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2年,台湾老人带一盒骨灰到大陆,中央:追认党员葬在八宝山

2024-09-05历史

「大哥,我对不起你,是我没有照顾好妹妹!」

1982年9月,北京首都机场,一位名叫萧明柱的台湾老人,手中托着一个楠木盒子向着同样白发苍苍的哥哥说着这句话。

两位老人海峡相隔三十余年,往日的辛酸回忆止不住地涌上心头,随即抱着楠木盒子一起痛哭。

而前来接机的,除却萧明柱的一干亲友,还有中央调查部的相关负责人,他们是为老人手上的楠木盒子而来,那里面是我党烈士萧明华的骨灰。

调查组接待人员从老人萧明柱手上恭敬地接过骨灰盒,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宣布追认萧明华为中共党员和革命烈士,最终将萧明华的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埋葬着我党许多重要的中央领导和革命烈士。

那么,这位神秘烈士萧明华,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哪些贡献?得以被中央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如此看重。

有关她的牺牲又有着怎样的惊险往事?

【一 、藏起心中的不舍和眷恋,远赴台湾执行潜伏任务】

萧明华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去台湾从事情报工作时,才20多岁。

在一次传递出重要情报后,因为叛徒出卖而身份泄露,遭受了国民党当局的严苛折磨,遍体鳞伤。

终于在1950年11月,经受了长达9个月的非人酷刑后,惨遭国民党杀害。萧明华在台湾马场町英勇就义,年仅28岁。

在她牺牲32年后,她的兄长才得以带她的骨灰回北京,有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

萧明华去往台湾的时间是1948年7月,那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将台湾当做退路。

萧明华到达台湾后经人介绍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执教,讲授「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并且在【国语日报】兼职。

工作人员为她的真实身份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提供了掩护。

很快,她就在台湾站住了脚跟。

在台湾期间,萧明华不断跟直属上级朱芳春做汇报,并根据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指示,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建立情报关系网。

就在这段时间,萧明华的原直属上级朱芳春在大陆被国民党追捕,化名于非来到台湾,与萧明华扮作夫妻,一起组织台湾的情报工作。

他们利用台湾省政府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为伪装,不断举办讲座,接触到大批社会先进青年,从中考察培养骨干。

他们也得以借此掩饰,联系到其他忠心于党和人民的同志,组建了「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

到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此时,由于在大陆战场上的失利,国民党精力转移,进一步收缩了对台湾的控制。

萧明华和于非把「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改组为「台湾工作组」,转入地下,按照组织要求,重点开展军事情报的收集工作。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国民党特务对台湾的审查和控制进一步加强,萧明华收集情报的工作越来越艰难。

就在这种情况下,萧明华依旧和于非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短短两个月中,先后向组织传递了六次绝密信息,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和【台湾兵要地志图】。

特别是【台湾兵要地志图】,这是日本人统治台湾时精心测绘的,是了解台湾地形地貌及防御工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图。

这份地图防卫十分严密,为了复制它并将情况传递出去,萧明华和于非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萧明华奋战了几昼夜,才成功完成了地图的密写和包装工作。

为了送出情报,她又与于非合作,历经一个月的努力,得到了一位台湾老妈妈的信任。

之后,于非以老妈妈亲戚身份作伪装,趁着护送她回大陆探亲,成功将情报送出。

这些情报为解放军渡海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解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奠定了情报基础。

一切眼看着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喜悦中的「夫妻」却没想到,白色恐怖已经悄悄地接近了他们。

1950年2月初,台省工委负责人蔡孝乾组织半公开的宣传工作后,被国民党发现并逮捕。

他叛变十分迅速,仅仅一周之内,就向国民党彻底投诚,供出我党在台湾地区地下工作人员的名单资料,造成400多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抓捕。

而被抓捕讯问、清查的关系人,更是达到1800人之多,中国共产党在台组织就此完全瓦解。

而于非和萧明华,自然也都先后被牵连。

【二、机智巧变救同伴,自身入狱从容就义】

在蔡孝乾被捕后的几天时间内,整个台湾地区气氛紧张,山雨欲来。

萧明华、于非正在萧明华的师范学院宿舍庆祝三哥萧明柱的生日。

忽然,外面传来敲门声。机警的萧明华没有立刻开门,而是先让于非从后门离开,并且叮嘱他:

