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拥有资历、能力、势力为何斗不过蒋介石?

2024-04-10历史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拥有资历、能力、势力为何斗不过蒋介石?

民国时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林立的军阀势力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在所有这些军阀之中,阎锡山是当时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从1911年到1949年,共在山西地区主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在国民党内部,即便是地位最高的蒋介石,资历都远不如阎锡山。
而正因为如此,在蒋介石看来,一个有资历、有能力、有势力的地方军阀,是他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绊脚石,二者之间因政治博弈在较长的时间里都是冤家对头。
蒋介石与阎锡山矛盾的总爆发点,就是中原大战,因为裁军问题,蒋介石与阎锡山等人反目,以致于酿成这场大战的爆发。
阎锡山
自个给自个挖坑
阎锡山是山西人,其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但因为金融投机而导致负债累累,以致于要在太原的一个铺面中当店员。只不过,阎锡山在此期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一年之后,又被公费保送日本,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此期间,受到新思潮的影响,阎锡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太原的同盟会成员纷纷响应,并在成功占领太原城,成立军政府之后,公推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在此之后,阎锡山继续响应起义军的行动,一边北上归绥,一边南下临汾,进一步威胁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在袁世凯掌权之后,由于看到这一形势已经不可扭转,阎锡山也开始积极向袁世凯表示自己的诚意,因此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山西都督,成为一方大员。
辛亥革命形势
之后的阎锡山积极整军,大力发展军工事业,为军事扩张做准备。在北伐的筹备阶段,广州革命政府因为看到了阎锡山的重要地位,因此极力拉拢他加入到己方阵营。但同时注意到这一点的还有张作霖,他也在拉拢甚至威胁阎锡山,夹在两个势力之间的阎锡山最终选择"坐山观虎斗"。
直到1926年,此时的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军势如破竹,已经开始威胁奉张的势力。此时,阎锡山才公开支持北伐,被就任为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指挥军队加入到北伐的序列之中。
也就是在此时,阎锡山第一次接触到了蒋介石,双方还达成了同盟共识。阎锡山之所以要与蒋介石结盟,是因为双方在"反共"这一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在结盟之后,阎锡山就任北方军总司令,并接受蒋介石的统一领导,就此出兵石家庄,加入了北伐。
晋绥军
但就在双方结盟两个月后,蒋介石被新桂系将领威逼下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下野。在蒋介石下野之后,新桂系势力不断膨胀,引起了其他军阀势力的芥蒂之心,阎锡山希望能够借助蒋介石的力量来重新平衡局面。
因此,在阎锡山和冯玉祥两人的支持之下,蒋介石于1928年初成功复出,并完全掌握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如果就此来看,阎锡山与蒋介石之间在此时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被戏耍的"阎老西"
阎锡山支持蒋介石复出,是考虑到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将领势力过度膨胀,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阎锡山因此才支持蒋介石重新上台。但扳倒李宗仁,推举蒋介石,不过是送走了一个野心家,迎来另一个野心家。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已经初步掌握了全国的局势,国家内部矛盾趋于缓和。也正因为如此,蒋介石的权利欲也在扩张,对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势力,蒋介石希望能够削弱他们的力量。
蒋介石与阎锡山
早在复出之初,蒋介石就对国民革命军进行了重组,阎锡山的晋绥军被编为第三集团军,阎锡山作为第三集团军的司令。为了抗衡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蒋介石将晋察冀绥四省以及平津两个特别是的军政大权交给了阎锡山,使阎锡山成为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等人齐名的大军阀。
但仅仅过了一年,为了大权独揽,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要求裁军和整编。阎锡山没有探明蒋介石的意图,还想借此削弱冯玉祥,因此还做了编遣委员会的组长。
等到编遣方案出来才发现,蒋介石的编遣方案仅对自己有利,实际被裁掉的只有阎、李、冯的军队,阎锡山这才发现自己上了蒋介石的当,各方势力这才联合起来抵制编遣方案。
蒋介石与李宗仁
文的行不通,蒋介石就只能动武了,他首先选择了对李宗仁动刀,因为李宗仁等人在此前曾逼迫自己下野,蒋介石这种睚眦必报的人必然不能容忍李宗仁。蒋桂战争,阎锡山和冯玉祥都站到了蒋介石的一边,桂系因之惨败。
