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单位里那些被重用的人,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无论他们身处哪个部门,担任什么职位,都有一个共性。
一个人的提拔,背后有着诸多的蛛丝马迹。
这篇文章,我们借韩信拜将的史料,讲讲这个共性。
(一)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汉纪
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早年,韩信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成就,因此没有资格获得公职推荐。
他缺乏谋生技能,也不会从事商贸活动,只能依附于人,过着蹭吃蹭喝的生活,这让许多人都对他心生厌恶。
某日,韩信去城外垂钓,一位正在洗衣的老妇人见他饥肠辘辘,便递给他食物。
韩信非常高兴,承诺道:「日后我必将重重报答您!」
然而,老妇却生气的说道:「大丈夫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我只是出于同情才给你食物,何谈报答?」
在淮阴,有屠户欺负韩信,讥讽道:「你身材高大,又总带着刀剑,其实只是个胆小鬼。」
甚至当众羞辱他:「韩信,你若不怕死,就拿剑刺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
韩信凝视他许久,最后选择了忍受屈辱,从那人胯下爬过,引得街上众人哄堂大笑。
项梁率军渡过淮河时,韩信带剑加入了他的队伍。
但在项梁麾下,韩信并未能崭露头角。
项梁战死后,他转投项羽,被任命为郎中。
尽管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却都未被采纳。
后来刘邦进入蜀地,韩信便离开了楚军,投奔了汉军,但只是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吏。
后来不知什么罪名,被判斩首。
前面13个人被被斩了,当轮到他受刑时,韩信抬头看见了夏侯婴,大声呼喊:「难道汉王不想一统天下吗?为何要斩杀我这样的壮士?」
夏侯婴见他相貌不凡,当即释放。
经过深入交谈,夏侯婴对韩信大为赞赏,并将他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任命他为治粟都尉,负责管理粮草,但并未给予他特别的重视。
韩信常与丞相萧何交流,深得萧何的赏识。
当刘邦抵达南郑时,许多将士都渴望回到故乡,不少人选择了逃离。
韩信猜想,萧何肯定推荐了自己,目前没有结果,说明刘邦并不会重用他,于是也选择了离开。
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急忙起身追赶,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
有人告知刘邦丞相已逃走,刘邦愤怒不已,感觉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
一两天后,萧何归来,刘邦又惊又怒,责问他为何逃跑。
萧何解释道:「我并非逃跑,而是去追回一个逃走的人。」
刘邦问:「你去追谁?」
萧何说:「韩信。」
刘邦骂道:「那么多将领逃跑,你为何只追韩信?」
萧何:「其他将领易得,但韩信却是国士无双。如果您只想做个汉中王,那韩信确实无足轻重;但如果您有志于争夺天下,那韩信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刘邦说:「我也想东征,谁愿意待在这个鬼地方呢!」
萧何:「如果东征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否则,他终究还是会跑掉。」
刘邦说:「你这么看重韩信,我就任命他为将吧!」
萧何:「当一个普通的将领,韩信还是会跑。」
刘邦说:「那就做大将。」
萧何赞同。
于是,刘邦准备召韩信来,给他任命。
萧何劝住了他。
「大王您素来傲慢无礼,现在要拜大将,不能如此随意。大王如果决定,一定要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坛场,礼仪齐备,然后才可以。」
刘邦同意了,通知全军。
将领们都很开心,个个都以为是自己,等到拜将那天,才知道是韩信,全军惊讶不已。
(二)解析
聊聊韩信。
韩信的出生年月,历史没有记载,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公元前208年。
那年,韩信投奔项梁,当了一个基层的小兵,从冲锋陷阵开始。
在投奔项梁后的2年里,他一直在项羽麾下效力,直到最后离开时,他的职位是郎中,相当于项羽身边的贴身侍卫,这个职位已经相当不低了。
像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等人,他们因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刘邦成为汉王时,也被封为郎中。
按理来说,韩信混的也可以了,毕竟算项羽的高级侍卫。
但他不满足。
韩信是个战略天才,向项羽提了建议。
可惜的是,项羽没采纳。
其实不奇怪,项羽当时很猛,不需要韩信的计策,他也能连战连捷。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听你一个执戟郎中的计谋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项羽出身贵族,骨子里高傲,瞧不上底层出身的韩信。
所以,身处楚营的韩信看不到晋升希望,这才转投刘邦。
在夏侯婴的提拔和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
请大家注意,是「大将」,而不是「大将军」。
「大将军」真正出现在历史,是汉武帝时期的卫青,是有实权的。
而这个「大将」,指的是地位高的将军,与「小将」相区别,位置可能比较虚。
比如说刘邦给韩信的「大将」,就没有实际权力。当时韩信唯一的工作,就是帮刘邦做战略规划。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出的计谋,实际带兵的,是刘邦自己。
虽然韩信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此人没有带兵的经验,刘邦不敢把身家性命全交给他。
谁能保证,他不是第二个赵括呢?
