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45年罗荣桓去东北,程世才不认识他:你是什么级别?就带这几个人

2024-01-01历史

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党中央迅速作出决定,由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干力量开赴我国东北,筹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年9月,命令传达到山东军区,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随即组织了九万人的部队,浩浩荡荡从山东出发,开赴关外辽东半岛。

而自己则因为身体原因,延迟了一些出发的时日,在10月中旬才跟几名干部一起踏上了出关的旅程。

一个月后,罗荣桓一行到达辽阳,负责接待的辽南军区副司令员程世才并不认识罗荣桓,见罗荣桓一行人数较少,料想不是什么高官,心中也生出了一丝傲慢,连连质问罗荣桓「你是什么级别?就带这么几个」,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那么党中央为何指示罗荣桓带兵前往东北?面对初来乍到所遇到的尴尬场面,罗荣桓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主导创建山东根据地,为我军积蓄精锐力量

1938年下半年,侵华日军进攻锋芒稍减,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敏锐做出决定,派遣一支部队前往山东,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选择山东作为开辟根据地的目标,确实是深谋远虑。

相比于其他省份,山东有一大优势,那就是有足够多的人口。

历史上,山东就是一个人口大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关外人口大量回流山东,使得山东的人口数量激增,人口密度一跃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省份之一。

有人口,就意味着有兵员,有了兵员,开辟根据地、为我军积蓄精锐力量的工作就更为容易一些。

几经斟酌之后,党中央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八路军第115师。

次年三月,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着部队浩浩荡荡开赴鲁西地区,开始了根据地的筹建工作。

党中央之所以派遣罗荣桓前往山东,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罗荣桓从井冈山时期就跟随在毛主席身边,主要负责部队的政治统战工作,政工能力极强。

其二则是因为罗荣桓已经经受过了许多考验,证明过自己是一个党性坚定、对党和人民极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单论指挥作战的能力,抗日战争时期的罗荣桓恐怕不如师长陈光,也不如当时山东地区徐向前、许世友、宋时轮等名将(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证明了自己指挥作战能力同样很强,这是后话)。

但罗荣桓在政治工作方面的超强能力,让他非常适合承担开辟根据地的任务。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来到山东之后,罗荣桓迅速取代了陈光,被任命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的书记,成为了山东根据地实际上的最高领导。

罗荣桓来到山东地区的六年里,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刚来到山东时,罗荣桓仅仅带来了115师的师部直属队和686团,人数总共才3000多人,无论是对比日军还是国民党军,罗荣桓手中的这点儿兵力都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到了抗战胜利前夕,山东根据地已经拥有了正规军27万人,还储备有50万人的民兵和150万人的自卫队,已经成长为令日军和国民党军非常忌惮的对象。

在此期间,日军对其围剿不断,国军也频繁制造摩擦。

不过,这一切都没能遏制山东地区八路军的发展。

同时,金字塔式的人员储备结构,让山东根据地的正规军人数虽然没有达到最多,但综合实力却位列八路军七大军区之首。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罗荣桓多年的苦心经营。

转战东北,抢占发展先机

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战,辽沈战役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打响。

其实,大决战的起点之所以在东北,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果。

1931年之后,东北地区被日本人占领,在后续的几十年里,这片土地一直没有战事,成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全面撤出东北,东北地区由苏联红军接管,接受日本投降,这片土地瞬间成为了国共两党势力均未触及的「真空地带」。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中央毛主席迅速作出决定,将未来的发展中心转移到东北!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敌我形势。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八路军在抗日战争结束之时已经拥有了多个实力较强的根据地,但这些根据地均在中原地区,处于四战之地,周围均有各种派系的国民党军,敌我形势较为复杂。

而东北地区则处于我国的边疆地区,背靠与我党关系友好的苏联,我党仅需专心对抗南面之敌,而且国民党势力尚未触及东北地区,我党在此发展根据地相对容易。

其二是地缘优势。

日本人在东北地区经营时间较长,抗日战争结束时,东北地区拥有全中国95%的重工业,且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如果我党能够控制东北,对未来的发展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于是,当年8月底,八路军一边与国民党军一道处理战后事宜,一边迅速开启了挺进东北的军事行动。

8月29日,党中央指示:

「晋察冀和山东军区派到东北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可称东北人民自治军。」

就这样,山东、晋察冀、热河等与东北距离接近的军区率先展开行动,组织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东北开进。

因病延迟前往东北,被友军怀疑

9月中旬,山东军区的第一批部队六万人动身前往东北,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因为身体原因并没有立即前往。

一个月之后,东北严重缺少干部主持大局,在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病情未曾好转的罗荣桓毅然决定带兵前行,与第二批部队三万人一起出发,前往了东北。

当时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美国、苏联军舰陈兵渤海海岸,军事形势十分复杂。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罗荣桓并没有跟随部队一起走陆路,而是选择带着家人和山东军区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等干部,穿着便衣,从烟台港口乘船出海,走水路前往辽东半岛。

