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赓不好意思拜访宋庆龄,陈毅说了啥,让他叹:那不是吹牛皮?

2024-01-21历史

陈赓不好意思拜访宋庆龄,陈毅说了啥,让他叹:那不是吹牛皮?

"陈赓辞世,杯中之酒失去了滋味。"

这是1961年,当开国上将陈赓离世之际,李克农发出的感慨。说完这番话后,一向嗜酒如命的李克农将酒杯摔在地上。这句话或许能够代表老将军们对陈赓的情感,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是战友们的「开心果」。

陈赓是最具个性的开国将军之一。无论战局多么艰难,他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态度,有时仅凭一句话,便能化解大家的忧虑。甚至在追求心上人的过程中,他也毫不犹豫。当年为了追求王根英,他三次被拒绝,却坚持不懈。最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他成功地牵线成了一段佳话。

勇敢表达爱恨情仇一直是陈赓最大的魅力。但即便如此,他也曾有过为难的时刻。让他感到「扭捏」不敢前去拜访的人,正是师母宋庆龄。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

提起这件事,还得回溯到陈毅的一次无心之过。

1949年5月,陈毅率领第三野战军成功解放上海,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全国。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在当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此,毛主席给陈毅下达指示:解放上海要以文方式进行,不要使用武力。

毛主席的话直截了当,当时无数人都关注着陈毅,想知道他会如何接管上海。因此,在大部队进城之前,陈毅与粟裕等人商定了一项军纪:【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守则对所有将军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其中一条规定是:不得居住在民房店铺,严禁干扰戏院及所有娱乐场所的正常运营。

这一安排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解放军大军阔步进城。于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的当天,老百姓推开门一看:街道两旁满是解放军。这些年轻的战士,为了不打扰居民,就这样坐卧在地。这一场景深深地刻在上海人民心中,他们都感叹:解放军真的与众不同!

然而,这样的状况继续下去显然不可持续,战士们毕竟不是铁打的。经过连日的激烈战斗,这些年轻人已经疲惫不堪,迫切需要休息。因此,大家决定动员一些公馆和大宅子,为战士们提供临时的休整场所,等一切整顿妥当后再另寻住处。通常情况下,这些公馆多是国民党官员遗留下来的,大多数早已无人居住。因此,空置房屋的动员工作相对顺利。

就在一天,两名负责后勤的战士在莫里哀路发现了一座大宅子,遂按例敲门寻问。然而,当他们告知来意后,门房却冷冷地回应:「这里不能住!」战士们在不明缘由的情况下与门房产生了争执。

很快,一位中年女子下楼,对楼下的战士们说:「我是宋庆龄,这里是我的公馆!」当时,56岁的宋庆龄一直在上海从事儿童福利工作。两名战士一听到是宋庆龄的房子,立即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急忙返回总部报告。

回到总部后,他们迅速向陈毅紧急汇报了这一事件。原本就忙得焦头烂额的陈毅一听,顿时勃然大怒。他着急地说:

「哎呀,我说你们两位老哥,上海这么大,你们偏偏跑到宋庆龄那里搞什么?……就算把我陈毅的办公室腾出来,也不能去动员她……」

作为一位老将,陈毅对宋庆龄十分尊敬。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反动派的野心昭然若揭,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宋庆龄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毫不犹豫地站在正义的一方,对反动派的行径提出了严厉的谴责。在接下来的多年里,她凭借自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保护了许多爱国人士,并多次筹集物资捐赠延安。白求恩等国际友人也是在她的介绍下来到延安的。

一想到这些,陈毅感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他赶紧问那两名战士:「你们有没有道歉?」两名战士这才意识到,当时只顾着跑回来报告,竟然忘了向宋庆龄道歉。

听到这个情况,陈毅更是焦急不安。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陈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突然想到有一个人可能能帮他说情,那就是陈赓。陈赓和宋庆龄的友情非常深厚,这一点老将军们,包括陈毅在内,都非常清楚。

宋庆龄比陈赓大10岁,在孙中山先生在世时,他们就已经相识。当时,21岁的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因为热情开朗,加上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成为学校的「红人」。孙中山先生非常欣赏这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年轻人,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谈话。正是在这个时候,宋庆龄结识了他。

对于得到丈夫器重的人,宋庆龄一直都非常关注,陈赓自然也不例外。后来,她得知陈赓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战斗,更是觉得丈夫的眼光没有错。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陈赓和许多黄埔同学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对于宋庆龄来说,这些年轻人都曾是孙中山心目中的优秀苗子,她时刻为他们担心。

