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往事如烟之帝王的庙号

2024-04-14历史

「祖有功而宗有德。」

——【礼】

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李贤注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商人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庙号的基本逻辑非常明确:开国皇帝称「祖」,承嗣皇帝称「宗」。

最初,只有为王朝立下大功的皇帝才有资格有庙号,进太庙。

比如历时四百年的汉朝,就只有六位皇帝有庙号: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庙号太祖;

汉文帝 刘恒 庙号太宗;

汉武帝 刘彻 庙号世宗;

汉宣帝 刘询 庙号中宗。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庙号世祖;

汉明帝 刘庄 庙号显宗。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又被称为「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中用了「高祖」一词,后流传至今)

到了唐朝,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不过,「祖」和「宗」的严格区分还是保留了下来——唐宋都只有一个「祖」。

尽管唐朝的天下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李渊仍作为李世民的爹和晋阳起兵的主要决策者,仍被尊为大唐的「高祖」。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纵览历史,李渊也是唯一一个光芒完全被「太宗」压制的开国皇帝。

和大唐一样,宋朝也只有赵匡胤的庙号为「祖」。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避哥哥讳改称「光义」)继位后,极力推动北伐幽云十六州,多少也怀揣一点「拔高自己历史地位」的私心。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在灭掉北汉后,率宋初立国的十余万精锐大军北伐幽州。

最终,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惨败于辽军大将耶律休哥。

赵光义负箭伤乘驴车南逃,被后人讥笑为「高粱河车神」。

此战,经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千锤百炼的宋军开国精锐伤亡殆尽,宋朝彻底失去了一统中华的希望。

人人都有想要的东西,皇帝们也不例外。

对于一名帝王来说,史书之上允许你「烛影斧声」,允许你「朝纲独断」,这些都没关系, 但菜却是原罪。

一旦拥有了王朝大权,就必须为人民做一点事情。

因此,历朝历代但凡是想有所作为的皇帝,身上背负的压力都很大。

北宋初年北伐的失利,不仅使赵光义失去了成为「祖皇帝」的可能,而且每每提起,他都被认为是大宋的半个罪人。

终宋一朝,有「宗」再无「祖」。

我们脑洞大开一下。

如果赵光义是李世民转世,当年在高粱河大败耶律休哥、北伐一举灭掉辽国,统一华夏,那么宋朝很可能就会有两个「祖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世祖赵光义。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祭拜明孝陵

不同于唐宋,明朝就有两个「祖皇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

明太祖是没有争议的,连清朝的康熙皇帝南巡都跪拜明孝陵,立碑「治隆唐宋」赞誉其功。

后来孙中山起事,用的也是当年朱元璋起兵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不过朱棣的庙号一开始却并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

直到一百多年后,嘉靖帝发动了「大礼议事件」,才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

清朝比明朝又多了一个「祖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世祖福临

清圣祖玄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大清的前两任皇帝没能一统全国,仅是地方政权。

清朝遵循了元朝的先例,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后,追尊铁木真为「元太祖」,而他自己则被后人尊为「元世祖」。

世祖,往往是在王朝历史上能够断代的皇帝,他们未必是政权的奠基人,但是都标志着这个王朝开启新的时代。

这个「新的时代」一般就是指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性政权。

所以,满清入关时期的皇帝福临就被尊为「清世祖」,尽管实际的操盘手是摄政王多尔衮。

有清一代,真正凭借功勋成为太庙中「祖皇帝」的是福临的儿子玄烨,他被尊为清圣祖。

在康熙任上,三藩平定、台湾收复、新疆蒙古的敌对势力被清除,大清真正实现了王朝的完整统一。

文治武功,康熙也帮助清王朝收复了前朝汉人的心。

最后聊一个轻松的话题。

清朝还有一个皇帝没有庙号,读者朋友们能猜到他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