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精忠报国代代传:从锡伯西迁看边疆卫士

2023-12-13历史

1764年秋,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或骑马、或坐车、或步行、或骑着骆驼,行进在蒙古高原上。

这一行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刚刚出生没几天的婴孩,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衣衫褴褛,每一个人都面黄肌瘦、憔悴不堪,显然是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饱受风餐露宿之苦。

这群人,是清一色的锡伯人,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伊犁戌卒。

锡伯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他们的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与满族同源;有人认为他们是鄂伦春族的同族,但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锡伯人隶属东胡,是拓跋鲜卑部的后裔。

锡伯族世居嫩江、松花江流域,明末时期,他们臣属于蒙古科尔沁部。公元1593年,女真、蒙古的九个部落,联合起来进攻女真人杰、清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锡伯族亦参与其中。结果九部联军战败,科尔沁蒙古被努尔哈赤收编,而锡伯族也开始有人投奔努尔哈赤。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帝国开始将魔爪伸向黑龙江流域,其时东北驻军兵力严重不足,为了充实龙兴之地的边防,由清政府出钱赎买,科尔沁蒙古将属下的锡伯族部民尽数进献。从此,锡伯族转而隶属满洲的镶黄、正白、正黄上三旗,算是拿到了国家的正式编制。他们先后被迁往齐齐哈尔、吉林乌拉、盛京(今沈阳)、锦州等地,成为驻守东北边疆的一股有生力量。

锡伯族

虽几经迁徙,但驻扎之地毕竟离故土不远,也算是保卫故土了。然而,锡伯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们将再一次响应国家的号召,远赴一个他们从未到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神秘地方。

西迁

沙俄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大到了吓人的地步。它不止想图谋中国东北,还想染指中国西北的土地。十七世纪中叶,在沙俄的支持下,由蒙古准噶尔部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不断在西北制造叛乱,清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断对准噶尔用兵,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平定了准噶尔,稳定了天山北路。然而新疆并未因此安定,当地贵族大小和卓趁乱起兵造反,占据天山南路,清政府花了近5年时间,方才将大小和卓之乱平定下去,顺带完成了新疆的统一。

然而,连年的战火对新疆造成的摧残极为严重,特别是伊犁地区,本就人烟稀少,打了几年的仗,农牧业基本都毁了,居民流离失所,当地变得更加空虚。没有人口就没有兵力,边防就无从谈起。清廷从凉州、陕西、甘肃、黑龙江、张家口抽调满、汉、索伦、达斡尔等族的官兵前往新疆,充实边防。然而,作为当时清王朝在新疆的政治中心,伊犁地区的兵力依旧不足敷用。此时,首任伊犁将军明瑞想起了锡伯族人,这群人世代以狩猎为生、工于骑射、战力不俗,若能调来伊犁,将可大大增强本地的防御力量,乾隆皇帝很快批准了明瑞的奏请。于是,锡伯族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页——锡伯西迁就此翻开。

1764年4月,经过精心挑选的锡伯族官兵,及其家眷,共计四千余人,在盛京协领阿穆呼郎和熊岳城守卫噶尔赛的带领下,分两批从盛京(沈阳)出发。就这样,这批强悍骁勇的东北边疆卫士,在一纸命令下,告别了故土和年迈的亲人,携带牛马牲口,踏上了前往遥远西域的征程。

「相抱痛哭何凄凄,心如刀割垂泪涕,声声抽搐哭成泥,纵使铁石心肠的人,泪如泉涌把头低。」——————锡伯族传统民歌【西迁之歌】

锡伯族西迁路线

从沈阳到伊犁,4100多公里的路程,放到今天,自驾前往也不过是两、三天的事,如果乘坐飞机或高铁,一天都不需要就到了。然而那时是十八世纪,出远门基本只能靠两条腿,艰难困苦,可想而知。锡伯族官兵花费数月时间,抵达蒙古高原,此时他们已是饱经风霜,人畜均已积劳成疾。而无情的大漠,却用漫天风雪来「迎接」他们。狂风挟着尘埃、飞沙、走石扑面而来,西迁人群身上本就单薄的衣物此时早已破烂不堪,只能用麻布包裹着疲惫的身躯,迤逦前行。

更糟的是,由于对旅途的艰险程度估计不足,出发时携带的粮食早已消耗殆尽,而放眼望去,蒙古高原一带全是荒凉的滩涂、寸草不生,应地就食压根就是天方夜谭。西迁队伍此时人人饥肠辘辘,途中不少新生的婴儿饿得大声哭泣。然而军令难违,锡伯族官兵和眷属们只能采集树皮充饥,树皮吃完了就四处寻找野菜,一面忍饥挨饿,一面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朝着遥不可及的目的地继续进发。

历经4个多月的颠簸劳累,西迁队伍终于抵达了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哈郎特)。这里是边军驻地,此时西迁队伍驼马倒毙无数,人员也极度困顿,因此乾隆皇帝下旨,允许他们在乌里雅苏台停留整顿,补充物资,待来年春天再度出发。

锡伯官兵西迁

锡伯人是顽强的,第二年三月,料峭的春寒尚未褪去,他们就再度启程了。

如今寒冬已过,况且西迁队伍无论是在人员给养上,还是在畜力上都得到了补充,因而他们前进的步伐自信了许多。然而事实证明,他们还是低估了旅途的艰险。

行至阿尔泰山,意想不到的拦路虎突然出现。由于山上的积雪在春季时节纷纷融化,附近的数条河流突然暴涨。洪水泛滥,西行队伍只得停下了脚步。

等洪水稍退,西行队伍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程,但此时河水依旧湍急,队伍只得绕路而行,如此一来,行程便大大增加。在穿越科尔奇斯山时,由于山路险峻、加之寒冷刺骨,驼马纷纷倒毙,而粮食也在不断的绕行中再度消耗殆尽。

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阻住勇敢的锡伯人的脚步,他们没有坐等支援到来,而是忍饥挨饿继续行进。粮食光了,他们就寻找野菜,就着雪水充饥;暴涨的河水拦路,他们就搭起筏子强行渡河。长长的子孙绳寄托着他们的信念,关公的传说鼓舞着他们的勇气。终于,在再度历经三个多月的披荆斩棘后,西进队伍渡过额尔齐斯河,抵达位于伊犁东北的塔尔巴哈台,与前来接应的伊犁总管成功会师。

为时1年有余的西迁之路,不仅彰显了锡伯民族的英勇坚强,更是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的最佳明鉴!

