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9年国宴,朱德偶遇32年前的故人,笑着问:营长,你下过我的枪

2024-02-06历史

1959年国宴,朱德偶遇32年前的故人,笑着问:营长,你下过我的枪

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宴上,共和国的英雄们欢聚一堂,气氛喜庆。朱老总身着元帅服,与周总理一同走向三军将领就坐的桌前,热情地向在场的将领们敬酒。

当朱德走到一位身着海军少将军服的将领跟前时,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笑着说:「营长,你还记得吗?当年你可是亲自下过我的枪啊。」

那位海军少将听了,顿时想起往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有些局促不安。周总理见状,赶紧为这位将领解围:「老总,我们不能算旧账啊!」在场的众人听后都笑了起来。

朱老总当然并非心存怨恨,他早已将那段过往抛之脑后。

这两位领导之间,究竟有何往事?故事要从南昌起义说起。

1927年4月12日,就在北伐接近最终胜利之际,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发动了残酷的屠杀,无数仁人志士丧命,鲜血染红了大地,整个国家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紧接着,蒋介石宣布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并将首都设在南京。

蒋介石得意洋洋,自信认为在他的残酷屠杀下,「共产党」将很快成为历史。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共产党正在酝酿着无声的反击,一场惊雷即将在不远的将来爆发。

1927年7月25日,一列火车驶入武汉,一位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从列车上走下,他身材高大,英姿飒爽,如玉树临风。这位年轻人,正是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

周恩来来到九江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国民党,发动一场起义。

在九江的庐山上,共产党的重要人物齐聚一堂,包括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还有叶挺、聂荣臻等。这些人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来到庐山,等待周恩来的到来。当天,他们召开会议,制定了起义计划。

随后,他们派遣使者前往武汉,将起义计划报告给临时中央领导,很快得到批准。此时,起义已从酝酿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击即将展开,形势如弦上之箭。

然而,当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非常严峻。

江西的九江如今已成为一座大兵营,到处可见军人,战马嘶鸣,城市充斥着全副武装的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背叛革命初期,武汉政府在汪精卫领导下倾向于支持革命,甚至下令对蒋介石发动「东征讨蒋」的行动。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接到命令,相继从鄂东开往江西,在九江城进行集结。

此时,担任十一军军长的是国民党将领张发奎,他同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总部设在九江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主力,即贺龙和叶挺的部队,正是张发奎的麾下。

湖南军阀唐生智也率领主力进驻九江城的江北。汪精卫、孙科、谭延闽等武汉政府的要员亦纷纷赶至此地,并随后登上庐山。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第五路军总指挥兼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此刻他离开南昌城内的总指挥部,随汪精卫一同抵达庐山。

当时的九江,可谓是大佬云集,风云际会。在敌人的监视下举行起义,难度极大,风险重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败垂成。被朱德敬酒的将军袁也烈,同样归属于叶挺指挥的第11军。

袁也烈将军,出生于1899年,是湖南省洞口县人,比朱老总年轻了13岁。洞口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地理位置在雪峰山东麓,靠近资水的上游。这里地灵人杰,培养出了不少名将,其中终结袁世凯帝制的名将蔡锷就是洞口人。

南昌起义爆发之前,袁也烈是第11军的营长,已经在党内拥有两年的党龄,其卓越的资历令人瞩目。他于1925年入党,其党龄超过了许多将帅,包括贺龙、彭德怀和罗荣桓元帅在内。

袁也烈的一大自豪之处是,22岁那年,他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比毛主席晚入学两年,是毛主席的学弟。

在校期间,毛主席曾亲临学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而袁也烈亲临现场聆听,深受启发。正是在主席的影响下,他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之前,袁也烈已经告别文官生涯,选择投身军旅,先后就读于桂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第二期)。尽管黄埔军校的门槛并不太高,录取率达到30%,只要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能考上,但像袁也烈这样具备师范学历的学生在军校中却颇为稀少。这引起了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注意,他留校从事政治工作,并成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不久后,他被选派到叶挺独立团,成为第11军的一名连长,开始了他在军旅中的征程。

