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在临刑前最后一次弹起了古琴。
在公元 263 年的洛阳,「竹林七贤」里擅长弹古琴的嵇康,迎来了生命的尽头。
早在十四年前,也就是 249 年,权臣司马懿搞了场政变,曹魏政权就这么到了司马家手里。嵇康跟曹魏家族联姻,娶了曹操孙女长乐亭主,他一直对司马家很冷淡,还拒绝合作,最后把当时掌权的司马懿儿子司马昭给得罪了。
多次征召都没啥结果,司马昭就听了谋士钟会等人的主意,找个借口把嵇康给杀了,为的是警告那些还忠心于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这一年,嵇康刚好四十岁。
临刑的时候,嵇康抬头瞅瞅日影,明白行刑还早着呢,就跟前来送行的兄长嵇喜要了一张古琴,最后弹了一遍自己钟爱的古琴曲【广陵散】。
曲声停了以后,嵇康叹了口气讲道:「之前袁孝尼要跟我学这曲子,我老是执拗着不教给他,真可惜呀,【广陵散】从今往后就没啦!」
讲完之后,嵇康坦然赴死。
【01】
嵇康弹奏的古琴,以前有好多不同的样式。
1978 年,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挖出了一把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候的十弦琴;1970 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弄出了一把西汉时期的七弦古琴。跟如今的古琴不一样,这两把古琴的琴面上都没十三个徽位,所以只能弹散音,不能像现在有十三徽位的古琴那样,同时弹散音、按音和泛音。
另外,新中国建国后,湖北荆门郭店出土过一把战国时期的七弦琴,它的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着的,并非像后来那样粘在一起。从这能看出,先秦时期甚至西汉初期的古琴,在形制上还没固定为如今常见的古琴样子。
虽说古琴啥时候起源的还没个准儿,但它作为咱中国乐器里少有的本土乐器,早在春秋战国那阵儿,就在中原地区广泛传开啦。当时在齐国的都城临淄,居然有「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热闹场面,这能看出那时候的古琴演奏,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很流行。
那时候,各个诸侯国里都有精通琴艺的乐官,像楚国的钟仪、晋国的师旷这些人,都是史书上有名的古琴琴师。魏国的魏文侯特别喜欢古琴音乐,有一回,魏文侯听琴师弹新曲子,居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足见当时古琴的魅力有多大。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据说,俞伯牙是晋国有名的琴师,有一回他出使楚国,意外碰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很懂琴,他俩成了知音。后来,钟子期病死了,俞伯牙悲痛万分,专门到钟子期坟前弹奏古曲【高山流水】,接着挑断琴弦,砸了心爱的琴,俞伯牙特别伤心地说,唯一的知音没了,弹琴也没人懂了,打这以后,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
琴声悠扬,懂的人自然懂。
在伯牙和子期之后好几百年,到了西汉的时候,有个才子叫司马相如,他很会弹古琴。有一回,司马相如应朋友之约,去四川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里参加宴会喝酒。在宴会上,司马相如弹了【凤求凰】等好多首古琴曲。那时候,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卓文君刚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正回娘家守寡呢。卓文君自己也精通音律,听到司马相如的弹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后来竟然跟着司马相如一起跑了。
卓王孙气得不行,发誓绝对不管女儿。后来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被生活逼得没办法,回到临邛那地儿开酒馆卖酒。以前的千金小姐卓文君,也不顾身份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还老是跟下人们一块洗刷锅碗,把临邛弄得闹哄哄的,都说巨富卓王孙的女儿女婿在街上干活卖酒。最后,抹不开面子又顾念亲情的卓王孙没法子,只好给了卓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这才能够去钻研琴曲诗赋,后来还得到汉武帝赏识,一路高升。
那时候,陈皇后遭汉武帝冷落,独自待在长门宫,于是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帮着写了一篇【长门赋】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以后很受感动。后来的人依据这个事儿,创作出了琴曲【长门怨】。
【02】
不过西汉东汉这四百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了三国魏晋那会儿,随着嵇康离世,古琴作为名士的标志,已经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了。
嵇康被杀害的那一年,诬陷嵇康的钟会带兵攻打并灭掉了蜀汉。过了两年,也就是 265 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公然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到公元 280 年又攻打灭掉了吴国,终结了三国相互对峙的分裂状况。
西晋虽说把全国给统一了,可向来靠阴谋诡计出名的司马家族没多久就陷入了长时间乱糟糟的「八王之乱」。那时候,吴国覆灭后身为亡臣的张翰,被迫来到洛阳当官。
张翰的老爹是从前吴国的大鸿胪张俨,出身名门的他擅长弹古琴,还创作过琴曲【秋风】,表达的是「秋风起兮白雪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那种怀念南方故乡的心思。
眼看着西晋乱成一团,离家很远的张翰不想干了。后来,张翰以想念家乡的菰菜(茭白)、莼羹和鲈鱼为理由,就辞官回吴县(如今的苏州)老家了。在辞官前,张翰满是感慨地说道:
人生重在过得顺心,哪能跑到几千里外去当官,就为了求个名声爵位呢?
