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邹习祥:上甘岭206发子弹狙杀美军203人,回国后却对罐头产生阴影

2024-01-23历史

在解放军大军进军贵州独山的1949年11月15日,独山县的国民党守军4万3千余人决定起义。对于这些起义部队,解放军并未追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当地临时抓来的壮丁,既没有严重的罪行,也没有太大的过错,能够选择起义是值得称赞的。

解放军部队为国民革命军起义军人提供了两条出路:一是报销回家路费并给予每人两块大洋;二是留下参加解放军,通过考核后成为其中一员。

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接受路费回家,毕竟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战争,经过两天炮火连天的轰炸,早已吓得六神无主,再也不愿留在部队。

然而,一位名叫邹习祥的年轻人,出乎意料地选择了留下来参加解放军。邹习祥是一位被国民党强征的壮丁,之前他从未参加过任何战争。

当征兵同志再次询问他是否确定时,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没有人能预见,这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将日后成为「一代狙神」。

邹习祥虽然军龄只有几个月,但他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他的枪法极准,第一次射击考核就位居全连第一。他的身手极好,行动敏捷,每一个战术动作都完成得出色。

原来,邹习祥来自贵州当地的仡佬族,自7岁起就开始跟着大人们上山打猎。虽然他们使用的只是简陋的火枪,但是需要极高的射击技巧,因此邹习祥的天赋与经验都使得他在部队中脱颖而出。

邹习祥从小对装弹、潜伏、瞄准、射击等射击技巧了如指掌,加上常年在山间追逐野兔野鸡,他的野外生存技巧也日益熟练。

他的聪明才智和诚恳为人使得他迅速获得了上级的赏识,并在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升任班长。在班长的职位上,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三年的剿匪战争中,他所在的部队南下围剿当地的匪首皮老满,发挥了关键作用。

邹习祥的到来打破了皮老满的生存法则。他凭借对地形的了解,潜伏在深山老林中,让解放军难以找到他的踪迹。然而,邹习祥一眼便看穿了皮老满的生存之道,发现这片林子里缺乏野物,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

所以,皮老满想要在这片林子中生存下去,要么预先准备好粮食,要么有人从外面给他送补给。虽然解放军解放贵州的速度很快,许多国民党高官都来不及逃走,但是皮老满也已经被包围,无法逃脱。

目前看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在给他送补给。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邹习祥带着手下在林子周围和邻村进行了密切的监控。果然,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女孩,每天固定时间都会带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出村,然后再空着手回家。

小女孩的异常行为引起了邹习祥的注意,经过一番询问后,小女孩并没有隐瞒,她透露说有一个带着枪的叔叔藏在她家的地窖里。

这个消息让邹习祥感到惊喜,原来皮老满并没有被掘地三尺找到,他竟然藏在村子的边缘。邹习祥立刻带人冲过去,不费一枪一弹就成功地将皮老满活捉。

在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邹习祥就立下了自己的第一个二等功。

1952年3月,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1连的战士们踏上对美作战的征途。一个月后,他们接到命令,前往上甘岭高地修筑防线并坚守。

上甘岭高地位于五圣山,这里是志愿军与敌军交战的最前线。如果敌军突破了这里,那么美军坦克将长驱直入,再也无险可挡。

上甘岭阵地面积不大,只有约3.7平方公里,能够容纳的战士数量有限。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却是密密麻麻的联合国军,他们在人数和装备上都有着巨大优势。

为了尽快拿下上甘岭阵地,美军主力倾巢出动,调集了超过6万人,布置了超过300门火炮和170辆坦克进行轰炸,甚至动用了超过3000架飞机进行空中支援。

他们希望通过钢铁洪流的力量,将志愿军从上甘岭高地赶走。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天有近4万枚炮弹倾泻在阵地上,火力密度空前。初次上阵的邹习祥见到这样的阵仗,也惊讶不已。