在桂系失势后,蒋介石再次提出了裁军的要求,阎锡山和冯玉祥这才回过神来,原来想靠亲近蒋介石是躲不过这一刀的,阎锡山和冯玉祥支持蒋介石的立场在此时开始动摇了。恰在此时,原本在宁汉对立中失败的唐生智又积极联络各路军阀,要一起倒蒋,其与阎锡山也达成了共识,阎锡山还给唐生智提供了一笔钱。
但因为唐生智在后来发布通电时,没有如约推阎锡山为领袖,阎锡山因此反悔,又倒向了蒋介石,并发兵攻打唐生智。在唐生智失败后,蒋介石也没有如约给阎锡山河南的控制权,阎锡山这次又被耍了猴。
不仅如此,蒋介石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掌控了京津地区的税收,使得阎锡山在经济上失去了一大支撑。又在此次大战之中,阎锡山差点被蒋介石诱捕,这一系列事件使得阎锡山终于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对蒋政策有大问题,必须换一种做法了。
唐生智
而此时,蒋介石与国内其他军阀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共同倒蒋。于是,在1930年4月,阎、冯、李、张等人达成了反蒋同盟,推举阎锡山为海陆空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一起拉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
到底还只是一个军阀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用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军阀混战,而这场战争,笑到最后的是蒋介石。反蒋联军之所以失败,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经济。蒋介石所处的东南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有着地主财团,乃至外国资本的支持,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而反观反蒋联军,冯玉祥在西北,阎锡山在山西,李宗仁在广西,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贫瘠之地,社会经济十分落后。更何况,陕西地区当时还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也就是著名的"民国十八年大",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都被饿死,这也是冯玉祥在当时的窘迫之处。
军阀割据形势
在当时,蒋介石每天能拿出来的军费超过了两千万,而反蒋联军加在一起也只有一千万,经济实力的差距使得双方的战争能力十分悬殊。不仅如此,蒋介石不仅有充足的财力应对战争,还有大把的资金能够用于收买冯、阎等人的部下,二者的很多部下因此纷纷倒戈,这也是蒋介石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反蒋联盟并不团结,尽管是盟友,但三大军阀之间的配合却很不到位,各方势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都不愿完全出力。这一点,做的最差的恰恰是身为联军总司令的阎锡山,冯玉祥的西北军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不仅不帮忙,还切断了西北军的物资供应。
因为物资的极度缺乏,再加上部队的瓦解,西北军迅速崩盘。而西北军崩盘之后,倒霉的也就轮到晋绥军和桂军了。影响中原大战结局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东北军了。
中原大战
在战前,联军和蒋介石都曾积极拉拢张学良,张学良声明自己要中立,阎锡山还给张学良内定了一个海陆空副司令的职位。但因为钱不到位,张学良拒绝出兵。
而蒋介石在拉拢张学良的时候就要阔绰很多了,出手就是几百万。在当年九月,阎锡山在北平中南海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但仅仅十天之后,随着东北军出兵北平,阎锡山只能退回山西,中原大战也就此临近尾声。
之后,阎锡山和冯玉祥联名下野,蒋介石还不打算放过他,要求他必须出洋,阎锡山因此去了日本。直到九一八事变前夕,阎锡山谎称反蒋而得以飞回国内。在事变之后,由于外部矛盾的突出,内部矛盾因此稍显缓和,阎锡山因此迎来复出时机,终于在1932年重掌晋绥军。
蒋介石与阎锡山
结语
阎锡山与蒋介石之间,关系几经波折,阎锡山多次拥蒋,也多次反蒋。阎锡山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矛盾。蒋介石想要加强集权,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而阎锡山想要维持现状,保全自己"土皇帝"的身份。
双方的关系变化应以1928年为一个节点,因为在此之前,由于国内形势的需要,蒋介石对地方势力还比较倚重,双方的关系还是友好的。
但在此之后,由于国内形势的缓和,蒋介石加强中央集权的欲望更为强烈,其与地方军阀的矛盾自然就凸显出来。阎锡山在此时选择将自身置于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蒋介石要"削藩",他就拉拢冯玉祥。
反之,他就联合蒋介石打压冯玉祥,以争夺地盘。阎锡山这一策略一直维持到中原大战爆发前夕,由于多次被蒋介石算计,以至于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他才真正下定决心要反蒋。
但阎锡山始终没能放下地方军阀的作风,以至于在中原大战惨遭失败。阎蒋矛盾在此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并随着抗日战争而有所缓和,一直到解放战争之时,阎锡山也逃亡台湾。此后的阎蒋之间,因为阎锡山已经失去了军队,也就不存在实质性的竞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