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66年未回家乡,毛主席问其原因,周总理道:最忌讳衣锦还乡

2024-07-27历史

1910年,还是小小少年的周恩来离开了淮安,那年他才12岁。自那以后,66个春秋过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回到家乡再看上一眼。

周恩来曾经的秘书王伏林回忆道,总理自小离家后,虽没回过一次家,但他时常思念着淮安,思念着家乡。

那年,那是1959年的正月,周恩来因要事从广州飞到北京,飞行路线中有一处必经之地是淮安,他特意来到驾驶舱中,想看一看家乡的土地。

恰好阖家团圆的日子也走得近了,驾驶员立马明白周恩来心中所想,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

驾驶员询问周恩来还要不要再停留一会儿,周恩来摇摇头拒绝了,说怪浪费燃油的,算了吧,我们回北京。

随后,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将他扶回了座位。

期间,周恩来一言不发,飞机内一片沉默,他撑着头陷入了思考。

良久,他又转头对工作人员说,淮安的模样变化不大,小时候的大运河、宝塔、镇淮楼都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许多。

少小离家

周恩来在新疆石河子看望从内地去往新疆支边的青年时候,偶遇了来自江苏淮安的青年李正兰,他处遇故乡人,周恩来向她了解淮安的近况,听到家乡越变越好,他欣慰地点点头,眼中不自觉流露出思乡之情,片刻颇为感慨道:「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时常能听见周恩来提及他的故乡淮安,每每讲起故乡的风土人情时,毛泽东总能在周恩来的眼中看到对于故土的思念与向往。

可令毛泽东感到困惑的是,周恩来有很多次回去看望的机会,但一次也没有申请。

直到1964年的一天,毛泽东找周恩来谈话,闲谈之间,毛泽东回忆起了1959年时自己回故乡韶山的情形。

两人陷入思绪良久,沉默片刻,毛泽东突然问道:「恩来,有个问题困扰我许久了,我想问一问你。」

周恩来听后连忙说:「主席,什么事呀,您问吧。」

「恩来,这算下来,你从小离家已有快55年了。现在有条件了,你为什么不回家看看?」

周恩来愣了下,他明白毛泽东一直都很关心自己,他想了想,随即回答道:「主席,我的家属绝大多数是封建关系。」

话说到这里,两人心领神会,毛泽东一下子握住周恩来的手,郑重地点了点头。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旧时江苏淮安府县城上的周家,到周恩来这一辈,已经是周家的第四代了。

周恩来的乳名叫「大鸾」,据周家后辈人相传,他的母亲怀孕时,梦见一只大鸟飞入了自己怀中,随后当夜就生下了周恩来。

【山海经】曾云:「西南三百里……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在周家这样封建传统的家庭里,大家都认为万冬儿的孕梦是吉兆,遂取了这么个乳名。

后来,因为周恩来的叔父重病,为了冲喜,他被过继了过去,于是便有了他自称的「两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

周恩来亦曾提到,自己12岁以前,接受的都是封建制度下的文化教育。

他小时候念过塾馆,陈氏教他读书写字也很有一套,因此他的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但这些在他出走淮安后大多抛却了。

周家曾经也富裕过一段时间,缘由是周恩来6岁时,正值春节,亲戚之间走街串巷,好不热闹,周父与十八舅用50文铜钱合买了张彩票。

不想意外中彩,两人获得了一万元大洋,在那时这笔钱可算是一笔巨款。

彼时,周父又在湖北谋得了一份差事,家中的经济状况瞬间变得富足宽裕起来。

周家中奖的消息传出后,亲朋好友登门祝贺,设宴无数,再加上万冬儿也是千金大小姐出身,两人花费毫无节制,5000大洋很快就花光了。

中彩以后,周家没有向上走,反而开始衰落。

随后,周恩来的生母、嗣母带着家中小孩离开了楚州,辗转来到了清河,投靠了周恩来外婆家,即万家公馆。

那段时间也是周恩来童年当中快乐的时光,他和表哥万叙生一起读书学习,写完作业后,就跑出去放鸽子玩。

很快,万家也不能住了,周恩来一行人住进了嗣母陈氏家中。

随着中彩后,家中越发不思进取、懒惰,周家的境况每日愈下,接二连三的搬家,也给幼小的周恩来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记忆。

他后来谈到这段童年经历,表示对彩票深恶痛绝,认为中彩票完全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中彩票对于一个家庭是有害的,容易让人不思进取,为了薄利铤而走险。于是,他坚决禁止彩票的售卖,要「报复旧社会的彩票」。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没有一张彩票,一直到80年代后才恢复了彩票的售卖。

周恩来对于小时家中展露出封建陈旧气息十分厌恶,在他出走淮安接受了启蒙思想以后,他便在实践中逐渐割断他与旧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而周恩来出走淮安重要的契机之一,是他8岁时他生母、嗣母去世,他去往别地生活的日子。

8岁时,他的生母、嗣母相继因操劳过度,染上肺结核离世,对他影响颇深的两位母亲永远合上了眼睛。

周恩来又回到了原来的周家老宅,但他的父亲在外谋生,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于是周恩来与两个弟弟来到龚荫荪家学习生活,这年他已经长到了10岁。

龚荫荪是个有爱国思想的人,他支持孙中山的主张,甚至曾变卖家产资助革命党活动,可惜后来他因此而招来抄家此等杀身之祸。

等到1910年,这一年是周恩来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他被四伯接到东北生活。

到了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接触到了进步书籍,无论是章太炎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他都一一读过。

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吸纳了当时进步人士提出的诸多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明白中国正处于危亡之中。

