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再读【桃花源记】,小时候以为很美好,现在才知道真相有多恐怖

2024-02-25历史

引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描写了一个隐居于世的理想社会,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乌托邦思想的代表。

小时候,我们读过这篇文章,被其中的美好景象和和谐氛围所吸引,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人间天堂,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再次读这篇文章,却发现了其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让我们对桃花源的真相感到惊恐和震惊。

【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年轻时志向远大,渴望能够为国为民,造福天下。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动荡不安,黑暗腐败的时代。

他生活的东晋王朝,是一个衰落的王朝,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

东晋的统治者,不思进取,只知屈服妥协,将国土割让给外敌,只保住了江南的一小片土地,自甘堕落,自我封闭。

东晋沿用了西晋的制度,继续实施门阀制度,这种制度极大地保护了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利益和特权,使他们能够垄断朝廷和地方的重要职位,享受丰厚的俸禄和荣誉,控制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上层社会。

而那些出身于中小地主的知识分子,即使有才华和学识,也难以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只能在社会的边缘苟延残喘。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失望和愤慨。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他毅然放弃了仅仅担任了81天的彭泽县令的职务,与腐败堕落的统治者彻底决裂,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亲远离尘嚣和纷争。

420年6月,刘裕篡夺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帝位,第二年,刘裕还将晋恭帝杀害。

刘裕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陶渊明虽然身在田野间,但也深受触动,对刘裕的新政权充满了怀疑和反感,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也更加厌恶和憎恨。

但是一个乡野之人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将心中的愁苦和对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抒写上,由此,【桃花源记】诞生了。

【桃花源记】中的矛盾和恐怖的点

很多人读【桃花源记】,都以为是作者陶渊明在借着桃花源,表达自己想要过一个平和、快乐、自由的生活,没有战乱、压迫、贪婪的生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到了现在,人们对于桃花源的认识,更倾向于桃花源就是一座大型坟墓,说白了就是一个鬼宅。

那么有什么依据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桃花有辟邪的说法,它与桃木、桃符、桃林等相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桃花被认为是一种阳气之花,能够驱赶邪气和恶鬼,也能够吉祥如意和延年益寿。

一般来说,桃花会在四月初飘落,又是清明节前后。

而这里的桃花不就可以认为是作为隔开阴阳两界的屏障吗?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中这个山洞的形状和结构,你不觉得与古代的坟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吗?

渔人所见的山洞,是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这与古代的土坑竖穴墓非常相似,都是以一座圆锥形的土堆为外形,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洞口,通向墓室。

渔人进入山洞后,发现「 初极狭,才通人 」,这也与古代的墓道一致,都是为了防止盗墓者的侵入,故意做得很窄很隐蔽,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渔人走过墓道,才「 豁然开朗 」,看到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这也与古代的墓室相对应,都是在黑暗的洞穴中,突然展现出一片光明的空间,有着丰富的随葬品和精美的壁画雕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的居民,虽然已经与世隔绝了五百多年,但是他们的衣着打扮,却和外面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每个朝代的服装都不一样,他们既然与世隔绝,又怎么和外面的人穿的一样呢?

太诡异了,这更像是一个鬼宅了。

而且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为了能够再次回到这个美好的地方,他「处处志之」,在沿途留下了各种记号。

然而,当他把这个奇妙的经历告诉了郡城的太守后,太守派了许多人跟着他去寻找桃花源,却始终找不到渔人所说的山洞。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否意味着,桃花源其实是不存在的,至少在人间是不存在的?

而且结合上文,他可能是误入了坟墓,又被坟墓中长期积压的瘴气给迷惑了,才在脑海中构思了这么一个故事。

而且桃花源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不就是和那些大型古墓的内部结构如出一辙吗?

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了南阳的刘子骥的耳朵里,刘子骥是一个高尚的士人,他对桃花源充满了向往和好奇,他想亲眼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也许还能和那里的人交流一番。

于是,他欣然地动身前往,沿着渔夫的指示,寻找桃花源的入口。

可是,他怎么也找不到,他走了许多弯路,耗费了许多精力,却始终没有结果。

他的身体也因为长途跋涉而受到了损伤,他回到家后,就生了一场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刘子骥的死,让桃花源的传说更加神秘和诱人,如果连一个高尚的士人都找不到桃花源,那么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呢?

桃花源更应该激发许多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 后遂无问津者 。」

这不是很奇怪吗?

大家对桃花源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