动了情的时候,他写出了【思吴江歌】:
秋风一吹树叶飞,吴江的水哟鲈鱼肥。
离家三千里面还没回,满心怨恨难控制,只能仰天悲叹。
没多久,张翰辞官回了老家。打这以后,在中国琴史跟文学史上,就有了「莼鲈之思」这么个好看的典故。
先秦那时候,古琴常常和瑟以及歌咏一块儿配合着演奏,这叫「琴瑟和谐」,也就是「弦歌」。【尚书·益稷】里,记着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说的是用击器打着拍子,拿琴和瑟给歌咏伴奏。这么看,精通古琴的张翰,他弹的琴曲【秋风】也是带着弦歌的韵味呢。
那时候,张翰所在的时代正处于魏晋,在魏晋之前的汉代,古琴的样子还有十弦、七弦的,底板和面板也是分开浮搁着的。可到了魏晋,古琴的形制慢慢定下来了。如今流传着说是东晋人顾恺之画的【斫琴图】,里面描绘了古代文人制作古琴的情景,能看到东晋时的古琴,已经有了现在古琴的十三徽位,琴面和底板也合在一起了。这么看,大概在魏晋那会,中国古琴的形制,就成了后世流传的样子。
魏晋南北朝时古琴定型,这就让斫琴术持续进步。到了隋代,隋文帝杨坚的儿子蜀王杨秀,竟然「造琴千面,散布人间」。杨秀在四川搞的造琴活动以及技术传承,让隋唐时期四川的古琴斫制在全国出了名。
隋朝存在也就三十八年就没了(581 - 618 年),唐朝取代隋朝之后,在四川出了个善于制作古琴的雷氏家族,四川雷氏家族做出来的古琴,在唐朝还有后来都被叫做「雷琴」,他们做琴的手艺好,琴音好听又正统,被后人一直看重称赞。
在宋代,苏东坡家里曾收藏着一把在唐代开元十年(722 年)制作的「雷琴」。苏东坡在【杂书琴事·家藏雷琴】里讲过,这把琴的特点是「琴岳容不下手指,可弦不断,这是琴最妙的地方,只有雷琴这样。想找其中的方法找不到,就把他收藏的雷琴弄坏来找。琴声从两池之间发出,琴背微微隆起,像薤叶似的,声音要出来却受阻碍,徘徊着出不来,所以才有余韵,这是最不传的妙处。」
「雷琴」在唐代那会儿就闻名天下了,在四川的雷氏家族里,要数琴人雷威做的琴最出色。据说,雷威常常专门在刮大风下大雪的时候,跑到深山老林里,听听树木被风吹的动静,然后挑拣好木材用来做琴。
在唐代,四川雷氏出了雷俨、雷霄、雷钰、雷文、雷会等斫琴的名人,他们斫的「雷琴」,像故宫博物院里藏着的「九霄环佩」琴、「春雷」琴、「大圣遗音」琴、「飞泉」琴、「玉玲珑」琴,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现藏的「枯木龙吟」琴,这些历经千年留下来的,都是中国古琴艺术的宝贵见证。
【03】
当四川的雷氏家族在大唐帝国声名远扬的时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25 岁的诗人李白从四川老家启程,「仗剑离乡,辞别亲人去远方游历」,之后,他在天南地北到处游走,旅游、放声高歌、尽情喝酒、玩击剑,另外,还弹琴。
李白留下来的那些诗里,有好多都提到了他自己弹琴或者跟朋友一起听琴的情况,像在【东武二】里说「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送纪秀才游越】里讲「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留别王司马嵩】里道「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诗人喝多的时候,甚至会跟朋友讲:「我醉了想睡,你先走吧,要是明天有意,抱上琴再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跟李白一块儿被称为「酒中八仙」的崔宗之,有一回送了李白一张古琴。后来崔宗之没了,李白弹弄这琴的时候,忍不住就掉眼泪了。
孔子琴留给我了,可弹琴的人却不在了。
谁把广陵散流传,只哭邙山的尸骨。
——【想起崔郎中宗之在南阳游玩,留给我孔子琴,弹奏时不禁潸然泪下怀念往昔】
