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在队伍中影响力多大,周总理回忆一件事说明:性格决定命运

2024-07-27历史

对于毛主席,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总是充满着 说不完道不尽 敬意

他是中国近代革命的 「定海神针」 ,只要有毛主席在,似乎就没有打不跑的敌人,打不胜的战斗;他是 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核心 ,更是所有人的 主心骨 ,没有他,四渡赤水、万里长征等传奇也许永远不会出现。

尽管他老人家已经逝世多年,但他依旧是所有人心中永远都无法被替代的精神领袖! 毛主席在队伍中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这是一个无法衡量的问题,但根据与毛主席并肩多年的 周总理回忆的一件事,足以说明一个道理: 性格决定命运……

父亲眼中的「惰者」

与当时大多数人一样,毛主席也是出生在一个极其 普通的农民家庭 。父亲 毛贻昌(字顺生) 17岁掌家 的时候,家里除了 六七亩的荒田 ,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也勉强只能保证家里人不挨饿。

毛主席原本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但由于大哥二哥都早夭,排行老三的毛主席便成了二弟和三弟的「大哥」。而 毛顺生与当时大多数的「 老父亲」 一样,对于自家儿子 并没有太高的期望 ,只求将来长大之后能为自己分忧, 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便好

有些人生来便不会普通 ,出生在农村,但毛主席却 异常喜爱读书 。不论是在田里还是在家中,是在饭桌上还是门口的石凳旁, 毛主席总是抱着书籍孜孜不倦、如饥似渴 ,但这可 愁坏 了毛顺生

毛顺生虽然当过兵,靠着军饷再加上之前干过小买卖也积攒了一些钱财,可 在封建思想的作用下,没有什么比土地更能让他感到安心,于是,早些年积攒的钱财,统统被毛顺生 换成了土地

田多了,农活自然也就多了,家里这三个儿子,自然是不能闲着的。 据毛主席回忆说,自己 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 。能 帮衬帮衬父亲 ,毛主席心里自然是 愿意 的,可他 更放不下读书 ,走到哪里,书就要带到哪里,一有空,便掏出来研读。

儿子一心读书,父亲却只想好好种地 ,有了矛盾点,父子俩自然就会产生一定的 「冲突」 。一次, 毛顺生在田间找到了坐在担子旁的毛主席 ,二话不说就开始高声斥责:

「我看你读书读得鬼迷心窍,你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吗?我让你挑肥,你却躲在这里翻书,你应该清楚我的意思,我想让你跟着我好好种田,你却总是看这些闲书来气我!」

面对父亲的愤怒,毛主席似乎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平静,缓缓说道: 「爹,我会听您的话,规规矩矩地干活,但我也要看书,我可以保证,我会先干完活,在看书,我已经挑了15担的肥了,您也就别管我看书的事了。」

毛顺生难以置信, 既不敢相信儿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挑了15担肥 也实在是想不通书里究竟有什么「勾引」着他的儿子,让他如此难以割舍 。回到田里细数,儿子果然已经挑了那么多的肥料,毛顺生便不再多说些什么。

从那以后,父子俩心照不宣地达成了 「君子协定」 只要干完活,父亲便不再干涉儿子空闲时干什么事,看什么 书。虽然父亲十分严厉,但这对于毛主席的性格塑造来说,似乎也有一定的好处。

毛主席自己也曾说过: 「父亲的眼里,大概对我自己来说也有一些好处,这使我在工作上更加勤快了,也更仔细了,因为害怕被他抓住‘把柄’来阻止我读书……」

其实,毛主席与父亲还是很像的,毛顺生掌家的时候,家里不过六七亩良田,可是后来随着毛顺生的操持,家里的田地不仅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也红火。他们 父子俩身上,都有一种 倔强的坚持 ,这也使得毛主席今后在革命的道路上,始终没有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革命队伍中的「定海神针」

1910年,17岁的毛主席考入 湖南高等小学读书 ,第一次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四年之后,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到 杨昌济 (妻子 杨开慧的父亲 )的影响,毛主席成为了当时进步报刊 【新青年】 的忠实读者,思想上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1921年7月 ,毛主席与 何叔衡 一起作为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的代表出席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 ,作为当时参会的十三名代表之一,毛主席与全国其他五十多名党员一起, 缔造了中国共产党

