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梁漱溟曾与毛主席彻夜长谈,后来不再来往,说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2024-04-14历史

梁漱溟曾与毛主席彻夜长谈,后来不再来往,说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在近现代文化大师中,很多人都跟毛主席有过交往,留下了很多佳话,比如柳亚子、老舍、张恨水、郭沫若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人留下的回忆五味杂陈,比如大名鼎鼎的梁漱溟。

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梁漱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报考北京大学时,名落孙山,但是因为写过一篇【究元决疑论】,转眼就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师,对此,蔡元培还说了一句很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话:「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师吧。」

梁漱溟在晚年时,还曾幽默地总结过自己的一生:六岁就开始读书,却还不会穿裤子;中学时参加过革命团体,后来却最反对暴力革命;报考北大落榜,却当上了北大教授;自己最讨厌哲学,结果在北大偏偏讲起了哲学;以研究佛学起家,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却是乡村建设……

好了,梁漱溟的传奇先简单介绍这些,下面进入正题,说说他跟毛主席的交往。

说起来,梁漱溟跟毛主席还是同龄人,生于1893年10月18日,比毛主席大两个多月,而且,两人很早就认识了。

梁漱溟有个兄长叫梁焕奎,是湖南湘潭有名的士绅,曾支持杨昌济去日本留学。杨昌济到北京大学教书后,通过梁焕奎认识了梁漱溟。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年轻时当过北大的图书管理员,因为收入低,晚上就在恩师杨昌济的家里住。1918年时,梁漱溟经常去杨家,每次去都会发现一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来开门,梁漱溟以为他只是杨家的佣人或是亲戚,就没有在意,也没有跟他说过话。

直到20年后,梁漱溟去延安拜访毛主席,毛主席高兴地说:「梁先生,我们20年前就认识了。」

梁漱溟看着毛主席,摇头说:「今天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以前哪里见过?」

毛主席笑着说:「北京地安门彭楼大街豆腐池胡同,杨昌济教授家里,一个湖南青年经常给你开门。」

这么一说,梁漱溟就想起来了,感慨地说:「确实有这事,我当时哪里能想到,这个人未来竟是共产党的领袖啊!」

全面抗战开始后,作为国民政府参议员的梁漱溟,跟着蒋介石到处跑,最后跑到了重庆才歇了脚。

那段时间,梁漱溟对蒋介石的抗日政策很不满,就萌生了去延安见见毛主席的想法。这个想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换了别人,老蒋早就掏枪了,可是梁漱溟是著名人物,社会地位高,蒋介石也不敢轻易动他,只好给梁漱溟开了通行证。

1938年1月,梁漱溟到达延安,见到了毛主席,寒暄过后,梁漱溟开门见山地问:「中国能否战胜日本?中华民族是否会灭亡?」

毛主席镇定地说:「梁先生,你所听到看到的若干情况,大体都是事实。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梁漱溟听完后,不太相信,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军屡战屡败,八路军也不过3万人,武器更是落后,连粮食都无法自给,如何能战胜钢铁强国日本?

随后,毛主席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抗战形势,论证中国必将取得抗战的胜利,梁漱溟听得不住点头,最后感慨地说:「毛先生,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么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我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您今天的谈话使我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第二天晚上,二人再次长谈,毛主席说:「梁先生昨天送我的【乡村建设理论】,我看了,有深度,但问题在于你是改良主义,而改良主义是不可能救中国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阶级对立,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就没有前途。」

不过,梁漱溟不认同毛主席的观点,说:「中国的阶级分化和对立没有西方那么严重,做到两点中国就有希望,一是伦理本位,二是职业分途。前者要求人伦相敬,后者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两人就这个问题你来我往,各抒己见,一直畅谈到第二天早晨公鸡打鸣,虽然仍然没有争出来一个结果,但这次畅谈也让梁漱溟对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毛主席的礼贤下士非常佩服。

梁漱溟晚年时,回忆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这虚怀若谷的气度,如果能保留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那该多好呢!」

1950年初,梁漱溟来到北京,正好毛主席和周总理刚从苏联回国,大家要去站台迎接,梁漱溟也去了,还站在第一排。

毛主席一下车就发现了他,立刻上前问候:「身体如何,家人都来了吗?过几天我请梁先生,咱们再来一个通宵论战。」二人相视而笑。

晚上举行宴会时,毛主席看到梁漱溟只吃素,开玩笑地说:「梁先生清心寡欲,必定高寿。」毛主席说得没错,梁漱溟确实很高寿,一直活到了95岁,于1988年去世。

几天后,毛主席请梁漱溟来颐年堂作客,邀请他参加新政府的工作,但梁漱溟认为自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更合适,就婉拒了。

后来,毛主席请梁漱溟到外地考察,尤其是考察南方的土改。梁漱溟回来后,说农村土改非常好,但不应该殴打地主,毛主席则说,农民受欺负惯了,心中有气,但也不能打人,必须要说服农民。

到这个时候,梁漱溟和毛主席的关系一直还不错,但是到了1953年9月,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梁漱溟参加全国政协扩大会议,公开讲话说,国家不能只顾重工业,也要重视轻工业;而且工人的待遇也高于农民,还有一句著名的「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新中国是靠农民成功的,今天不能忽略农民。

毛主席当时没参加会议,但也听到了这些话,认为这些话脱离了中国的国情。第二天,毛主席参加会议时,不点名地批评了梁漱溟,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会后,梁漱溟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中,他不认为自己错了,便想当面当毛主席解释清楚。

到了9月18日的会议上,梁漱溟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越说越激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喊着让他下台,毛主席虽然没有打断他,但也提醒他不要讲得太长了。

这次会议后,梁漱溟基本上就淡出了舞台。

说到底,梁漱溟终究是一位有良心的文化人,因为有良心,才会当众说出那些「不合时宜」的话,当然,也因为他的「文化人」身份,看待问题跟毛主席的眼光和境界不在一个层次,最终产生了很多分歧,曾经无话不谈的「诤友」,就这样再无来往。

到了晚年时,梁漱溟对这次事件也做了反思,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大家都有不对的地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在他的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副挽联:百年沧桑,救国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横批: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梁漱溟传】【民国碎片之文人篇】【党史纵览】【湘潮】【世纪风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