诗人天天在诗酒琴剑里等着,终于,李白离开四川十七年后,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由于诗写得太出名,42 岁的李白被召到长安,唐玄宗还降辇步迎,拿七宝床给他赐食,亲手给他调羹。接着,李白成了供奉翰林,可当御用文人,没法让想建功立业的李白高兴,时间一长,随性的诗人就厌烦了,再加上有点仗着有才骄傲,最后,唐玄宗慢慢不搭理李白了,还给他钱让他走人。
后来呀,李白在诗里感叹:「功业若梦里,抚琴发咨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也许,击剑是那种意气风发地求上进;但抚琴,不也正是诗人感到失落而伤心嘛。
诗人李白又在江湖漂泊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 年),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起兵造反,拉开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序幕。已经过了五十岁还没啥功业的李白,觉得机会来了,就在公元 757 年冒冒失失跟着永王李璘起兵往东去,哪知道无意中卷入了唐玄宗、唐肃宗和永王父子三人的权力争斗当中。
安史之乱一爆发,向来英雄的唐玄宗居然怂了,跑到四川去躲乱子,他儿子李亨趁机自己称帝,就是唐肃宗。刚开始,不想放弃皇权的唐玄宗想让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起兵,用来牵制李亨,可没想到李亨抢先自己称帝,还下令天下追捕永王李璘的军队,稀里糊涂掺和进来的李白就被抓进大牢,虽说被人救了,最后还是被定罪流放到夜郎(如今贵州桐梓)。
虽说后来朝廷大赦,李白侥幸逃过一劫,可这时候李白已然年老多病。最后,就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三年(762 年),李白在安徽当涂病故了。
跟李白命运一样的,还有诗人王维。
安史之乱那会,王维被困在长安城,被安禄山的叛军给抓了,还被迫当了伪官给事中。后来唐朝官军反击成功,长安收复了,曾经做过伪官的王维他们都被抓了。按唐律,王维得死,好在他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平叛有功,上书说愿意削掉自己的官籍替哥哥赎罪,王维这才逃过一劫,只是被降职处理了。
对于自己的这段不光彩经历,王维往后一直满心自责,他懊悔自己「陷在逆贼之中,不能舍生取义,辜负国家偷生苟活,才有了今天」。之后,他「晚年一直吃素,不穿华丽衣服……退朝以后,独自焚香,把禅修诵经当作要事」,在依靠佛教寻找精神抚慰的时候,王维也把古琴当作心灵寄托,「弹琴作诗,整天长啸吟咏」,在【竹里馆】里他写道: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又是弹琴又是放声长啸。
在这深深的林子里没人知道,只有明月来与我相伴照亮。
在人生最后的那几年孤单时光中,他老是靠弹琴抚慰自己:
到了晚年就喜欢安静,啥事儿都不想操心。
自己没啥好法子,只晓得回到原来的树林。
松风轻拂解衣带,山月相伴弹素琴。
您要是问起穷困显达的道理,那悠扬的渔歌已飘向水浦深处。
——【酬张少府】
就在李白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王维先走了。盛唐的这两大诗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去世,而古琴呢,成了他们生命当中最后的安慰。
【04】
而安史之乱过去后,不光王维、李白这些诗人老去了,那些专门弹琴的人,也在时代的风雨里衰败消失了。
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帝国积极开拓、接纳四方,所以各地的「胡乐」在唐朝特别流行。那时候,唐朝把「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还构建了以燕乐、清乐、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等十部乐为基础的「唐大曲」歌舞体系,把器乐、歌、舞都融合到了一块儿。