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毛主席更加坚定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思想,带着起义部队,来到了江西茅坪,点燃革命的 「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朱老总与毛主席井冈山会师之后, 「朱毛」 就再也没有分开过。也许正是从那时候起,毛主席成了大家心里的 「定海神针」

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中,在「朱毛」的带领下,红军先后粉碎了数次敌人的「围剿」。最后迫于无奈,才带领警卫班离开了于都城,踏上了 两万五千里 的征途 。长征刚开始,红军队伍便在 湘江之战 中遭遇重大挫折。

面对敌人在前方已经布下的 「天罗地网」 ,毛主席审时度势, 抗住压力 ,做出了 「避开湘西,转向敌人较为薄弱的贵州地带前进」 的决策。不仅为革命队伍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时也为组织解决「内部问题」争取了时间。

遵义会议上, 毛主席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随即确立 。在有了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队伍再一次踏上了征程。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中央红军一路「 过关斩将」

四渡赤水 ——在川黔滇边境机动作战,粉碎敌人全歼红军的狂妄计划; 巧渡金沙江 ——靠着七艘小船,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七天七夜将部队毫发无伤地送至了金沙江的对岸,徒留敌人在背后急到跳脚; 飞夺泸定桥 ——战士们前仆后继,以血肉突破天堑,越过大渡河,再一次瓦解了敌人的进攻。

这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毛主席都起到了 「中流砥柱」 「定海神针」 的作用,都说毛主席 「惊为天人」 尽管身不在战场,却总能料事如神 ,一次又一次带领中国红军化险为夷,开天辟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但如果没有毛主席,也许,就没有人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 周总理 曾说过: 「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成功,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实现。」

毛主席在队伍中的威信,已经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人们总是坚定不移地认为: 只要有毛主席在,就什么都不用怕 。而 最能体现毛主席威望 的一次「战斗」 ,却是 以敌人的「胜利」而告终 ,那就是 延安保卫战

从长征结束之后,党中央就几乎一直驻扎在陕北一带 ,后来延安局势稳定之后,毛主席便一直待在延安指挥战斗,延安当时虽然已经是陕西一带比较大的城市,但对于一直盘踞在上海、南京等大型城市的蒋介石来说,延安依旧是 「贫瘠之地」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蒋介石于 1947年3月 展开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首要目标便是 「革命圣地」——延安 。为了拿下延安,蒋介石派出了 嫡系 将领 胡宗南 ,率领 20多万 国民党部队,向只有 西北野战军 3万 多人 驻守的延安开来。

延安保卫战进行了整整 七天七夜 ,胡宗南率领的 14万 先头部队面对 彭老总 率领的西北野战军 愣是 没捞到一丝油水 ,但敌人对于延安始终是不愿轻易放手,面对严峻形势, 毛主席 淡然自若 ,与党中央其他成员展开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 「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 的决定。

从延安撤退的消息一经传出,部队上下 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大家都已经做好了与延安共存亡的决心,为何却又突然 「放弃「延安 呢? 尽管不理解,但 所有人都 没有犹豫 ,根据上级的安排,有序撤出了延安

谁也不愿意放弃延安,但 没有人会怀疑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 ,尽管不明白此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战士们始终坚信一点: 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任何指示,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临走时,毛主席看着身后的待了数年的地方,对彭老总说: 「他们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多两年,最少一年,我们还是要回来的!」

敌人本想通过占领延安,从而一举击溃党中央的中枢所在,但随着占线的逐渐拉长, 就算是享受着最优厚待遇的嫡系部队,也逐渐开始面临 兵力不足 的情况 。彭老总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开始的 「敌疲我扰,逐个击破」 的战术,磨得敌人「弹尽粮绝」之后,便 集中优势力量之一击破

仅仅是 青化砭战役 ,解放军们就歼灭了 3000多 的敌人,还活捉了对方的 旅长 。直到重新在陕甘宁一带展开战斗之后,战士们才真正明白了毛主席当初「放弃」延安的真正意图, 有时候真正的胜利,并不在于占领地区的多少,而是 在于战争的主动权,究竟在谁的手上

结语

「延安保卫战」不仅打出了 解放军的雄风 ,更展现了 毛主席与党中央的雄韬伟略 ,同时也彰显了 战士们对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任 ,而 毛主席在队伍中的影响力,也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尽管不明所以,但所有的战士依旧愿意无条件相信毛主席,相信党中央。

这也许,就是 革命党人之间, 最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