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山东纵队并未并入115师,而是两支力量最终实现强强联合

2024-01-27历史

八路军山东纵队并未并入115师,而是两支力量最终实现强强联合。

在讲述抗战时期的历史时,许多军事和历史的大V经常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把山东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全部视为115师的部队,甚至认为山东地区老八路的壮大是115师发展的结果,把所有的八路军兵力都算在115师的名下。

然而,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的事实。在1943年3月之后,115师只剩下一个名义上的存在,保留这个名义只是为了对外交往时有一个正式的名称。

毕竟,八路军115师是国民政府颁布的正式番号,只要国民党还在抗战,表面上国共继续合作,国民党当局就不能不承认115师的合法性。

但是,保留115师的名义仅仅是在对外交际时使用,内部已经由新的「山东军区」所取代,八路军内部的编制序列上只有山东军区,而没有115师。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头梳理。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地区的八路军主要由两支队伍组成:一是由山东当地子弟兵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这是一支由本土抗日武装发展而来的正规兵团,最早被称为「土八路」;另一支是1938年底进入山东的八路军115师主力一部,这是一支出身于「正规军」的队伍。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建立起由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汇报工作,请求中央派主力部队和干部支援山东。

随后,郭洪涛、张经武等50余名军政干部和老红军来到了山东。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宣告成立,总指挥是张经武,政治委员是黎玉。

山东纵队总兵力达到24500人,共下辖10个支队。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山东纵队一方面吸纳爱国青年入伍,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军事训练,坚持正规化建设。经过四期整训,每期三个月,部队的总兵力也增长到了54000人。

这一系列的措施,标志着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力量从之前的若干分散的游击队,逐步成长为了一支正规化的八路军部队。

由于山东纵队是从地方起义武装改编而来,缺乏正规部队的经验,急需主力部队的支援。作为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要地,山东成为国、共、日(伪)各方争夺的焦点。

为了建立稳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毛主席果断决定派兵支援。1938年12月,八路军总部下令,让115师的343旅685团以苏鲁豫支队的名义先行进入山东,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随后率师部和686团向山东进军。

115师抵达山东后,连续参加了樊坝战斗和陆房突围等多场战斗,成功展现出了主力部队的气势。同时,各营、连也陆续分兵扩建新部队,人数一度高达7万余人。

为了解决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的问题,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派遣徐向前和朱瑞去山东,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徐向前担任司令员,朱瑞担任政治委员。虽然第一纵队成立了,但115师和山东纵队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统一指挥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总的来说,山东纵队的态度较低,指挥部与徐向前的司令部合在一起办公。相比之下,115师比较难以相处,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山东的部队分散在各个地区,建立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是必要的。

但有些部队,如陈光部、杨得志部、肖华部等,能独立作战,距离我们较远,又能同党中央和总部直接联系,因而保持其独立性是正常的。」

徐向前的表述虽然委婉,但实际意思有两点:一是他指挥不动115师,山东纵队与115师的关系也比较生硬;二是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徐向前出身红四方面军,与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的115师之间并不熟悉,没有像在129师那样的指挥默契;二是115师以八路军「老大哥」的身份自居,不愿意屈居人下,也不愿意客人当主人;三是山东纵队自力更生,认为请115师进入山东是为了帮助他们抗战,而不是为了看他们的脸色,不能把主客次序颠倒。

1940年7月,徐向前启程返回延安。此后一段时间,山东纵队和115师分别独立作战。然而,由于双方缺乏上级领导,直接对接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两支兄弟部队的协作出现了一些困难。

于是,在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三个机关合并,由115师首长统一指挥山东纵队。

山东党政军民工作以朱瑞为书记的山东分局统一领导,以罗荣桓为书记的山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两支部队,虽然向一元化领导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尚未彻底解决军事统一领导问题。

山东纵队、115师在对抗日战略上认识不够一致,再加上日军的「扫荡」,山东根据地一再缩小,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在1942年4月到9月期间,刘少奇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化名胡服前往山东工作五个月,他深刻总结了抗战以来山东工作的经验教训。

在刘少奇回延安并向中央汇报后,中央下定决心彻底解决山东军事不统一的问题,其解决方式就是山东纵队与115师从整体上进行合并,化干戈为玉帛,让双方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协作。

山东纵队的合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改名为山东军区,下辖鲁中、胶东、清河、鲁南军区和13个军分区,以及机动部队第5旅。

山东军区在政治上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在军事上由115师指挥。第二步是与115师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正式番号是「山东军区」,这是为了消除任何与地缘关系有关的军队称呼。

115师的番号得以保留,原因已经解释过,不再赘述。合并前,115师下辖教导第1、第2、第5、第6旅四个旅;合并后,山东军区的四个军区与115师的四个旅进行了合并重组。

新的山东军区共有六个二级军区:鲁中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鲁中军区和115师教导第1旅主力编成;鲁南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鲁南军区、115师教导第1旅3团和教导第2旅5团编成;胶东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胶东军区和第5旅编成;清河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清河军区编成;冀鲁边军区,由115师教导第6旅编成;滨海军区,由原115师教导第2旅主力、教导第5旅和原山东军区的滨海独立军分区编成。

罗荣桓被任命为新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不是因为他是115师政治委员,就认为115师「以大欺小」把山东纵队给吞并了。

事实上,两者是合并关系,类似于共同加盟,地位平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军区。这个合并关系可以从六个军区的具体编成看出,组成新的山东军区后,清河军区完全是由原山东纵队改编而来的,而冀鲁边军区则完全是由115师改编而来的。

在其他四个军区中,原山东纵队部队和原115师部队已经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1944年1月,原本「血统」较为纯正的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也合并成了渤海军区。

因此,可以说原来的山东纵队和115师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尊重历史,115师八路军作为山东抗日力量和山东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起到了骨干和生力军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为其「红一」身份就过度强调,而忽视了山东纵队作为山东子弟兵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

需要明确的是,山东纵队与115师是平行关系,后期虽然合并,但并非山东纵队并入115师,更不是115师「吃掉」了山东纵队。

山东纵队是党领导下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兵团的典范,不断壮大并独立开创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山东纵队在整军过程中,积极输送部队到主力部队,为发展壮大主力部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军区部队「闯关东」后,发展成为「旋风部队」40军和坚守塔山的41军两支主力部队,充分显示了山东纵队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