在热闹嘈杂的「唐大曲」跟前,源自咱们中华本地的古琴音乐反倒变得冷清了,就像诗人刘长卿在【听弹琴】里所写的那样:
在那七弦琴上发出泠泠之音,静静倾听仿佛感受到了松间寒风。
古老的曲调虽然自己喜爱,可如今的人大多都不弹奏啦。
那幽静典雅的古琴音乐,在激情澎湃的盛唐没啥地位,到了安史之乱后的混乱时候,就更萧条落寞了。所以,当时有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大,大概 695 年-大概 765 年)早在安史之乱前,就由于穷得不行到处漂泊。唐玄宗天宝六载(747 年),董大(董庭兰)流浪的时候,碰到了诗人高适,高适还给他写了【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令白日昏暗,北风吹着大雁,雪花纷纷扬扬。
别愁前面的路上遇不见懂你的人,这天下有谁不知道您呐!
诗人高适那时候自己也过得挺憋屈,可还是鼓励老友勇往直前。后来,命运多舛的高适跟着名将哥舒翰到了长安,正赶上安史之乱,高适瞅准机会出头,因为追随唐肃宗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就这样成了唐代著名诗人里唯一官至封疆大吏的。
不过琴师董大在安史之乱的风风雨雨中败落了,大概在安史之乱结束两年后,也就是公元 765 年,董大离世了。董大作为后世因诗人高适那首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出名的主角,在现实当中,他和古琴在唐代一块儿,都是很凄凉的。
在大唐雅乐热闹非凡的盛世之中,他们太过清幽高雅,最后变成了那个时代孤独的尾声。
虽说古琴不管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挺受冷落的,可琴师们还是在使劲琢磨古琴的奥秘。那时候,9 岁就开始学琴、能弹 300 多首古琴曲的琴师薛易简,由于古琴技法厉害,官做到了翰林待诏。身为皇家琴师的薛易简,在「唐大曲」的喧闹当中,试着在安静里找寻古琴的艺术之美,他在【琴诀】里有写:
琴这玩意儿拿来作乐,能让人看到风俗教化,能抓住人心魂,能分辨喜怒,能让人心情愉悦,能让人神思安静,能让人胆气更勇,能让人脱离尘俗,能让鬼神折服。这就是琴好的地方。
对此,当代有名的琴家李祥霆表示:「西方在 18 世纪后期才有音乐美学的概念,到 19 世纪后期才构建起学术体系,可薛易简的【琴诀】在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实打实的美学理论。」
在寂静当中,古琴的艺术传承有了新的进步:中唐那会儿,琴人曹柔对传统的古琴文字谱做了改进,换成了更直白好懂的减字谱。这减字谱是以记录指位和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点的记谱法,曹柔在中唐发明之后,它又不停变化,到明清时定了型,给古琴演奏的传承发展帮了大忙。
【05】
唐人那股热烈奔放的劲头,在安史之乱过后慢慢没了。唐朝天祐四年(907 年),军阀朱温逼着唐哀帝把皇位让出来,唐朝就这么完了。此后历史走进了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乱战阶段,等到公元 960 年,赵匡胤搞了个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中原地区这才又有了实现大一统的盼头。
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特别喜欢古琴。据说,最初古琴是五弦的,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加了一根弦,这才变成了七弦。喜欢攀附古人,还想把自己抬高成所谓「圣王」的宋太宗对这个传说上了心,就把皇宫里的琴师、琴待诏朱文济叫来,说自己要下旨制作九弦琴,还问朱文济有啥想法。