在叶挺的独立团中,袁也烈接受了严格的锤炼,参与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多场战斗,毫不畏惧。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在攻克武昌后,由此升职为营长。

7月30日,袁也烈突然接到一份紧急通知:秘密前往师部参加会议,不得透露给任何人。

他有一种预感,这次会议绝非寻常,必有大事发生。果然,在会议上,叶挺师长一脸庄严地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决定:明天,我们将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在场的都是共产党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深感激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行径充满了愤怒,早已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为确保起义的成功,叶挺多次强调要保守秘密,起义的消息决不能泄露。

接着,叶挺开始安排在座各位的任务。作为营长,袁也烈的任务是带领自己的第七十二团三营,在起义爆发后,攻占南昌城东门。

这项任务相对来说非常艰巨,因为当时南昌东门的防守由朱培德部的嫡系1团执掌。该团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兵力雄厚,战斗力出色。与此相比,袁也烈手中仅有一个营的兵力,并且缺乏重型武器。

因此,在接到任务后的那个晚上,袁也烈辗转反侧,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心头忧虑。他深知到时候再行动可能会造成巨大伤亡,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因此迫切需要想出方法,先发制人。

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起床,伪装成车夫,以拉客为名混迹于东门一带进行侦察。经过几个小时的潜伏,他对东门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通过一个军官口中得知了对方驻军的大致情况。

他将所见所闻牢记在心,回到部队后将城门情况绘制成图,并进行反复研究。7月30日下午,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出现在东门附近。

"哪部队的,站住!」敌方哨兵见有部队靠近,立即举枪,急声喝道。

由于袁也烈已经了解了敌军内情,他对哨兵说:「我跟你们团长某某是老乡,还是拜把子兄弟,我们执行任务回城晚了,想借用你们空着的营房过夜,天亮就离开。」

「你们的关系我不管,反正不能进去。」哨兵态度坚决。

「你这小子太胆大了,如果我告诉你们团长,你会被遣送回家的。」袁也烈故作生气地说。

「有人在这里大声嚷嚷?」一个声音传来,是团部副官。

「副官,这位长官说和我们团长是老乡,想借用我们的营房。」哨兵左右为难,见到了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赶紧上前汇报。副官听说是团长的熟人,顿时眉开眼笑,心想这是巴结上级的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他简单询问了部队的番号等信息,袁也烈早已了如指掌,对答如流。副官听后,立即松了警惕,没有向团长请示,单凭自己的判断,决定将营房借给了袁也烈的部队。

就这样,袁也烈轻松地完成了在敌人眼皮底下的住宿计划。更让人振奋的是,为了讨好袁也烈,副官在告别时还把通行的重要口令都透露给了他。

一切准备就绪后,袁也烈组织战士们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然后去睡上一觉,等待着起义的时刻。

怀表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时间虽然一如往常地流逝,但对于袁也烈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一天的钟表仿佛走得格外缓慢。终于,时针指向了8月1日凌晨2时,三发红色的信号弹升上夜空。

袁也烈早已握紧手中的枪,肃立等待。随着信号弹升起的瞬间,他一挥手,战士们如出山的猛虎般冲出营房。东门的守军正在沉睡,被突然袭击吓了个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还没穿好衣服,对方已经迅速靠近,黑枪口对准了他们。官兵们吓得魂飞魄散,瞬间变成了俘虏。

凌晨2时30分,袁也烈的部队已经牢牢掌握了南昌东门一带,顺利完成了任务。然而,在城内,朱培德的队伍仍然在顽强地反抗,进行着疯狂的反扑,与起义部队陷入激烈的争夺战。因此,袁也烈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时刻警惕着城门再次失守。

