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军最传奇的一个师,走出5位元帅,7位大将,两百多位将军

2024-01-27历史

这支部队诞生了众多开国元帅和大将,包括10大元帅中的5位和10大将中的7位,以及其他200多位将军。这支英雄的部队,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无数不朽功勋,堪称一面永远屹立的光辉旗帜。

尽管他们的领导似乎名声不大,但警卫团的团长陈可珏却是粤军的名将。他曾担任1师的参谋长,连蒋介石都对他敬重三分。

后来,他成为国民革命军4军的副军长。在北伐后,他担任国民党临时军委会总参谋长。然而,由于对蒋介石等人的不满,他选择隐退江湖并在1944年病逝。

在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时候,警卫团誓死保卫孙中山先生并成功登上了永丰舰,但队伍也被打散。张发奎甚至带着3营进行了半年的游击战,后来又回到了粤军1师的序列。

1924年,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并建立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孙中山先生商议后,决定仿照苏俄的「青年近卫军」,建立了一支铁甲车队。

值得称赞的是,我党的领袖在考虑建立武装力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

在组建车队的过程中,周总理负责具体的领导工作,而孙国父已经北上讨论「定国大事」。黄埔一期的学员们即将毕业,周总理将车队的骨干都安排为我党党员,例如周士第。

而车队战士则主要从广东、海南、归侨中的进步青年和工人,以及大元帅府的原卫士中招募。在周总理的努力下,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诞生,共有官兵136人。

这颗历经磨难的「小小种子」,在25年后成长为一棵傲视天下的「参天大树」——拥有600万将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1925年11月,周总理说服粤军老大李济深,在广东肇庆组建了第4军下属的34团,这支部队完全由我党控制。

李济深的铁甲车队并入了34团,随后在1926年1月,34团改名为独立团,叶挺成为了团长,所以这个团也被称作「叶挺独立团」。

它直接接受广东区委的领导,大部分军官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和铁甲车队的我党党员担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毛主席才称赞叶挺「你是我军的第一位总司令,我军军史要从你写起」。

在1926年5月1日的那一天,叶挺独立团从肇庆誓师出征。周总理站在台上,激励所有将士:「饮马长江!武汉再见!」

从此,独立团一路向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他们不怕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刺破北洋军阀的一道又一道防线,一直把吴佩孚打回武汉。

在围攻武汉的战役中,铁甲车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北洋军逼得要从城里派出敢死队抢装甲车。 1926年10月,独立团在浴血奋战40多天后,终于拿下「首登」大功,第一个登上武昌城头,在北伐中立下不世之功。

为了这一天,独立团将士伤亡将近半数,达1000多人,其中牺牲600多人。这种「视死如归,攻无不克」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军的基因之中,代代相传。

1927年1月,在武汉的广东侨民联合会为家乡子弟组成的第四军(由粤军改编)铸造了一面彪炳功勋的大铁盾,上面铸有大大的「铁军」二字。

独立团为第四军和北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享有此殊荣,更是当之无愧。

在第一次北伐后,独立团进行了扩编,1个团变成了6个团。然而,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军、11军和20军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由张发奎担任司令。

张发奎想组建一个警卫团,经过张云逸(大将)的运作,卢德铭被选为了团长。这里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同情」张发奎。

张发奎统领的三个军几乎全部参与了南昌起义,其中20军是贺龙老总的,11军的副军长是叶挺,而张云逸的老部队是4军25师。

卢德铭则是他身边警卫团的团长,也是秋收起义的前敌总指挥。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在我党开始武装斗争的初期,他就提出了根据地的伟大设想。

尽管南昌起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缺乏根据地,起义部队在面对强敌的反扑时,人数逐渐减少。最终,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时,他的部队只剩下由73团和他教导团的余部组成的大约800人。

但这些战士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

由井冈山出发,叶挺独立团的勇士们将踏上为天下劳苦大众而战的征程。他们将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将旧社会的万恶彻底化为历史的灰烬。

1928年4月,朱老总率领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红4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毛红军」。