在宋太宗那时候的宫廷里,朱文济是头号琴师。他坚决反对给琴增弦,还说「五弦还有遗留的音韵,再加两根弦,现在根本不缺」。在朱文济眼里,给七弦古琴加弦就是多此一举。可宋太宗偏要这么干,让人做出了九弦琴,琴做好后,还硬让朱文济在宴会上弹奏。
没办法,朱文济只好演奏起来,一曲结束,声音好听得很,一直回荡着。宋太宗还以为是用九弦琴弹的新曲子呢,哪晓得老实的朱文济回答说,我还是用原来的七弦琴弹的,这不过是古曲【松入风】。
朱文济不愿意攀附帝王,后来被宋太宗冷落了,可「生性淡泊,不喜好荣华名利」的他根本不在乎。那时候,北宋首都开封城里有名的僧人慧日大师夷中是朱文济教的古琴弟子。朱文济去世后,学到他真传的夷中琴艺闻名天下。后来,夷中又把琴艺传给了越州(就是现在绍兴那一带)的僧人义海。
义海跟夷中告别后,长时间在越州法华山隐居练琴,「整整十年都没下山,日夜手都不离开琴弦,最终精通了琴艺。」后来,好多人跟着义海学琴,可他的徒弟没人能赶上他的水平,「天下向义海学琴的人多得很,没人能学到精髓。」对于义海琴技没人比得上的原因,同一时代的著名文人科学家沈括讲道,「(义)海的琴艺重点不在声音,他的音韵清寂,是在声音之外的,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听琴不光是听声音,关键是听内心、察内心,义海那厉害的琴技,把沈括深深打动了。后来,义海的徒弟则全学到了他的真本事,这样一来,从朱文济起,夷中、义海、则全这些人就构成了一个传承清晰的琴僧流派体系。在北宋佛教和禅宗特别兴盛的时候,这是古琴流传里很显眼的一种情况,而且佛教僧人跟古琴艺术的结合,给古琴带来了禅宗和宗教的新韵味。
唐代兴起,到北宋愈发蓬勃的禅宗,因其义理深奥,把北宋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牢牢吸引住了。北宋时的张方平(1007 - 1091 年)就总结道,他们那代的知识分子「儒家没啥吸引力,留不住人,都跑去信佛教了。」这里说的佛教,尤其是禅宗。
那时候,北宋文学宗师欧阳修(1007 - 1072 年)早就听说琴僧夷中的大名了,可一直没机会听。后来有一回,机缘巧合,欧阳修能现场观看聆听夷中大师的另一个弟子、僧人知白弹古琴,欧阳修特别感动,还专门写了【送琴僧知白】这首诗:
我听说夷中的琴很久啦,老是担心自己到老死都没法把这琴艺传承下去。
夷中没见过不认得,哪能想到如今能碰到知白弹奏。
遗留的音韵仿佛还让人喜爱,更何况是这个人把它完整地传承下来。
好呀,请您先给我提供原文内容,我马上按照您的要求进行改写。
哪能晓得高山深水的意韵,早就用这朱丝弦来抒发了。
酒喝得正高兴,人也兴奋起来牛气哄哄的,听到这,心里不由得严肃起来。
虽说没机会听到夷中大师弹琴,不过在听了知白的演奏后,欧阳修觉得夷中的琴艺总算有了传承,他也就安心了。
后来呀,欧阳修跟范仲淹、韩琦、富弼这些人推行「庆历新政」没成功,他就被贬到滁州(就是现在安徽的滁州)去当知州了,就在这个地方,他写出了后世有名的【醉翁亭记】,里面有话表明他的心境:「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在山水当中呢。欣赏山水的快乐,心里领会了,又寄托在酒里。」
【醉翁亭记】意味深长,写成之后就流传得很广。后来,北宋那个时代的太常博士、音乐家沈遵专门循着欧阳修的踪迹到了滁州,依照【醉翁亭记】,谱出了琴曲【醉翁吟三叠】,也叫【醉翁操】。
【醉翁操】清丽又流畅,很快就传了开来。听说沈遵专门拿自己的文章谱成了古琴曲,欧阳修既惊喜又感动,还专门写了【赠沈遵】这首诗。
大伙夜间都歇息了浮云也阴沉沉,沈夫子弹奏醉翁吟诵。
醉翁吟,用了我的名,我刚听到时又喜又惊。
宫声叠了三次多清冷,酒刚喝着就停下了,四座的人都为之倾倒。
好似风柔日暖鸟欢叫,夜寂山幽泉响鸣。
想着在那千岩万壑的迷人之地醉卧安睡,为您画在三尺长的膝上横陈。