不久之后,宋庆龄的表弟牛惠霖悄悄来到她家,告诉她一则消息:陈赓正在他的骨科医院里。牛惠霖是上海著名的医生,也是宋庆龄的姨表兄。

前几天,医院里来了一个腿部受重伤的年轻人。他的左腿中弹三处,膝盖骨的肌腱也被击断,同时还有胫骨和腓骨的受伤。刚到医院时,这位年轻人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姓名。但牛惠霖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他是从战场上回来的共产党员。在牛惠霖的细致询问下,这位年轻人才透露出真相:「我是陈赓。」

牛医生得知那位年轻人是陈赓后,立即奔走告知了宋庆龄。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当时上海处于反动派的统治之下,他需要征求宋庆龄对此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他深知宋庆龄一直对陈赓非常欣赏。

当时陈赓的腿伤极为严重,按照通常的治疗方案,截肢是不可避免的选择。然而,陈赓坚决不同意,拒绝接受截肢手术。得知这一情况后,宋庆龄表达了关切,并亲自嘱托牛惠霖:无论如何都要保住陈赓的腿,必须治愈他!

宋庆龄的话语权极高,她的发言让牛惠霖等医护人员格外关注陈赓的治疗。不仅如此,宋庆龄还嘱咐医院全力抢救其他像陈赓一样的我军战士。在她的周密安排下,陈赓的腿奇迹般地康复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宋庆龄当时的大力相助,我军可能会失去一位开国大将。

随后,宋庆龄对陈赓的关心之举传为佳话。因此,陈赓对这位师母格外尊敬。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陈毅才想到请求陈赓出手相助,因为他自己与宋庆龄并不太熟悉。

主意已定,陈毅迅速派遣人将陈赓请至市委,详细向他解释了整个事情的经过。陈毅认为,作为多年的老战友,陈赓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听说要去见宋庆龄,陈赓却皱起了眉头,他表示:

"孙夫人对我很关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一去,她肯定会问我带多少兵,我怎么回答?我在上海已经待了好几天了,却一直不敢去见她,就是因为担心这个问题。"

陈毅听了陈赓的话,立即明白他内心有所顾虑,不好意思去见宋庆龄。于是,他迅速说道:「你就说带了20多万兵嘛!」就是这一句话,让陈赓感叹道:「那不是吹牛皮了吗?」

实际上,陈赓此时已经是第4兵团的总司令,虽然带兵总数稍微差了一点点,但在同级将领中已经相当引人注目。

那么他为何觉得宋庆龄会问他带兵的问题呢?毕竟宋庆龄并非军事专家,为何她会特别关心陈赓带了多少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陈赓知道宋庆龄对自己寄予厚望。早在1933年,宋庆龄从蒋介石手中成功解救出陈赓的时候,陈赓就已经明白这一点。

1933年,陈赓、廖承志等同志因叛徒的出卖相继被捕。对于陈赓,蒋介石实际上是相当欣赏的,一开始他打算通过劝降来争取陈赓。与此同时,黄埔军校的许多老同学也纷纷前来牢房看望陈赓。

蒋介石看到陈赓在自己部队中仍然有很高的声望,觉得现在正是拉拢他的好时机,于是亲自前来探监。面对昔日的校长,陈赓表现得非常冷静,甚至没有站起来。相反,蒋介石却故作亲切地表示:「陈赓,你瘦了!」

陈赓直言:「瘦吾貌而肥天下!校长,你也瘦了!」蒋介石听到这番回答后,表情有些尴尬,于是说:「生灵涂炭,寝食难安呐!」陈赓则坦言:「校长瘦了,天下也瘦了,这是为何?」这番对话显然让蒋介石无法继续低头,只好有些不悦地离去。尽管后来多名黄埔同学求情,蒋介石仍然不肯释放陈赓。然而,由于在1925年,尚在学校时,陈赓曾在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性命,因此蒋介石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毫不留情地处死陈赓,必将招致天下人的唾弃,成为忘恩负义之辈。

1933年下旬,宋庆龄得知陈赓被捕的消息后,非常焦急。她立即与蔡元培等人召开同盟会议,决定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救出陈赓。

宋庆龄通过制造舆论压力的巧妙举措,展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几天后,她进一步发表了一篇名为【告中国人民书】的声明,呼吁全国人民联合起来,要求释放陈赓。当时,宋庆龄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崇高威望,各地纷纷响应声援,给蒋介石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宋庆龄亲自前往蒋介石面前,直言不讳地告诫他,若杀陈赓便是忘恩负义。最终,在宋庆龄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只得放人。

这一事件过后,陈赓对宋庆龄更加敬重。他深知宋庆龄对自己寄予的期望极高,因此在上海解放时,虽然怀着敬畏之情,他仍决定拜访宋庆龄,担心自己带的兵力令她失望。

在与宋庆龄相见时,陈赓面对兵力问题,尽管感到不好意思,但因陈老总亲自请求,他还是决定前往。很快,陈赓出现在宋庆龄面前。

五年前,宋庆龄曾得知陈赓再次负伤,还亲自寄送药物至延安。这次能亲眼见到他再度健康地出现在自己面前,56岁的宋庆龄无比高兴。而对于陈赓来说,16年不见的师母,令他感慨颇多。他仍以敬重之情称呼宋庆龄为「师母」,而宋庆龄也欣然答应。

