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意外发现从未披露的秘密

2024-01-29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秦始皇陵自建成后,即使到今天,都没有谁得以进入,更没有人亲眼见过它里面到底长什么模样。

然而,虽然没人抵达,但现代人已经对它的里面有相当的了解。

那么,人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流传千古的传说,最难盗取的皇陵

在整个古代,关于秦始皇陵的记录,只有司马迁专门提到。

根据他在【史记】中记载,可以得知里面不仅有宫殿,还有代表山川大海的景致。

司马迁稍许记述,构成了大部分人对于这座皇陵的认识。

人们基于这些认知,发展出对于秦始皇陵的众多想象。

众所周知,秦始皇生前极为讲究排场,举手投足都要彰显天下之主的气势。

按正常逻辑推算,他就算去世,也要为自己修筑一座陵寝,表明自身的与众不同。

因此,人们想象,秦始皇陵是个到处是宝贝的空间,甚至是毫不逊色于任何宫殿的地下世界。

如果能进入里面参观,再拿一些宝贝出来,就足够一辈子荣华富贵。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一代又一代的盗墓者前仆后继,在秦始皇陵附近挖了许多盗坑。

其中,比较著名的盗坑,有【永乐大典】中记载的「直径10米,深9米」。

令盗墓者遗憾的是,他们打洞的方向都出现偏差,无一挖到秦始皇陵。

要知道,古往今来,中国所有皇帝的陵墓,只有两个没有经历盗墓者的「光顾」。

秦始皇陵,就是其中之一,足见其设计之巧妙。

另外,第一个皇帝的陵、无人能进入的墓、无与伦比的宝藏,各样的元素叠加到一起,自然引发了民间各种各样的猜想。

有人说里面机关重重、有人说里面盗墓者的尸骨成堆……

各种想象,给这座陵墓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在古代,代表官方的朝廷,认为秦朝短命,因此就算再缺钱,也不想大费周章去发掘秦始皇陵,不想惹上短命王朝的晦气。

基于这一点,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没有发动国家的力量破坏。

郭沫若要发掘,周总理不许

建国后不提倡封建迷信。

关于陵墓的种种离奇传说,自然被人们抛在脑后。

同时,为了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需要对陵墓进行发掘。

没了思想压力,又有研究动力,两方面作用下去,我国考古专家开启了对秦始皇陵墓的勘探。

1962年,第一场大型勘探展开,专家们依据结果绘制了第一张陵墓布局的推测图。

根据图案,专家们推之:整个秦始皇陵,占地大约56平方公里,相当于80个故宫!

消息一出,整个考古界都轰动了。

而这时,针对要不要继续勘探下去这个问题,成为考古界争论的一大热点。

勘探派以郭沫若为代表。

他以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坚持国家应该将秦始皇陵墓的真相揭开。

这对于研究那段历史具有无比珍贵的意义。

反对勘探的人则提出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他们指出许多陵墓上千年与世隔绝,一旦打开后与外界空气接触,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快速灰飞烟灭。

关键是,早在此时之前,郭沫若就动过心思,要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阴宅」。

当时,虽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但考虑到「一见光就飞灰湮灭」这个道理没有充分的事实支撑,因此国家就同意了郭沫若的申请。

后来,对万历陵墓的挖掘工作顺利进行。

众人当场看到了里面的宝贝,也当场看到,里面的万历遗体、珍贵字画等,因为接触到新鲜空气,全部变为灰尘。

要知道,万历陵墓里的东西,随便拿出一件都是稀世珍宝。

整个国家都因为这个举动,遭受了巨大损失。

没想到,经历这次惨痛教训,郭沫若还是坚持要挖掘秦始皇陵。

也许,在他看来,上一次失败,只是准备不充分而已,如果这次保护措施做得妥当,便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只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实在有限,根本就没有人敢保证能够万无一失。

但是,郭沫若似乎笃定「风浪越大鱼越贵」这个人生哲理,坚持己见,将申请直接递交到国务院。

事关重大,周恩来总理亲自对他的申请进行了批示,指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按周总理的设想,帝王陵墓的开启是件不必着急的事情,等以后技术成熟了再进行也不迟。