中华不振,应当有人站出来,团结一心,承担起复兴的重任。

于是在大多数同龄人还不清楚自己为何读书时,少年周恩来便早早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此后,19岁的周恩来又东渡日本探索新道路,他给同学们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留日一年多后,他返国投身进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之中。

至此,周恩来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事业,一直朝前走去,他也未再回头,看一眼故乡。

最恨「衣锦还乡」

周恩来为了避免一回故乡就被以前的封建势力纠缠,也害怕被其他人假借名义做坏事影响组织的面貌,几十年来强忍着思念之情,从未返回故土。

为了彻底杜绝隐患,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弟弟周恩寿也不许返回家乡淮安。

周恩寿也是在少年时期开始建设革命事业,由于常期在战场前线斗争,长年累月下来,他的身体有了许多病痛,本来他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了,但身体已完全支撑不到那个时候了。

对于周恩寿所做出的贡献组织上都看在眼里,考量一番后他们提出保留他的职务,同时给予正常的退休待遇。

周恩来得知这件事后,却让周恩寿走一般程序,提前办理了内退。在那时,许多人对周恩寿感到惋惜,但周恩寿明白兄长的意思,并没在乎这件事。

退休成为普通群众后,周恩寿过上了平淡的日子,可他心中一直有一件事没有放下——那就是自他15岁离开淮安,四处辗转,眨眼之间已过去了40多年了,家乡如今变成什么模样了,他想回去看一看。

为此,周恩寿一有机会就常在周恩来提出回家的请求。

有一次,周恩寿收到兄长周恩来的邀请,让他来中南海西花厅看看盛开的海棠花。

兄弟二人相谈甚欢,周恩寿趁着周恩来兴致高涨的时候,颇为含蓄地说到:「家中来信说,咱家的老宅太破了,特别是你住的那间,再不修就要塌了。

「当地的县委已经跟我说了,要帮着把房子修缮一下,要不要我回去一趟,看看怎么修?」

周恩来听后断然回绝了周恩寿的请求,明确说自己已经给淮安县委打过招呼了,房子不用修,尤其是他的房子。

要是塌了就让它塌,塌平了最好,不许翻新维修,更不要搞什么纪念馆、博物馆,组织群众参观。

最后,周恩来还特别表明了自己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只要是搞革命的人,那就要将自己改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才是革命者。只要他还活着,那就不许搞这些东西。

即使周恩来已经说得如此斩钉截铁了,但周恩寿还不死心,继续劝说兄长:「唉,人生苦短。屈指一算,我15岁离开老家,算到今天已有40年了。哥哥你比我还早离开8年,已经快50年没回家了。你难道一点也不想家吗?」

听到自己的弟弟如此质问,周恩来也难掩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十分激动地说道:「人终究离不开故土,我也是人,我当然也有感情,怎么会不想家!……」

周恩寿则趁热打铁继续问:「哥哥,你真不打算回家看看?」

然而周恩来却决绝回答说:「没有打算!」

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兄长在担心什么,就算哥哥不回去,他也想为自己争取一把:「我明白,哥哥你是总理,你不回去是为了避嫌,那我一个普通老百姓,难道,就不能回去看看吗?」

周恩来丝毫不退让半分,十分严肃地解释给周恩寿听:「不行!因为你是我的弟弟!

「你想想,假如你回去了,县委会不派人来接待你吗?你顶着这个摘不掉的头衔,就一定会为地方的同志增加负担。添麻烦的事,我们就不去做了。」

这件事也成为了周恩寿终生的遗憾,一直到周恩寿夫妇去世以后,他们才得以归乡,将骨灰葬在了淮安。

拒绝特权

1964年4月,周恩来在京剧现代剧座谈会上再次谈到过「五关」时提到了革命者要进行一生的改造这一话题。

其中他以自己为例说到,在对待自己的具有封建属性的亲属上,他做下的决定是,绝不会回自己的老家。

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个封建家庭出生的人,家中亲戚众多,又不是每个人都见得到,没法一一叮嘱。那些亲戚就会借着他是总理这个身份到处吹嘘,给地方上的同志带来压力。

所以即便周恩来在淮安的童年经历算不上多么美好,但他依旧对淮安很有感情,只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家人,甚至整个家乡得到特殊照顾,这样对于其他人来说并不公平,也有损党的形象。

这一信条,一直贯彻到了周恩来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1958年6月,周恩来曾亲自给时任淮安县委和副县长写信,信中他说到,他的11个亲属都安葬在故乡东郊的一块坟地里,自己已经不记得祖坟具体在哪个位置了。但他考虑到祖坟年代久远,恐怕坟堆早已消失,与普通农田无二。

与其占着当坟地,不如拿来给农民们种地,发挥这片土地该有的作用。最后,他嘱咐到,如果淮安开始平坟,就请用深葬法处理掉周家祖坟,不用再询问他的意见。

平坟这件事后续周恩来主动提了好几次,但直到1965年春节前夕,平坟一事才终于落了地。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要将周恩来家的祖坟平掉、降棺,大家都不愿意做,也不敢做。当地比较迷信的说法是,「降棺」就是「降官」的意思,对后辈的仕途不好。

后来还是有一干社员参与了平坟,但这次平坟并不是义务劳动,事后每个参与平坟的社员都领到了一元辛苦费,还有青苗损失赔偿费70元,而这笔钱是周恩来委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寄到淮安人民手上的。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要平掉在绍兴的周家曾祖父的坟,在绍兴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但也在执意要求下平掉了祖坟。

自周恩来之后,全国上下纷纷效仿,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中国复兴鞠躬尽瘁,没有一句怨言。他始终将自己放在最后一位,披星戴月,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今他已经离开我们46年,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那儒雅谦和、殚精竭虑的模样亦镌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都是我们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