如果没有自己亲笔通知,就不要回来,还让他一定要注意后门的晾衣杆。

他们约定过,晾衣杆上有衣物,就说明安全;没有,就说明她遭到危险了,屋子已经不安全了,同志们千万要小心。

安排好一切后,她打开门。

不速之客果然是来找于非的。见于非不在,他们悻悻而去。

两天后,同年2月6日的深夜11时许,萧明华被国民党逮捕了。

在被捕之前,她找了借口,取走了晾衣杆上的衣物,从而向于非示警。

被捕入狱后,因为萧明华坚贞不屈,她承受了长达9个月的酷刑折磨,浑身是伤,多处骨折,每动一下都疼得厉害,连头发都没有力气梳了。

敌人想要靠酷刑逼她背叛党和人民的打算落空了。

直到最终死在枪口下,萧明华也是铁骨铮铮,没有说出一个字的情报,守住了最初的誓言。

在这种自身安危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萧明华却挂念着于非和其他同志的安全。她想要让他们快点离开。可是,究竟如何传递情报呢?

在嘉兴方言中,七与去的发音相似,鱼又与「于非」的「于」发音相同,因此,七颗鱼肝油的意思是「于去」,也就是暗示于非尽快撤离,不要再管她了。

一直踌躇的于非在收到她从狱中传出来的情报后,虽然不忍心,但想到自己身上还有重要情报,又想到如今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下决心撤离。

就这样,1951年4月初,于非经过千难万苦,回到了大陆,再次将重要情报送给组织。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而在这胜利曙光亮起的半年前,在1950年11月,萧明华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枪倒在台北马场町。

她倒下之前,对自己所坚持的一切无怨无悔,一直深情地凝望着自己的故乡。

她没有供出一人,没有说出一字情报。

她历经折磨、从容就义时,只有28岁,那是花一样的灿烂年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萧明华最喜欢的诗。

她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却为了革命,没能成为像李清照一样的诗人;但她的人生,壮美绚烂,活成了李清照诗中的模样。

这样一位具备崇高党性的美丽女子,在来到台湾之前,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又是怎样踏上革命道路的?

【三、既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又是颇有文学天赋的女作家】

1922年8月,萧明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

她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家中七口,全靠父母手工织袜维持生计。

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清贫了。

但即使如此,她的父母坚信苦了什么都不能苦了孩子,要让孩子上得起学,还要上最好的学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萧明华的三个哥哥先后被送到当地最好的小学,这些奠定了萧家开明、开放的氛围。

萧明华当时没到上学的年龄,就留在家里,一边照顾因为幼时得病,丧失了自理能力的姐姐;

一边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菜、淘米、烧火做饭都少不了她的小小身影。

她的懂事让人心疼。大家都很喜爱她,亲昵地称她为「华宝」,她是家中所有人的掌上明珠。

等她上初小时,老师才给她取了「明华」这个大名——照亮中华。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明华随着家人迁往重庆。她立志教书育人,无论生活多么颠沛流离,一直都不忘记刻苦读书。

1943年秋,萧明华成绩优异,考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

这所学院是国民党统治区一所重要的师范院校,众多知名学者荟萃于此: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陈独秀同志曾在此执教,鲁迅先生的诸多挚友也在此活动……

在这里她阅读了众多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品,也完成了她的第一批散文、杂文和小说。

年纪轻轻,她就在【黄河】【北辰】等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作品,崭露头角。

她还请【黄河】的主编谢冰莹修改文章,两人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谢冰莹惊讶于她在文学上的天赋,盛赞她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然而,受到无产阶级先进文学思潮影响的她,「浪费」了文学上的天赋,将自己闪闪发光的生命投身在另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凶险的革命领域。

在1946年晚秋,萧明华北上,进入梦想中的北平师范大学。

也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朱芳春教授。他是萧明华三哥的老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萧明华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和一同浴血奋斗的同志。

而这,正是她传奇人生的真正开端。

【四、放弃了锦绣作家之路,点燃救国救民的革命火种】

萧明华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朱芳春给她送来不少进步书籍,从而扩充她的视野。

在朱的影响下,她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尤其是【新民主主义论】,按照朱芳春的重点,她认真研读,参与革命工作、为国为民的愿望也被激发,在她的心中一点一点地燃烧着。