西迁队伍胜利抵达伊犁

抵达伊犁后,明瑞将四千余名官兵、眷属安置在伊犁河南岸。西迁队伍在当地修建村舍、开垦田地、养马放牧、修渠引水,从此定居下来。锡伯族官兵与满、汉、索伦官兵一道驻守哨卡、管理工场和要道、防止哈萨克人和布鲁特人越界、缉拿逃犯,世代拱卫祖国的西部边疆。

奉献与牺牲

西迁队伍来伊犁的首要使命是戌守,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他们和他们的后裔一次次为捍卫祖国的统一,奉献自我、牺牲自我。

嘉庆以来,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吏治日益腐败,受其影响,驻疆大员们对各族人民盘剥无度,弄得民怨沸腾。在这种情况下,对新疆虎视眈眈的外国势力趁虚而入,叛贼大小和卓的后裔张格尔,利用新疆各族民众的不满情绪,在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英国的支持下,多次入侵新疆,一度攻占喀什、和田、叶尔羌、英吉沙,自封「张格尔苏丹」,气焰嚣张至极。

清廷的反击于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到来,从内地各省调集的3万多大军进剿张格尔。在此期间,锡伯族官兵与清军其他队伍互相配合,奋勇杀敌,床下二百余众歼敌百余的骄人战绩。1828年12月,被赶出西域的张格尔企图卷土重来,再度遭到清军痛击,清将长龄、杨芳等人率军追击张格尔败兵至喀尔铁盖山,锡伯营一路跟随,在最终决战中,锡伯族勇士衲松阿、舒兴阿与满、汉军士一道夺下张格尔的兵器,将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匪头目生擒活捉,送往京城处死,战后得授巴图鲁名号。

锡伯营官兵使用的兵器

如果说张格尔之乱算是一次有惊无险,那之后锡伯族官兵的遭遇可就要惨烈得多了。

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终于对清廷的压迫忍无可忍,纷纷起义,史称「同治回乱」。西方殖民者再度趁乱取事,由英、俄支持的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在阿古柏统治期间,伊犁军民遭受的压榨有增无减。但锡伯族官兵咬紧牙关,省吃俭用,硬是在各个牛录之间搜集了近千万斤粮食,运往伊犁将军府所在的惠远城,有力地支援了当地军民的抗争。当左宗棠大军于1875年到来时,锡伯族青壮年又纷纷前往投军,冲锋陷阵、悍不畏死。在各族民众的支持下,左大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击溃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失地。

在抵抗阿古柏的同时,锡伯族官兵还遭遇了另一伙更可怕的敌人:沙俄。自1868年起,这个野心勃勃的殖民帝国就频频直接派兵入侵新疆,1871年攻陷伊犁,从此锡伯等各族人民又遭受了沙俄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但锡伯营的官兵、眷属们咬紧牙关,一边强忍着沙俄殖民者的勒索,一边坚决拒绝为沙俄效力。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不畏强暴,俄人的命令一概拒绝服从,且坚持将当地的情报传递给伊犁将军。最终被恼羞成怒的俄国人下令驱逐。但喀尔莽阿在临行前仍交代部下:要按照清朝章程办事,切莫损害祖国利益。在他的谆谆告诫下,直至1881年伊犁被收复,锡伯营各旗军民也没有向沙俄殖民者屈服过。

感想

距离锡伯西迁,已经过去了两个半世纪。但锡伯人的慷慨奉献,仍为历史所铭记。每年阴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先民从沈阳出发的那一天,被定为「西迁节」,是新疆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儿童们会用锅底的烟灰涂黑自己的脸,以纪念先人的壮举。而锡伯族的男女老少们,也会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踏青等活动。在察布查尔县(即当年锡伯营驻扎之地)的锡伯古城内设的博物馆里,锡伯西迁的场景被制作成蜡像群,供游人瞻仰。

锡伯人纪念西迁节

站在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蜡像面前,我不禁浮想联翩:在当年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这群远离故土的锡伯人穿越荒芜的蒙古高原、翻过险峻的雪山、横穿危机四伏的河流,靠着双脚走完了几千公里的路程,最终从祖国的东大门抵达祖国的西大门的呢?其实,不屈的意志,又何尝只体现在锡伯营官兵们身上?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随着党中央的一声令下,数十万进疆官兵就地集体专业,成为驻疆兵团一员。从此,这些来自内地各省的青年男女们扎根新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边戌守边陲,一边凭借自己的双手开垦良田、兴修水利。与各族人民一道,硬是把贫穷落后、物资短缺的西域,建设成了繁荣美丽、物产丰富的模样。

中国人重乡土,讲究的是故土难离,但当国家需要他们时,一代代卫士毫不犹豫地告别故乡和亲人,奔赴边陲,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安全与完整燃烧自己,挥洒青春与热血。从锡伯营官兵到驻疆兵团,边疆卫士身上的这股不屈不挠的意志,不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顽强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的绝佳体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