所以这一阶段,刘邦是把韩信留在身边,先考察一下。
考察的方法,就是让韩信献策。
计策好,说明你有能力,刘邦去操作,以保证全集团的执行力。
后续有问题再问他,一来二去,韩信的计策被证明都是对的,那就说他真是个人才。
是人才,那肯定要重要。
如何重用呢?
人才有两类。
第一类,有计谋,但没有操控全局的能力。
比如说张良,计谋无双,但要让他领兵打仗,确实不行。他只适合出计谋,当一个幕后的参谋。
这类人很少。
第二类,有计谋,自己也能操控全局。
比如说孙武,胸中有良策,可以带在身边当参谋。你要让他独立带兵打仗,他也是把好手。
这类人更少,可以说凤毛麟角。
韩信有操控全局的能力吗?
刘邦当时并不知道,所以只把他带在身边,当一个好参谋。
但局势不允许。
转折发生在彭城之战。
56万诸侯联军打下了彭城,但项羽仅仅带了3万骑兵,就把他们击败了。
就连刘邦自己,也差点被捉。
经过这次战斗,刘邦深刻地认识到一件事。
在军事才能方面,他远远不如项羽,同时,诸侯联盟也不可靠。
战后,他问张良,自己愿意放弃关东地区,并以此为封赏,寻找能够在关东称王并一同对抗项羽的英勇之士。
于是,张良说了那段载入史册的话: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利用)。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对这三人委以重任。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韩信开始真正掌握独立指挥的兵权。
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使其地位真正凌驾于诸将之上,开始独立领兵。
分析刘邦任用韩信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用人的思路。
1、拜韩信为大将,给他职位,但不给实际权力。
(给钱,留住「人才」)
2、让韩信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会上让「人才」说话,观察其战略、战术高度)
3、自己带兵,还定三秦。
(把项目交给绝对可靠的人,按「人才」的建议执行,验证方案可行性)
4、封韩信为左丞相,让其独立带兵
(验证之后,确定「人才」是真人才,开始给实权,让其独立带项目)
由此来看,领导要任命一个独当一面的负责人,一定要反复验证,慢慢授权。
任何人,都不敢把身价性命交给一个刚入职、没有战绩的员工。
以上是站在领导的角度分析,其实反过来看,就是打工人提拔的路。
1、尽量多在领导面前露脸,最好有介绍人,而且这个介绍人是领导的红人(参考萧何、商鞅的中间人景监)
2、抓住跟领导说话的机会,针对领导工作上的痛点,给出建议(要经得住验证)
3、领导如果给机会,一定要珍惜,办好交代的每件事,做出成绩
4、多次表现良好,领导就会愈发重视,有机会时就会推你上去
要想提拔,必须要主动。
不是先获得位置再考虑怎么做事,而是有能力办那个位置的事,才会被放上去。
关于作者:
周亦见,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欢迎各位关注,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