她一边完成课业,一边学习革命理论,一边与朱芳春谈论国内国际形势。

这一切都为她形成革命思想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1946年12月,北平东单操场两名驻华美军强奸了北京大学生沈崇。

这一无耻行径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萧明华参加了学校的游行队伍,与大家一同高呼「美军退出中国」等口号时,她想要亲身参与革命的渴望愈加强烈。

爱国抗议游行遭到了军警的残酷镇压,美军最后也仅仅开除了那两名美国士兵,甚至在他们回到美国后,还以证据不足取消了惩罚。

经此一役,在书本之外的现实中,萧明华真正窥见到国民党政府的软弱和腐败,帝国主义的残酷和无耻,更加坚信了共产党的先进性,更加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她下定了决心,要身赴革命,方无愧父母与人民。

于是,在与朱芳春交流的过程中,她更加积极地提出自己要参加革命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机会。

次年9月下旬,萧明华与朱芳春在河北高中图书馆见面。

朱芳春望着这名如此年轻的少女,看着她坚毅的目光,只觉得心中涌上一股敬佩和担忧,一时百感交集。

他再三思量过后,郑重地向萧明华转达:组织同意她参与革命,承担情报工作。

同时他也真诚地告诉萧明华,国民党政府对待情报工作人员十分残忍,革命工作艰难而危险,革命党人常常身临险境。

而且,要成功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只有热情是不够的,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临危不乱的智慧,不怕牺牲的骨气。

因此,在将情况表达清楚后,他善意地让萧明华不用立刻决定,而是好好思考几天再回答。

谁想到萧明华立刻站起来,毫不犹豫地慷慨陈词:

「还想什么?我早就想过很多遍了。请朱老师转告组织,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

在交谈中,她提及了其他为国为民牺牲的共产党员,包括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年仅38岁就牺牲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同志,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的刘和珍先生,还有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先生和闻一多先生。

萧明华越说越激动,这些革命先烈照耀着她的精神,激荡着她的胸怀,她的泪水在眼中滚烫,模糊了她的视线。

朱芳春被她深深感染了,几天之后,朱芳春通知萧明华,她终于能够加入革命组织,成为党组织培养的积极分子,与同志们一起奋斗在情报工作的前线。

到解放战争时期,因为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台静农先生,十分看好萧明华的文学才华,先后几次来信,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职。

当时已经在共产内党内从事地下工作的萧明华非常有远见地认为,要在台湾扩大党的影响,为后来解放全中国做好充足准备。

她将这一想法传达给组织,并提出要到台湾开展情报工作的设想。

她的设想得到了组织的同意,因此,为了开展工作,萧明华即将离开故土,远赴台湾。

这将是她加入组织后的第一次重大任务。

在离开之前,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上级领导朱芳春找她谈话,问她要不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当然想!萧明华心中呐喊着,却没有说出来,她总认为自己对国家、对人民做得还不够多,还承担不起一位共产党人的荣耀。

所以,她只说:「等我立下了功劳,我再申请入党。」

第二件事,则是在离开大陆前,她回老家看望了父母。

彼此都很不舍,眼泪涟涟,但萧明华藏起心中的不舍和眷恋,安慰父母说,自己过个一两年就会回来。

她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去台湾的真正目的。她的父母也不知道她此行有多么危险。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是他们的最后一面。萧明华没能回来。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萧明华弃文从「武」,参与革命的人生,正是这句话的传奇写照。

【五、牺牲32年后被追认为党员和烈士,愿英雄安息!】

哪怕在最危险、最绝望的时刻,萧明华也没有透露过一丝组织的情报,萧明华的家人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真正身份。

直到中共中央决定追认萧明华为烈士、党员后,家人们才知道:他们的掌上明珠、他们最疼的小妹,原来是为国为人民的英雄。

1982年9月,牺牲32年后,萧明华的骨灰漂洋过海,终于回到了她的故土。

她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与其他的英烈们相伴。

沉睡在如今和平又繁荣的北京,想必,她会觉得更有一些慰安吧?

——现在的安全、和平和幸福,都是构建在如萧明华一般,千千万万英雄的骨血之上的。

不忘历史,我辈前行。愿中国早日完成和平统一,以慰藉烈士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