予不幸被捕。

她说:「你们这些人,怎么会理解理想的真谛呢?我即使死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经过多次严刑拷打和审讯,她始终没有透露出任何秘密。然而,她却在高声唱着【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她的头颅高昂,声音嘶哑,毫不畏惧。

她不停高呼,「中国的人民啊!快些站起来吧,革命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自由正在等待你们!」尽管双手被麻绳紧紧绑着,但她的斗志不减。

她一路上说,「国民党的暴政不会因为我们的忍让而消退,只有团结起来,和共产党一起反抗,斗争,才能找到一条生存的道路!」

在她的演讲中,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民众,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她。国民党押送她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开始出手打她,企图用武力让她停止演讲。

然而,向警予毫不惧怕,她在走向刑场的路上依然坚定地为共产主义高歌。为了让她不再说话,国民党士兵在她口中塞满了石块,用皮带紧紧绑住了她的双颊,任凭她如何挣扎,尖锐的石头只会磨破她的喉咙,让她无法发出声音。

看到向警予遭受这样的待遇,愤怒的民众指着那些士兵大声斥责,想要冲上去帮助她,却被国民党士兵的枪口逼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遭受苦难,被送上了刑场。

枪声划破天际,这个正值青春的女子的生命戛然而止。人群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她本不必承受这一切的苦楚。」

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向警予在中国革命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她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向警予是我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她以女性的身份毫无畏惧地投身于共产事业,与毛泽东等人一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创始人。

然而,向警予的人生剧本并非一帆风顺。她并非来自封建压迫下的穷苦家庭,相反,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1895年9月4日,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商会会长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小女儿,她就是向警予,父亲向瑞龄为她取名「俊贤」,而向警予的名字是她后来改的。

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是一位大商人,他的慈善事业使他在城里深受敬仰。他不仅深受人们的爱戴,而且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向警予的几位哥哥都被他送往国外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向瑞龄对他的第九个孩子向警予非常疼爱,给她取了乳名「九九」。

然而,向警予的反抗精神从小就显露出来,她坚决反对束缚女性的旧习俗。当时,女性被要求缠足,这种残忍的习俗使女性痛苦不堪。

向警予5岁时,家人试图给她缠足,但她坚决反对。她讨厌这种束缚,甚至用剪刀剪烂了自己的裹脚布,表达了她对这种不公正待遇的愤怒。

仆人偷偷告诉了向警予的母亲这个消息,导致她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向瑞龄得知此事后,反而笑了起来,称赞她的脾性像一个男子汉,认为向家的女儿不必忍受裹脚的痛苦,应该随她自己的意愿。

向警予的反抗不仅使她摆脱了封建的束缚,也让父亲向瑞龄看到了她的独特之处。在家人的支持下,向警予成为了溆浦县的第一个女学生。

她不想像其他富家小姐一样,只有名贵的首饰和家族的联姻可以选择,而是希望通过学习,为自己开拓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向警予,一个敢于追求理想的女性,1912年,她考入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在省城的日子里,她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和新事物。

原本,她计划用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当她发现,只有改变自己,无法影响到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命运时,她决定改变人生的方向,为女性地位做斗争。

毕业后,她放弃了父亲为她安排的出国留学的机会,回到了老家溆浦县,开设了「溆浦女校」,为穷苦人家的女孩提供上学的机会。

然而,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多数人认为女子上学无用,早晚要嫁人,不如留在家中多帮着干些活儿。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向警予仍然坚定地为女性权益而奋斗,她的勇气和决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

向警予并未因困难而气馁,她积极地在乡间做思想工作,向警予父亲向瑞龄在乡间享有很高的威望,乡亲们为了报答他的恩惠,纷纷将自家的女孩送去上学。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起了更多的效仿,学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向警予以其"女校长"的身份闻名全国,引起了湘西副使兼国民党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的注意。

周则范对这位与众不同的女子产生了好奇,便派人前往向家提亲,想娶向警予为妾室。然而,向家作为商人,无法拒绝周则范的提议。

向警予孤身闯入周公馆,面对工作人员,坚决拒绝周则范的求娶,表明了「以身许国,终生不嫁」的决心,一时间名声大噪。

周则范虽然放弃了娶向警予的想法,却对向家心生怨恨,处处为难。为了不连累家人,向警予在好友蔡畅的邀请下,决定赴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

在安排好学校事务后,她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

在向警予的人生旅途中,除了好友蔡畅,还有其他几位年轻人陪伴左右,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蔡和森。蔡和森对这位湘西「女校长」充满了敬仰之情,但由于向警予的独身主义,他一直保持距离。

