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辽宁省委常委尉凤英,退休后坦言:我没整过任何人,也没伸手要过

2024-02-27历史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热年代」,辽宁有一个 女工 人,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技术,大胆创新改革,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

作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受到过毛主席、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是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

毛主席的好工人

尉凤英是辽宁抚顺人,1933年出生。

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学徒工。

第一天到厂里报到,她就拍着胸脯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尉凤英参加工作之时,正值抗美援朝白热化。东北机器厂是有名的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生产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

有一次,尉凤英为了抢进度,加大了进刀量,结果「咔嚓」一声,刀折了,她难过得哭了。

师傅见状,提醒她干活儿想要又快又好,光靠蛮力是不行的,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尉凤英从此在钻研技术上下了大功夫。

当时厂内的冲床由手工送料,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她大胆尝试,成功地将手工送料改为自动送料,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使冲床工序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量。

尉凤英工作起来很有一股子拼劲,有时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工作起来不要命!」这是工友们对她的一致评价。

为了一项技术革新,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竟然用筷子蘸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有时加班太晚了,回家怕惊醒家人,就蹲在门口睡着了……

据统计,从1953年到1965年,尉凤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当时的工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很多年以后,当别人问她为什么那么有干劲的时候,她回答说:「我3岁父亲过世,母亲带着3个孩子靠打零工、挖野菜、要饭。在旧社会,我从来没有吃饱饭的感觉,后来解放了,我工作起来感觉自己有股使不完的劲。」

由于表现突出,贡献卓越,尉凤英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过辽宁省委领导职务(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常委)。

有两点没辜负党

1964年,尉凤英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大会休息期间,周总理把来自东北的劳动模范们介绍给毛主席,说:「这是咱们工人阶级的代表。」

毛主席非常高兴,微笑着询问他们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还与他们一一握手。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毛主席和尉凤英握手的照片,她从此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

然而再多的光环,都没有令尉凤英「飘飘然」。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人」。

特殊历史时期,尉凤英一直是「四人帮」拉拢的对象,可她从不趋炎附势,也不拜高踩低。为此,还有人背地讽刺她「脑子里缺一根弦」。

1973年,尉凤英被调到妇联工作。无论处在何种局势之中,她始终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和朴素的作风。

由于家里亲戚多,作为家庭主妇的尉凤英,夏天种菜、捣酱,冬天渍酸菜、腌咸菜,一有空就给全家大小裁衣做鞋,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多年来,他们一家一直住在东北机器制造厂分配的宿舍中,十来口人挤在两间平房里。

70年代,省机关本来准备给尉家分配一套4居室的单元楼房,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1993年退休后,尉凤英的日子趋于平淡。可是她工作的精神头儿没有停歇下来,多次参加沈阳劳模义务服务工作。省委领导同志赞扬说:「尉大姐退休不褪色!」

晚年的尉凤英回首往事时,内心无比平静。

她说:「咱们在两点上没有辜负党。一是政治上,咱没整过任何人,也没帮任何人去整人;二是经济上,咱没伸手要过,也没有得过任何个人的好处。」

从踏入东北机器制造厂起,到成为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再到后来退出历史舞台,尉凤英身上的工人阶级本色,从来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