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战役,我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都处于劣势,但凭借顽强的斗志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队55万人,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除了我军英勇作战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淮海战役的三个关键时刻,均出现了异常天气,这对我军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使得国民党军不得不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
淮海战役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围攻并歼灭黄百韬所指挥的第7兵团。
黄百韬是国民党著名的猛将。在粟裕于苏中地区进行的七战七捷中,取得的战绩最小的一次,就是与黄百韬的部队交锋。粟裕曾感慨万千地表示:「在敌我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无法阻挡他。」
因此,为了围歼黄百韬所指挥的第7兵团,华野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发挥精神状态。
果然,当华野将黄百韬兵团围困在徐州碾庄地区后,黄百韬立即构建了牢不可破的立体防御工事。无论华野部队如何猛烈进攻,都未能突破黄百韬的防线,战斗因此陷入僵局。
不过,我军拥有一项「杀手锏」——夜战。凭借夜间视线不佳的优势,我们有效限制了黄百韬兵团火力的发挥,迅速突破了多个缺口。
然而,天一亮,黄百韬兵团便会再次利用他们强大的火力,将这些被突破的缺口重新封堵。
此时,双方都未曾预料到的是,突然天降浓雾,四周一片白茫茫。黄百韬兵团的火力立刻失去了作用,而我军则借助这场浓雾,迅速突破了敌军防线,展开了近距离的巷战,充分发挥了我军的最大优势。
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败后自尽,第七兵团亦全军覆没。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场大雾,我军和黄百韬兵团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时间拖得越久,增援的国民党部队就会赶到,我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计划很可能因此落空。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的增援部队迟迟未能到达呢?除了我军顽强地阻挡着援军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天降大雨。
徐州碾庄一战中,黄百韬兵团被包围,蒋介石焦急万分,立即命令黄维率领第12兵团前往增援。
黄维的第12兵团隶属于蒋介石的直系部队,编制包括4个军,总兵力约12万人。该兵团几乎全员配备美械装备,无论从兵员规模还是武器配置来看,都是国民党众多兵团中的佼佼者。
因此,如果黄维兵团能够及时到达,并与黄百韬兵团形成内外夹击,我军的部队很可能会因此落败。
然而,黄维兵团刚一出发,突遇瓢泼大雨,而且连日不停。道路顿时泥泞不堪,致使原本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每天仅能前进数公里。
此外,我军对援兵部队的持续阻击,使得黄维兵团陷入疲于应对的困境,行军速度大大减缓。当他们最终抵达碾庄地区时,黄百韬兵团早已彻底覆灭。
要知道,当时已经是11月了,北方通常很少下雨。谁能想到,竟然连续好几天下起了大雨,这真的是「巧合」吗?
无论是天意还是巧合,黄百韬兵团在这场浓雾与暴雨的交织中,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终不得不含恨而亡。
1948年12月,随着国民党徐州「剿总」撤离徐州,我军紧随其后,最终在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成功包围了孙元良、邱清泉和李弥三个主要兵团,总兵力超过30万人。
孙元良的兵团在试图突围时被我军歼灭,剩余的两个兵团无力继续突围,只好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决定派遣空军增援,以掩护部队突围。
然而,就在空军的飞机即将起飞之际,突如其来地降下了大雪,且雪势持续了整整10天。无论是被围困的两个兵团,还是增援的空军部队,甚至是蒋介石本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困顿,心中不禁感叹:「难道天意真的要我们覆灭吗?!」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这两个兵团已经被围困了十几天,粮食早已耗尽。蒋介石原本计划派飞机空投食物,但大雪阻碍了这一计划的实施,使得两个兵团的将士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彻底陷入了绝境。
相比之下,我军动员了数百万民工,不断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各种物资,远超国民党军队所能企及。
与此同时,我军也展开了舆论战和心理战。前线阵地上整齐排列着上百口大锅,锅里炖煮着香喷喷的猪肉粉条,向国民党士兵们传达信息: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前来投降,就能随意享用这些丰盛的美食。
受到这个诱惑,果然有大量国民党士兵纷纷偷偷前来投降,甚至有些连长、排长也带着部队一起投降。
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认为时机已到,遂下令对杜聿明集团展开总攻。仅仅四天时间,战斗便取得胜利,杜聿明也落入敌手成为俘虏。
在淮海战役中出现的三次异常天气,对我军的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助力。这或许正是所谓的「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