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郭松龄率七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为何会突然崩盘?绝非运气不好

2024-04-13历史

郭松龄率七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为何会突然崩盘? 绝非运气不好

北洋时期,军阀内部的倒戈并不罕见,但在1924年到1925年期间发生的两次重大倒戈事件引起了全国震动。

第一次倒戈发生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冯玉祥成功地背叛了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

第二次倒戈则是奉系陆军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郭松龄背叛了张作霖。

冯玉祥成功地倒戈,使得吴佩孚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破坏;而郭松龄的倒戈却以失败告终,导致了他和他的妻子韩淑秀的死亡,还有他的一位高级幕僚(民国时期著名人物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冯玉祥拥有自己编组的部队。

冯玉祥的部队由他亲自培养而成。他的基干部队都是亲自挑选出来的,每个士兵他都了如指掌。整个部队,包括枪械和军粮,都是由他亲自管理。

他的部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他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有时会严厉指挥,有时又会像大哥哥一样与士兵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使得冯玉祥的部队始终团结一致,所以在决定倒戈时,根本不需要做太多解释,官兵们都会跟随他。而郭松龄的部队则没有这样的组织和纪律。

在反奉倒戈之前,郭松龄所统领的部队在奉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掌控的六个师和其他部队总共约有15万人,是奉军中的精锐力量。然而,这支精锐奉军一直挂在张学良的名下,郭松龄只是副手,代表张家父子掌控这支部队。

这个「代」字不可小觑,它决定了郭松龄在名义上并非这支部队的真正主人。张作霖与张学良有着独特的军事理念,强调道义与恩情,善于激励士兵,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奉军士兵们认为,为张家效力就是在尽忠职守。即使有人提出反抗,对长期受过张家恩惠的奉军士兵来说,这样的行为仍然被视为背叛。

郭松龄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对郭松龄的支持至关重要。在郭松龄之前,他曾跟随过晚清的军事人物朱庆澜,也效忠过孙中山,但始终未能找到适合他施展才华的平台。

然而,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对于郭松龄而言,张家父子是他军旅生涯中的贵人。尤其是张学良,他对郭松龄充满信任和钦佩。郭松龄的部队受到张家父子的特别重视,所有训练、晋升、行军打仗等事务都由郭松龄负责。张作霖曾经说过,除了女人,张学良什么都可以给郭松龄。

郭松龄在辅佐张学良期间表现出色。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其他奉军部队节节败退,唯有张学良和郭松龄的部队顶住了敌人的压力,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

张作霖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领袖。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后,他开始整顿军队,将郭松龄的部队作为楷模。郭松龄因此得到了张作霖的特别看重,他的两个师后来成为奉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张作霖更是视之为奉军的宝贵财富。

如果郭松龄能够保持冷静,不要过分急躁和狭隘,他的前途将远远超过奉系其他人。可以说,只要他全心全意辅佐张学良,等到张学良接过奉系的权力,那么奉系几乎就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然而,郭松龄却无法克制自己。

第二次直奉大战成为了郭松龄心中野心的导火索。在这场战争中,奉军击败了直系吴佩孚,声势昂扬地南下,一路横扫,甚至占领了江苏和上海等地。

问题在于功劳与赏赐的分配上。奉系各派系的领袖,如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甚至张宗昌等恶名昭著的人物,都被封为封疆大吏,掌控着一两个省份的地盘。而唯独郭松龄,虽然打了重要战役,立下了大功,却一无所获。

如果郭松龄胸怀开阔,有远见,对于张作霖的偏袒可以积极地理解。他所领导的奉军精锐是奉系的中坚力量,张作霖不将他外放,实际上是另一种对他的重视;他毕竟是张学良的人,张作霖的做法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为了他和张学良的未来打下基础;即使不谈战略深谋,单从功劳分配来看,就像张作霖事后所说的那样,分赃就像家里分配财产一样,先分给了一些人,并不代表忽视了其他人,只要等待时机,好地盘必定会有他的一份。耐心等待,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遗憾的是,郭松龄内心并不接受这种解释,他为自己的行为编造了一套堂皇的理由。他声称自己有着理想和正义抱负,反对奉系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了推翻腐朽的统治,打造一个崭新的东北,一个新的奉军。

然而,最可怕也最令人悲哀的是,野心家郭松龄自以为可以用虚伪的理想和正义掩饰自己的私心,胁迫他人,企图将他的私利合理化为天经地义的行为。

然而,郭松龄并不具备良好的政治手腕和智慧。他的反奉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郭松龄反奉的借口源于他日本考察期间意外得知张作霖与日本人勾结的丑闻。他以此为借口提出脱离奉系的正义爱国主张。

然而,他所结盟的对象却是冯玉祥和李景林这样的人。这个三角联盟难以代表正义,更难以形成统一而有力的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苟合。

这对郭松龄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在这个联盟中,只有他是孤注一掷,一旦联盟瓦解,他就会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事实证明,这样的苟合联盟是危险的。当他向奉天进发时,冯玉祥和李景林果然背叛了他。李景林扣下了郭松龄急需的六万件棉衣,大大动摇了他的军心。

尽管郭松龄在外表上声称自己秉持正义,但实际上他心里清楚,要想击败张作霖,就必须一鼓作气直扑奉天,一旦中途受挫,军心必然涣散,大势就会不利。

反奉之初,郭松龄需要迅速取胜,而他擅长的是正面硬打,加上手握奉军精锐,使得张作霖陷入了困境,甚至曾经考虑火烧大帅府、下野避难。

然而,正当生死攸关之际,张作霖以诱人的条件欺骗日本人出兵相助。尽管这样的行为令人耻辱、可悲,但这帮助他顶住了郭松龄的进攻。

这一举动虽然不光彩,但却挽救了张作霖的危局。

然而一旦张作霖顶住了郭松龄的进攻,局势立即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如前所述,一旦遭遇挫折,郭松龄的部队军心就会动摇,士兵们或逃跑、或懈怠、或放空炮。关键时刻,张学良在前线没有失职,他巧妙地打出了「吃老张家的饭,不打老张家的人」的情感牌。

为了缓解这种情绪,郭松龄紧急提出了「打倒老帅,迎接少帅」的口号,但这一举措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助长了叛逆情绪,鼓动儿子反叛父亲,这无疑是罪大恶极。

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郭松龄已经处于败势之中。

在这时,奉系的两位老将为张作霖再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得知郭松龄部队两翼空虚的情报后,张作相率部从右翼出击,占领了关键地点,对郭松龄形成了包围之势;吴俊升率部从左翼出击,烧毁了郭松龄部队的粮草和弹药;同时,张学良也率部从正面发起总攻。

在三面夹击之下,郭松龄的部队瞬间崩溃,他只能带着妻子孤身逃命,最终在辽中县的一个小村庄被搜捕到。

从起义到被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郭松龄夫妇一开始被囚于车辕上,打算押送回奉天,但途中却被派来的人处决了。

郭松龄啊,曾经距离奉天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他无法跨越的。

一切都因为人心和道义不在他这一边,他的正义光明只是一个幻象,太脆弱,一吹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