罗荣桓一行乘船出发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

夜间海风巨大,船舶颠簸很严重,大家都没有坐过船,所以都出现了晕船的现象。

面对着一地的呕吐物,平时非常爱干净的罗荣桓并没有坐等警卫员收拾,而是自己动手收拾了起来,最后还是警卫员连连阻止的情况下,罗荣桓才回到了位置继续休息。

第二天天明,罗荣桓一行到达了位于辽宁大连的港口,随后他们将乘坐火车前往沈阳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

日本人战败投降,东北的铁路已经完全被苏联人控制,很难沟通协调,罗荣桓亮明身份,几经波折之下,才找到了一列火车的一节车厢。

车厢中十分脏乱,到处都是动物粪便的痕迹,罗荣桓并没有计较这些,十分坚决地招呼大家登上了火车。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苏联军队禁止任何人搭乘火车进入沈阳,罗荣桓一行只能在沈阳附近的辽阳下车,再寻找其他方式前往沈阳。

下火车之后,罗荣桓来到了驻扎在辽阳的辽南人民军司令部,见到了负责接待工作的辽南人民军司令员程世才。

程世才是一位老红军,红军时期就是军长级别的干部,也是当年西路军唯一生还的军长,官职虽不如罗荣桓,但还是拥有一定革命资历的。

在之前的革命过程中,程世才与罗荣桓分属不同的部队,彼此之间并没有见过面。

程世才看到罗荣桓一行并没有多少人,穿着打扮比较平常,所以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态度也有一些傲慢。

只见程世才对领头的罗荣桓问道:

「你什么级别?就带了这么几个人?」

没等罗荣桓回答,程世才又问道:

「你多大岁数?从哪里来的?过去是做什么工作的?」

面对如此盘问,罗荣桓尽显大将之风,始终和颜悦色,不曾有任何长官的架子。

反倒是身后的李作鹏十分生气,他愤怒的说道:

「罗政委身体不好,我们一路鞍马劳顿,你不要问了,赶快准备几辆车,我们下午就要动身去沈阳!」

李作鹏的话让程世才心中一惊,要知道,那个年代汽车可是稀罕物,能让部队派车的人,其官职一定很高。

于是,程世才赶紧一口答应了下来,草草安排罗荣桓等人休息,便找个理由离开了。

紧接着,程世才赶忙向同行者打听了一番,这才知道原来自己一通质问的人就是山东军区的司令员罗荣桓。

随后,程世才赶忙找到了罗荣桓,进行了道歉,罗荣桓也非常大度地表示了原谅,双方寒暄过后,程世才送罗荣桓登上了前往沈阳的专车。

奠基政治工作,积劳成疾

来到东北之后,罗荣桓出任东北人民军第二政委,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但好景不长,罗荣桓在山东时就有着很严重的肾病,出现了尿血的症状。

还没等养好病,他就来到了东北,参与到更为繁重的工作中,这一度加重了他的病情。

于是,在1946年,他不得不选择手术摘除了自己其中的一个肾脏,之后继续带病坚持工作。

同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我党领导的军队着手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罗荣桓出任东北野战军(四野)政委一职,与林彪搭档,经营东北战局。

在东北的两年多时间里,罗荣桓展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他大力推进部队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四野的总兵力从一开始的11万人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150万人。

同时,他结合客观情况,在部队中组织诉苦教育,让广大新兵在战斗意志方面得到提高,直接提升了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使四野成为了四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

后来,这种诉苦教育也被党中央命令在解放军全军推广,成为了解放军政治思想建设的秘密武器。

除了政工能力之外,罗荣桓还展现出了自身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

辽沈战役中,指挥员林彪曾有过动摇。

他认为,进攻锦州很可能被国民党军由关内赶来的援军反包围,有被围歼的风险,想要撤除围困锦州,转而向东北行军,进攻更有把握拿下长春。

罗荣桓见状,立即表示了反对。

他苦苦劝说林彪坚决执行党中央「关门打狗」的命令,全力攻下东北的门户锦州,这才改变了林彪的最终决策。

从而有了后来的锦州大捷,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兼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负责纪律监察、法律制定和少将至上将军衔的评定工作。

1955年,解放军授衔结果公布,罗荣桓功勋卓著,被授予元帅军衔,居于十大元帅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曾经冒犯过罗荣桓的程世才将军,并没有因为这一不愉快的回忆而影响到自己的军衔。

按照资历和战功,程世才最终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经过后人的一系列分析,程世才的这一军衔还是比较中肯的,并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够看出罗荣桓客观公正、对同志大度包容的高贵品格。

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罗荣桓元帅医治无效,因病逝世于北京,时年61岁。

结语:

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抗日战争后进军东北,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为了谋求后续发展而走的一步大棋。

罗荣桓经营山东根据地多年,成果显著,为响应党中央政策决定而带兵转战东北,初到东北,面对程世才的刁难一笑置之,并在后期抱病坚持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行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所应该具备的担当,也体现了身为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永远值得后人的铭记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