沈夫子哟,真遗憾您不是那醉翁的客人,也没能见到醉翁在山间亭子里沉醉的模样。
当时古琴曲【醉翁操】流传开来后,好多人,连欧阳修自己都给【醉翁操】填过词,可效果都不好。后来,欧阳修和沈遵先后离世,沈遵的琴友庐山玉涧道人崔闲,又去找欧阳修的徒弟苏东坡来给【醉翁操】填词,苏东坡很快就填好了。
琅琅然哟,这清幽的园子,是谁在弹奏,声音响彻了空山?
没说话,只有这位老翁在醉酒中能知晓天意。
月亮明亮,风儿吹着,露水点点,人还没睡呢。
荷蒉经过山前,这位贤者可是有心啦。
醉翁放声长啸吟咏,声音与流淌的泉水相和。
醉翁离开以后,只剩下清晨的飞禽和夜晚的猿猴。
山有时会变成光秃秃的山顶,水有时会出现回流的情况。
思翁不知岁月,翁已成飞仙。
这意思就在人世间,且听外边两三弦音。
最后,在欧阳修、沈遵、玉涧道人崔闲还有苏东坡先后接力努力之下,【醉翁操】实现了曲词合一,成了千古有名的曲子。
【06】
虽说苏东坡才华横溢,可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卷入了党争,这一生官运不畅,老是被贬,从黄州(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冈)到惠州(如今的广东惠州),再到儋州(如今的海南儋州),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被贬时光中,生性乐观的苏东坡最后把命都耗尽了。
在公元 1100 年,宋徽宗赵佶当上皇帝后宣布大赦,苏东坡这才得以能回朝中。然而,在从海南回开封的路上,耗尽心力的苏轼,最后在路过的常州病故,他活了 65 岁(1037 - 1101 年)。
苏东坡走的时候,北宋正处在末世。那时,宋徽宗在位,这人琴棋书画啥都会,是个艺术方面的天才,可他「啥都能干,就是当不好皇帝」,治理国家一塌糊涂,面对女真人不停崛起逼近,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整天就知道逍遥快活。
宋徽宗特别喜欢古琴,琴艺也还行。他在开封的皇宫里专门弄了个「万琴堂」,到处搜罗南北的极品名琴。这里面最值钱的,要数唐代有名的琴师雷威制作的「春雷」琴,宋徽宗还特意把它列为「万琴堂」藏品的头一位。
在公元 1127 年,往南来的女真人把开封城给攻破了,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给俘虏了,北宋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靖康之变。后来呢,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到了女真人那里,还辗转落到了金章宗手里。金章宗特别爱惜「春雷」,甚至在他快死的时候,下命令让「春雷」给自己殉葬。
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 1234 年被蒙古跟南宋联手给攻灭了。后来呢,「春雷」不知咋的又冒出来了,还几经辗转到了蒙古大臣耶律楚材那里。耶律楚材自己精通琴艺,接着,他把这琴专门送给了他的老师,也就是当时有名的琴人万松行秀禅师。
「春雷」这张古琴后来几经流转,到晚清的时候进到了裕亲王府,之后又被民间的琴家收藏留在了大陆;不过听说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张唐代的「春雷」古琴,至于南北这两张「春雷」古琴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到现在还是琴坛的一桩趣闻呢。