正是他的这一决定,为后世子孙留住了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

遥感技术登场,神秘真相浮出

技术什么时候成熟?整个考古界等了20多年。

1980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竞赛在美苏两国展开。

期间,人类科技进步的脚步加快,各样科技数被点燃。

其中,一项叫遥感技术的新方法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

后来,100多位考古者来到秦始皇陵的核心地带,在周围打了五个小洞,把遥感设施从洞子里放进去,进行大规模扫描。

扫描显示:秦始皇陵里,有一条隧洞和地表连通,没有任何被人为破损的痕迹。

扫描还发现,所有挖向秦始皇陵的地洞都跑偏了方向。

其实,就算他们能挖到了陵墓,也很难进去。

因为,扫描发现里面的宫墙,足足有5米厚。

这种厚度,即使是在地表,想要挖穿,以古代的技术,也要耗费很长时间,更别提是在地下施工。

随着遥感扫描的继续深入,专家们得以断定:秦始皇墓保存得非常完整!

不过,鉴于当时技术有限,不可能完全探测到秦始皇陵内部情况,人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中德专家合作,核磁遥感立功

什么时候才能有一项科学技术,能彻底将秦始皇陵的秘密揭开呢?

1996年,德国的考古专家找到了我国技术人员,拿出了世界先进的核磁扫描遥感技术,让两国人员看到了希望。

此次合作,证实了原先对皇陵和地宫位置的推断是正确的,此外更有很多重大发现。

首当其冲的,是了解到了这座地下陵墓的大概模样:整个地宫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四面的阶梯全部通向地宫的中心,寓意嬴政是帝国的绝对中心。

整个建筑高达9层。

在古代,9是大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因此,上下9层与「九五之尊」暗合。

整个主墓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相当于4层楼。

墓室四周有地宫的宫墙,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5米,算下来和5个足球场差不多大。

另外,地宫的布局也相当考究,错落有致,专家根据探测结果推断:里面不仅有宫殿,还有诸如山川大河,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

不过,最有考古价值的,还是主墓距两百米左右的一个陪葬坑。此坑的规模,也是考古界之最,长130米,宽100米,面积足有1.3万平方米。

众所周知,秦始皇好战,因此陪葬坑内的就有大量铠甲。

这些铠甲是仿制当时的金属铠甲,用石头制成的,前期出土达到数万片。

可以推断,秦始皇为了在死后能够继续威慑四方,干脆铸了一个庞大的「军械库」,没准他是想「酒泉之下召旧部,再批战甲斩阎罗」。

铠甲之外,陪葬坑内还有很多石头做的头盔。

这些头盔有的可以罩住脖子和双肩,足见秦始皇装备军队之先进。

这些头盔和铠甲,排列整齐,将秦军的威严表现出来。

独立完成探测,未来无限可期

2002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进步到又一个高度,中国专家就独立应用高光谱等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大规模探测秦始皇陵。

此次历时一年的探测,使得科学家掌握了整个陵墓的三维数据。

他们依据此项数据建立了三维立体模型,这种模型与【史记】中「穿三泉」的记载高度吻合。

另外,在此次探测中,科学家还在皇陵里发现了分布不匀的汞,其总量大概有几十吨。

专家们推断,这就是【史记】里所说的,用水银来制作江河。

同时,那么多汞挥发在空气中,汞具有防腐的功效,因此可以推断皇陵内部必然安好如初,也许连秦始皇的遗体都是原来下葬时的样子。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专家们还是不能贸然掘开秦始皇陵。

毕竟,汞蒸气泄漏后,秦始皇里面的所有东西都会因氧化而灰飞烟灭。

想要实现开掘和保护的平衡,就必须先利用惰性气体确保氧化反应不发生。

只是,这项技术发展到如今都没有成熟。

因此,科学家们继续选择等待,相信后人的科技水平与考古智慧。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再次提速,专利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有理由相信要不了多久,关于探测秦始皇陵墓的相关技术就会问世。

到那个时候,专家们就能全面了解到秦始皇陵。

参考文献

张颖岚.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