红4军在组建时共有3个师,毛泽东、朱老总和陈毅分别担任师长。之后,红4军取消师的编制,改为6个团,其中的28团是以南昌起义余部为班底组建的,首任团长是王尔琢。

1928年,湖南省委的错误指示导致了「八月失败」,在此过程中,王尔琢在追捕叛变的29团2营时被叛徒杀害,朱老总抱着他的尸体痛哭。

随后,林彪接任了28团团长。经过这一困难,毛泽东和朱老总不得不率部离开井冈山,到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交界处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在1932年的3月,王尔琢率领红28团的3个纵队,组成了红1军团麾下的红10师。林彪是军团长,聂帅和罗帅分别担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陈奇涵则是参谋长。

一年后,红10师、红11师和红64师合并为红1军团旗下的红2师。其中,红2师的第4团的主力来自红10师,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表现出色。

在长征中,红2师担任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陈光担任师长,刘亚楼担任政委,而红4团则是先锋中的先锋。全团将士在湘江血战中表现出色,为中央红军渡江提供了保障。

在长征中,首占遵义、力克娄山关、奇袭腊子口和飞夺泸定桥等重要战役,都是红2师将士们的传世扛鼎之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的685团,团长是杨得志(上将),营长是曾国华(中将),该营就是老红4团。

他们的第一场大战就是平型关大捷,这一战让日本国内甚至有新闻说板垣征四郎在负伤后自杀。毛泽东主席提出「以山地游击战为主,在有条件时,也不能放松运动战」的战略思想。

平型关大捷后,全军上下都对抗战局面有了清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决贯彻「以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指导方针。

八路军在山西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后,毛泽东主席把目光转向了齐鲁大地。1938年底,685团奉命前往山东的微山湖地区开展游击战,并承担起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任,队伍名称也发展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支队长是原老红4团参谋长彭明治。

彭明治上将带领的支队在1939年一年内,与日伪进行了70多次大战,成功消灭了18000多名敌军,队伍也从2700人发展到了13000人,建立了6万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

陈毅老总为了表彰他,送给他一条小汽艇。 1940年初,支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由黄克诚大将担任纵队司令。

然而,就在皖南事变后,纵队又直接改为新四军第3师7旅,师长仍是黄克诚,旅长仍然是彭明治。

黄克诚大将深谙3师的实力,他们是新四军的精英之师,而7旅则是3师的精锐预备队,只要哪里有破绽,他们就会立即堵住。

在庆祝建国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100面战旗组成的方阵接受了检阅,其中就包括「刘老庄连」,这个连队就出自7旅。

1943年3月,为了保护大部队转移,19团4连的82名勇士在面对3000名日寇时,坚决抵抗,无一人后退,最终全部牺牲。

朱老总赞扬他们为「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彭明治指挥7旅在秀水河子成功重创国民党266团,林彪见好就收下令撤军,但彭明治公然「抗命」,成功全歼敌军并取得我军在东北战场的第一个团灭敌军的大胜,展现出7旅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1948年11月,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正式改编成16师,开始了一段充满荣誉的历程。1949年10月,127师在广州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所有先辈和战友的理想——将革命进行到底。

接下来,127师在1950年披挂上阵,跨海登陆,剑指海南岛,被誉为「上山猛虎,下海蛟龙」。此后,127师成为我军的战略预备队,直到1979年再次南下,奔赴西南边境。

这只老虎憋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张万年师长指挥下,全师官兵「渴饮刀头血,累卧马鞍桥」,连续征战22天,横扫安南,突入敌境30余公里,连战连捷,光毙敌就达2000多人。在参战的29个师级单位中,歼敌总数位列第8。

张万年上将手中的红色长矛,在关键时刻始终为祖国和人民挺身而出。在开国10大元帅中,该师孕育了朱、彭、陈、罗、林等5位元帅。

而在开国10位大将中,粟、黄、陈、张、谭、罗、许等7位名将也同样出自该师。除此之外,更有超过200位将军,分别来自该师各个时期的不同单位。

每当127师举行盛大的集体活动,全场就像一片战旗的海洋。有的连队展示的荣誉旗帜甚至多达一二十面,各种类型的战旗琳琅满目,包括常规矩形旗、竖直旌旗,还有用绒布和绸缎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