北宋垮台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跑出去建立了南宋,这人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虽说宋高宗一辈子怕金人怕得要命,可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在 1163 年坚决发起隆兴北伐,虽说没成功,但宋朝人没放弃收复老家的努力。隆兴北伐失败四十三年后,到了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 年),掌管南宋军政的韩侂胄又搞了一次北伐,不过这次南宋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四川的守将吴曦背叛宋朝投靠金国,结果这次开禧北伐也失败了。
在金人施加的压力之下,南宋的奸臣史弥远跟宋宁宗的杨皇后相互勾结,假传诏书把韩侂胄暗杀掉,还把他的脑袋割下来送给金人,就这么换得了金人同意讲和。因为这事儿,积极支持韩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张岩也被免官了。以前,喜欢古琴的韩侂胄家里存有好多古琴琴谱,张岩曾经抄录他家的琴谱,后来又到处搜罗古谱,打算合编成十五卷出版。谁想到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张岩被贬,于是,张岩把这些古谱给了他的门客、琴师郭楚望(就是郭沔)。
局势变化多端,琴师郭楚望没办法,只好离开朝堂去隐居。之后,他创作出琴曲【潇湘水云】,以此表露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的心情——北伐受挫,主将被杀,门主被贬,身为琴师的郭楚望没法改变局势,只能靠着古琴来抒发忧愁。
然而靠政变掌控大权的史弥远,在朝堂四处安插自己人。听说宋宁宗的太子赵竑喜欢古琴,他就专门培养了一个擅长弹古琴的美女,安排在太子赵竑身边当卧底,就这样清楚地了解了太子赵竑的喜好和动向。
史弥远靠下作的政变登上高位,权势大得满朝皆知,这当然让太子赵竑特别生气。有一回,赵竑气到不行,在桌子上写「弥远当决配八千里」,说自己登基后肯定要把史弥远流放。史弥远知道太子赵竑对自己很不满后,多次跟宋宁宗说坏话陷害太子赵竑,可宋宁宗还是坚决立赵竑当接班人。
没办法,在公元 1224 年,宋宁宗没了,接着史弥远又跟宋宁宗的杨皇后还有朝廷里的军将大臣勾结,弄了个假诏书,废掉太子赵竑,另外立了一个宗室赵昀(赵贵诚)当皇帝,这就是宋理宗。到了第二年,也就是 1225 年,史弥远拿湖州兵变当借口,硬逼着赵竑自杀。
后来,南宋的朝政一直被史弥远掌控着,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 年)他病死。在史弥远死后的第二年(1234 年),金朝在蒙古人连年的猛烈攻击下完全垮掉了。就在这一年,蒙古和宋朝的联军打进了蔡州,金哀宗绝望地自杀了,匆忙上位的金末帝接着也在乱军里死掉,金朝到这儿就灭亡了。
不过女真人创立的金朝灭亡,这就给蒙古人接着往南攻打南宋消除了阻碍。接下来,蒙古和南宋展开了四十多年的宋蒙之战。1276 年,蒙古大军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也就是杭州)城外,没办法,当时把控朝政的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那时已是太皇太后)领着才 6 岁的孙子宋恭宗赵?出城向元兵(蒙古)投降。
南宋的都城临安被攻占了,可不愿意投降的宋人还在坚持抵抗。那个时候,宋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些人来回奔波,扶持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赵昰(也就是宋端宗)和弟弟卫王赵昺(也就是宋帝昺)接着跟元兵对抗。这场抗争一直到 1279 年,最后在广东崖山海战失利后,大臣陆秀夫坚决不投降,就背着才 8 岁的宋帝昺跳海死了。当时,宋朝最后的十万大军和相关人员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要么战死,要么跳海,以极其悲壮的方式给宋朝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早在 1276 年,太皇太后谢道清就被元兵给俘虏了,她跟宋恭宗以及百官臣属一块儿被押到了元大都(北京)。那时候,宋朝宫廷的琴师汪元量也跟着被俘虏,一起去了北方。