袁也烈急忙率领战士们在东门一带投入忙碌的工作中,挥舞着铁锹和洋镐,开始挖掘战壕,构筑防线。正当他们紧张而忙碌时,一名战士突然指着前方告诉袁也烈:「营长,有人过来了!」

袁也烈放下手中的铁锹,仰头一看,只见一名国民党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迅速驶来。战士们纷纷紧张起来,停下手中的工作。袁也烈也站在一旁,紧握手枪,注视着对方逐步靠近。

「也许是我们的人吧,」副营长对袁也烈说。袁也烈一边观察,一边回答:「是可能,等他走近了就知道了。」

随着那人逐渐接近,袁也烈发现这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使他更加警觉。

当那名军官距离他只有十米时,袁也烈一个箭步迎上前去,用枪指着对方,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你是哪一部队的,举起手来!」

「我是……」那人话还没说完,袁也烈身旁的士兵已经迅速冲上前去,将那名军官拉下马,迅速夺下了他的枪。

那军官似乎表现得很冷静,甚至显得很顺从,始终没有反抗。袁也烈大为欣喜,以为自己又捉到了一名逃跑的国民党军官。他一边让士兵将对方押到营房里,一边拨通了前敌委员会的电话报喜。

电话的那头,是前委书记周恩来。得知袁也烈掌握了东门的情况,周恩来也倍感激动,称赞袁也烈「做得好」。袁也烈随后汇报说:「我们还俘虏了一个国民党军官,看样子是个团长。」

「团长?」周恩来略感愣住,然后问道,「那人长什么样子?」

「那人四十左右,不高,胖胖的,嘴唇厚厚的,看上去很老实,被俘时很配合,毫无反抗。」袁也烈详细描述道。

「审问过他了吗?他是哪一部队的?」

「还没有问,他也没有交代。」袁也烈回答道,接着补充说:「不过,那人好像带有四川口音。」

周恩来哭笑不得地说:「你们真是有点冒失,很可能抓错人了。朱德团长去东门查看情况,你们扣留的极有可能是他。」

「周书记,我这就去问,如果是他,我马上放人。」袁也烈听后心急如焚。

原来,朱德和江西军政首脑朱培德是云南讲武堂的同窗,南昌起义前在朱培德的军队中担任军官教导团长。尽管他们同出一门,为何朱培德成就斐然,而朱德却仅仅是个团长呢?

朱德的晋升也颇有成就,在1921年就担任了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

1922年,朱德追求更高的境界,前往德国寻找真理,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1926年才回国,投身于老同学朱培德的麾下。然而,尽管两人同窗多年,他们的志向却有所不同,朱培德的部下不太可能支持起义。

为了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朱德在起义前约请朱培德部的几位团长共饮,以期麻痹他们,避免给起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起义爆发后,队伍中竟有人背叛,朱德得知后骑马赶到前敌委员会汇报。总前委得知情况后,决定提前启动起义,朱德在通报完消息后打算回到教导团,不料在经过东门时被袁也烈的部队拦截。

朱德与对方素不相识,因而不敢透露真实身份,这使得袁也烈对朱德也毫无了解,结果导致了一场误会。袁也烈意识到这一点后,急忙释放了朱德,并连连道歉。

朱德摆了摆手,淡定地表示:「误会无罪,无需道歉。反而我要赞扬你,毕竟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

数十年后,朱老总仍然记得这一插曲。1959年的一次国宴上,朱老总将这段趣事重提,双方欢声笑语。

有趣的是,当时袁也烈担任营长,与朱老总仅相隔一级。然而,在共和国成立后,朱老总已经是元帅,而袁也烈却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差异的原因在于南昌起义后,朱老总前往井冈山,随后指挥八路军参与抗日战争,并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功绩。而袁也烈则在南昌起义后被调往广西,曾在敌人手中受困,度过了数年的监狱生活。

抗战期间,袁也烈大部分时间在军阀石友三部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由于活动在不同的战场,两人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也因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