他在阵地上的前几天几乎没有开过枪,只是不断地修战线、补战线。面对敌人的凶猛火力,他们的步枪几乎无反击之力。

而山下的美军似乎意识到了志愿军不敢出击,每天都派一队人走到志愿军阵前挑衅,一边扭动屁股,一边享用美酒佳肴,甚至扔吃剩的空罐头瓶,做出各种挑衅动作。

邹习祥在阵地上静静等待,他的眼神锁定在几百米外的美军士兵身上。他知道,这些美军士兵的到来,既是想要激怒志愿军,也是想试探志愿军的底气。

他们的位置虽然能看见志愿军阵地,但想要发起攻击却并不容易。然而,邹习祥并不会因此而退缩。他静静等待着,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那一天,一队美军照例来到阵地下,对山上的志愿军大声喧哗。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已经被邹习祥看在眼里。

突然,一阵枪响在上甘岭高地上传来,一枚子弹飞速袭来,正中其中为首一名美国大兵的眉心。其余的美军看到战友倒地,连尸体都顾不上,急忙扭头就跑。

然而,山上的狙击手并没有停止攻击,又是几声枪响,撂翻了几个逃跑的美军。

在那场战斗中,两军相距三四百米,这个距离已经接近步枪的射程极限。但是,邹习祥的子弹就像有灵性一样,紧追不舍,最终消灭了五个美国兵,剩下的几个美国兵才得以逃生。

这场战斗不仅杀死了几个美国兵,更是狠狠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事后,邹习祥所在的连队对他进行了嘉奖,并且将这种冷枪战术在全连推广。

在上甘岭阵地,离敌人最近的前沿阵地只有60米,从那天开始,战士们在邹习祥的带领下,每天都对敌人进行冷枪骚扰。

虽然志愿军放冷枪的场面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其杀伤效果却非常显著,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联合国军有3558人死于冷枪之下,其中邹习祥一人就用206颗子弹击杀了203个敌人,命中率高达98.6%。

上甘岭的战斗艰苦卓绝,哪怕躲进了坑道,每秒仍要承受6枚炮弹的攻击。战士们耳膜出血、内脏受损,痛苦不堪。

这一切都让邹习祥记忆犹新,他清晰记得,炮火过后,阵地只剩下一片漆黑,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连队只剩下8个人,战士们提议让他回去通知大部队,其余七人负责掩护坚守。

途中,他不慎遇到敌人搜查小队,只好藏在战友的遗体下躲避。

虽然敌人没有直接看到邹习祥,但他们还是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发泄了他们的愤怒,给邹习祥的左手手臂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然而,邹习祥凭借着他坚韧的意志,成功通知了后续的大部队,完成了任务。在稍作休息并进行了短暂的包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邹习祥就又回到了前线,参与了近百次的战斗,成功抵挡了几十次美军的进攻。

尽管正式记录中,邹习祥的战绩只有203人,但在混乱的战场上,很多战果是无法精确统计的。因此,邹习祥的贡献远超于此。

他是上甘岭阵地的知名狙击手,他的事迹被上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赞扬。为了推广他的冷枪战术,志愿军司令部甚至派出了战地记者进行采访。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中国人还没有「狙击手」这个称呼。然而,美国人却给予了邹习祥这个荣誉。他们在阵地上将邹习祥所在的537.7高地标注为「狙击兵岭」,足以看出他的冷枪对美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战争结束后,邹习祥回国继续服役,直到1956年光荣退役。回到家乡后,他本可以利用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当地政府谋得一份轻松的工作,享受晚年。

然而,他拒绝了这种照顾。在他看来,自己才30多岁,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追求一份不错的生活,而且他也没有多少文化,不想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于是,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村子里生活。尽管他曾是功勋狙击手,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过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

尽管战争的阴影在邹习祥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选择将全部的生命价值寄托于家人身上。如果非要说战争给他留下了什么,那可能就是对「罐头」这种食物的自然属性的排斥。

每当有人拿着罐头前来探望他,平日温和的邹习祥都会突然发怒并高喊:「把这种东西拿走,我无法接受美国人的东西!」

尽管当时罐头是一种相当珍贵的食物,但邹习祥宁愿享用自己的粗茶淡饭,也不愿多看一眼。

从老人这一独特的习惯中,或许我们能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志愿军战士们勒紧裤腰带,蜷缩在冰冷的雪地上,努力寻找食物。

而他们的敌人,山下的美军,却过着浪费无度的生活,随意丢弃战士们视为珍宝的罐头……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那些小小罐头,却成为了邹习祥心中永远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