那时候,身为状元又是宰相的文天祥,在临安沦陷时逃了出来,接着组织宋军跟元兵对抗。就在崖山海战的前一年,文天祥在广东打了败仗被抓,多次自杀没成,然后就被送到元大都关起来了。
那时候,同为南宋状元宰相出身的留梦炎等人向元朝投降了,还想劝文天祥也投降,可文天祥坚决不干。琴师汪元量被俘后带到北方,由于琴艺被元人看中就被放了还受到优待。他被文天祥的坚贞感动,多次去监狱看望文天祥,还专门给文天祥弹奏【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这些古琴曲,文天祥多次「倚歌和之」。
身为流落北廷的琴师汪元量,心里清楚亡国的痛苦,特别敬佩文天祥。在被囚禁五年后,到了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 年),这时候距离崖山海战以及南宋灭亡都已经四年了,可文天祥还是坚决不投降。当年,忽必烈亲自接见文天祥,做最后一回劝降,文天祥却表示:
我文天祥是大宋的状元宰相,大宋亡了,我只能赴死,绝不能偷生。
忽必烈没辙,只好下令把文天祥给杀了。
生命走到尽头,临被处刑之前,文天祥特意提出要求,朝着南方故国大宋的方位庄重地跪拜。
接着,他把纸笔拿来,写下了最后的绝笔诗:
过去的时候单人乘船去维扬,历经万难死里逃生只为辅助宋皇。
天地不许兴邦国,家国无首少贤良。
好呀,请您给我提供原文,我按照您的要求进行改写。
英雄到了天荒地老就没了,国家破了家亡了事业也就完了。
只有那满腔的忠诚刚烈之气,常常和傍晚的云彩一起发愁于碧空之中。
在临死前写完最后一首诗,他朝着围观的上万市民大声呼喊:
我这事儿办完啦!
随后,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赴死了。
过了几天,文天祥的老婆欧阳氏给他收殓,在文天祥的衣带里面找到了他留下的话:
孔子主张成仁,孟子倡导取义,只有义做到了极致,仁才能够达到顶点。
读着圣贤之书,究竟学的是啥,从今往后,大概能问心无愧了。
就这样,在南宋帝国于 1279 年覆灭整整四年之后,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位忠臣志士,最终决定以殉国来结束一切。
到这,宋史才算把带着无尽叹息的最后一页合上了。
就在文天祥为国捐躯的那一年,被蒙古人从太皇太后降为寿春郡夫人的谢道清也在元大都离世了。五年之后,也就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历经了国家破灭、家庭离散,已经看破世间种种的琴师汪元量决定当道士,而且元朝准许他回到南方。
第二年(1289 年),汪元量回到了老家钱塘(也就是杭州)。之后,他组织诗社,找以前的朋友,还去了湖南、到了四川,说自己「野水闲云一钓蓑」,最后在山水当中度过余生。但没人知道,他回到南方以后是不是还弹古琴,毕竟琴音悠扬,可国家却已大变样。
那时候,大宋早就灭亡好些年喽。
参考的文献:
许健著的【琴史新编】,是由中华书局在 2012 年出版的。
黄河所著的【天籁心经:中国古琴鉴赏】,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于 2011 年出版。
吕伟涛写的【坐上琴心:中国历代古琴文化鉴考】,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22 年出版的。
余蔚:【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 2015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