然而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中国的年轻人们相互扶持,彼此成为心灵的寄托。他们经常一起活动、交谈,蔡和森对向警予的细心关怀也让向警予明白了他心中的爱意。

在学习之余,他们还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见解,对彼此都非常认同。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提到青年人的爱情观时,蔡和森在向警予的表述中发现,向警予并非独身主义者,而是渴望着精神和思想的交融。

从那时起,蔡和森开始追求向警予。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向警予也对蔡和森有了深深的好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革命活动,相互的认同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1920年,两位年轻人决定在法国举行一场特殊的婚礼,没有豪华的仪式,没有宾客的盛宴,甚至连一张婚纱照也没有。

向警予穿着蓝色的布衣裙,蔡和森穿着旧西装,手中拿着一本【资本论】,他们并肩坐在长椅上,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正是他们一直追求的自由、无拘无束的婚礼,他们的结合被戏称为「向蔡同盟」,他们的革命热情远远超过对个人感情的追求。

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向警予的母亲对女儿这场简朴的婚礼十分不满,也看不上蔡和森的出身,但她无法阻止向警予追求自由恋爱的心,就像当年被向警予剪烂的裹脚布,向警予从未屈服于父母的意愿。

「警予同志,你不仅仅是和森的爱人,更是中国无产阶级永恒的爱人。」

在革命斗争中,蔡和森不幸被捕,他秉持向警予同志的精神,坚韧不屈,最终像无数革命先烈一样,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英勇牺牲。

两人的英勇捐躯,使得"向蔡联盟"不复存在,但他们留下的一双儿女在战火中依然坚强。烈士子女向警予被枪决后,国民党为了打压民心,特意发布命令,禁止任何人给向警予收尸,一旦发现,按共产党同伙处理。

此令一出,原本打算将向警予安葬的百姓也束手无策。在武汉城潜伏的共产党同志,不愿看到向警予为国家大义献身,却无法入土为安,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向警予的遗体偷出。

然而,当时共产党在武汉的实力较弱,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他们只能将向警予埋葬在了龟山的古琴台。

三年后,蔡和森的被捕牺牲,让他们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女儿蔡妮被迫和姑姑一起去苏联生活,儿子蔡博则和祖母葛健豪生活在一起。

在苏联的日子里,蔡妮经历了许多痛苦和困难,她每天都要努力学习苏联语言,以适应新的环境。幸运的是,后来国内党中央领导的儿女也被送到苏联求学,蔡妮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伙伴。

这些革命领导人的子女都很少有机会和父母相处,他们很小就被送出国学习,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们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蔡妮一直以来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从事何种职业,只知道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从她记事起,与父母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直到有一天,她的姑姑告诉她,他们的父母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至此,她才明白,为何母亲在家中待了一夜就匆匆离去,为何祖母带着她和弟弟去见父亲时要处处隐匿,是谁让她的父母惨遭不幸?

是万恶的国民党,是那个吃人的旧中国。蔡妮心中充满了愤怒,但年幼的她对此却无能为力。然而,她明白,父母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牺牲的,这份理想会传承给千千万万的后继者,而她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蔡博,向蔡夫妇的小儿子,虽然没有随姐姐去苏联,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与毛岸英关系密切,两人共同期盼回国做一番事业。

当毛岸英的回国申请信件被批准后,蔡博决定跟进。然而,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姐姐也在苏联,他不知向谁求助。经过深思熟虑,蔡博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信,表示希望能在完成学业后回国。

毛主席收到信件后,表示会在他完成学业后接他回国。

蔡博有了新的追求,为冶金专业而努力学习,我国钢铁行业急需像他这样的人才。刘少奇将他们姐弟带回国内后,他们用所学知识为新中国建设努力。

姐姐蔡妮成为了一名医生,为了新中国的外交需要,她精通俄语并在苏联待了20多年。现在,她自请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语。

蔡博归国后,被安排在鞍钢炼铁厂担任技术指导,他将自己在苏联学到的技术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厂里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一起推动中国炼铁业的发展。

凭借出色的领导水平,他成功担任鞍钢炼铁厂厂长,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杰出专家。结语:「革命老祖母」向警予同志的牺牲让中国共产党深感痛心。

她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富贵生活,她的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的拼搏意识和斗争精神。

虽然她的人生只有33年,但向警予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她的子女同样受到了她的影响,在学业有成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