两人在随后的交谈中聊得十分投机。最终,宋庆龄提到了兵力问题,她询问陈赓:「你带多少兵啊?」陈赓担心让她失望,只好硬着头皮回答:「20多万。」

宋庆龄听后表示:「怎么那么少?林彪是四期的,都带了七八十万兵呢!」考虑到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陈赓是他的学长,宋庆龄的比较似乎也合情合理。

陈赓坦然回应:「他进步得快!」实际上,带兵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反映陈赓个人能力。这一切都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陈赓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参与正面战场,而是在上海跟随周恩来成立了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成立于1927年11月,在那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周恩来亲自领导,下设总务科、情报科、保卫科三个科室,培养了许多后来我们熟知的红色特工。陈赓被安排担任情报科的科长,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和掌握敌情。

陈赓化名王庸,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巧妙伪装。有时候,他扮成上海的富家子弟,与名流子弟称兄道弟;有时候,他戴着便帽,混迹于上海街头的帮派人员之间。

在短短两年内,陈赓搬了五次家,多次成功营救被捕同志,收集了重要情报。即便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的特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段特科经历让他比其他将领更晚走上正面战场。

其次,多次受伤让陈赓备受煎熬。前文提到的1927年的受伤只是其中之一,后来他还两次受伤。

当伤势痊愈后,陈赓的军事才能变得举世瞩目。无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抗战时期,陈赓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他指挥的386旅,曾让日军闻风丧胆。

正因如此,1952年,毛主席才交给陈赓创办「哈军工」的任务。而在后来评选的36位军事家中,陈赓也名列其中。

宋庆龄并不了解陈赓这些年的经历,因此觉得他带的兵力有点少,这也是很正常的。陈赓深知师母一直关心着自己,因此选择了轻描淡写的回答,只是微笑着应对。

随后,陈赓转变话题,回到了陈毅交代的任务,详细谈论了早前两名战士不慎得罪宋庆龄的事情。

宋庆龄是一位极为明理的人,早已不再介意那些小误会。讨论完毕后,她还热情地邀请陈赓前来共进晚餐,说道:

「我与共产党人打了20多年的交道,但不常请客。明天我请你来吃饭,让你的夫人也一起来……」

师母邀请,陈赓理所当然地答应了。于是第二天,穿戴整齐的陈赓前往。那天的晚餐菜肴十分丰盛,宋庆龄还特地邀请了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为迎接解放军进入上海献上热烈的欢迎。然而,据他后来回忆,由于过于紧张,他未能充分享受美食,未能吃饱。

直到三年后,陈赓从朝鲜战场荣归,宋庆龄心生一念,觉得他在上海的那顿饭吃得并不尽兴。于是她再次邀请陈赓和夫人到家中做客,特意购买了新鲜的葡萄和定制的点心,以表达对他们的欢迎。

这些细节表明,年近六旬的宋庆龄把陈赓视为自己的至交好友。在宴席上,宋庆龄详细询问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陈赓发现,每当谈及战士们为国捐躯的细节时,宋庆龄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花。

回家后,陈赓用心准备了数十枚战役纪念章,让妻子转交给宋庆龄。宋庆龄收下这份珍贵的礼物,仔细地端详着这些纪念章。

陈赓和宋庆龄的友谊持续了多年。由于担任副主席的职务,宋庆龄常常代表中国出访。年过六旬的她,与亲兄弟姐妹几乎没有往来。因此,每次她从外地回到北京,陈赓总会去机场或火车站接她。对于晚年的宋庆龄来说,这也是一种慰藉。

然而,1961年3月,陈赓因心脏病离世。最初,这个消息对宋庆龄保密。当时的68岁的宋庆龄身体状况也不佳,周围的人都担心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然而,最终,宋庆龄还是得知了这个消息,泪如泉涌。在给好友廖梦醒的信中,宋庆龄伤感地写道:「这个打击真的太大了,使我悲伤至极……」

此后,宋庆龄一直珍藏着陈赓赠送的战役纪念章,成为她对他最深切怀念的象征。

本期选择回顾这段被尘封的往事,出于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通常大家更加关注陈赓大将风趣幽默的一面,但鲜有人知晓,在师母宋庆龄面前,他其实展现了另一番风貌。他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对她充满敬重。

其次,有一部分人认为陈赓的军事才能相对较弱,本文也通过一些描述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三,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为何宋庆龄会被尊称为「先生」?这是因为她是一位正直而果敢的女性。通过她多次援助陈赓等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