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百团大战中,子弹从陈锡联胳膊和身体穿过,政治部主任被击中

2024-01-25历史

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成为了中华民族坚毅韧性、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而陈锡联作为「三陈」之一的名将,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

1940年秋,为适应抗日战场不断变化的实际形势,八路军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旨在摧毁华北地区敌占的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势。

按照计划,这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自8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初结束。除了消灭敌军,破坏华北交通线,打击日寇的「囚笼政策」外,这场战役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有效阻止了国民党妥协投降的暗流。

由于共有上百个团参战,后人称之为「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一个月,陕北红军主力即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任红十师师长的陈锡联也随之改任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当时该团兵员计2900余人,是红军的精锐部队,一直都被视为第129师的「核心力量」。作为「核心力量」,该团自然更常被置于一线战场。

此前,陈锡联率部已经在阳明堡、响堂铺等地打过好几场可圈可点的仗,炸了日军的飞机、击毁敌方汽车百余辆,歼敌少佐以下400多人,还缴获了大量弹药等军用物资。

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正太战役中,第129师负责执行正太路阳泉至榆次段的破击任务。

狮垴山是阳泉的西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了这里,可以瞰制铁路线,对阳泉构成威胁。所以,八路军将其选为头号攻占目标。

而日军自以为占据了优势,沿正太铁路线设置了多个据点,配有装甲车巡逻,吹嘘这条线路为「钢铁封锁线」,对狮垴山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八路军趁其不备,神速行动,14团成功占领狮垴山,扼住了正太路西段的咽喉。阳泉的日军发现形势危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8月20日至26日,敌军调集了精锐炮兵和飞机,采用正面进攻和偷袭等手段,发动了多轮攻击,企图夺回狮垴山的控制权。

在充满变数、危机四伏的战斗环境中,团长陈锡联和旅政治部主任卢仁灿一同亲临前线侦查战场动向。二人藏身于一块巨石之后,突然有战士发现山下出现了敌军,高声呼喊:「敌人又上来了!」

一听有敌情,两人立即起身,用望远镜进行观察。几十年后,这个小插曲仍历历在目,让人记忆犹新,生动展现了狮垴山战斗中风险之大。

在狮垴山的五天战斗中,陈锡联将军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这段艰苦卓绝的战争经历。战斗在21日清晨天还未亮时就开始,60名日本士兵率先发起进攻,但他们很快就被我军的简单工事和掩体所阻挡。

我军战士们严阵以待,等日军接近能够看清眉眼的距离时,才突然开火,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日军不得不退回,但仅仅过了两个小时,新的一波进攻又开始了。

这次日军采取了新的战术,调集了约150人的炮兵中队作为增援,企图从狮垴山右侧的西峪掌村发动突然袭击。我军战士们再次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狮垴山。

一段惊险的历史瞬间,八路军与日军在西峪掌村不期而遇,一场激烈的战斗就此展开。当时,日军正计划从背后偷袭狮垴山阵地,而八路军也正好在调整防御,注意到了这一薄弱位置。

时间的巧合,让双方同时到达了战场。八路军迅速反应,成功地将敌人陷入了三面夹击的境地。在这场战斗中,日军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匆忙撤退,留下40多具尸体,其中还包括了炮兵中队长中岛的尸体。

这段历史,展示了八路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也警示我们,战争的残酷无情,必须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在狮垴山的战场上,有一种力量让人敬畏。他们在被侵略者的飞机和炮火日夜轰炸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灵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他们的坚定意志,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的勇敢和坚韧。尽管他们被迫撤出狮垴山,转移到了龙门上庄一带,但他们依然坚守着他们的职责,继续执行破路等作战任务。

勇敢坚韧的八路军在狮垴山的战场上坚守阵地,以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尽管他们被迫撤出,但他们依然坚守着他们的职责,继续执行作战任务。

陈锡联并非第一次经历战斗中的危险与受伤,他的经历就像家常便饭,连挂彩这样的事也见怪不怪。出生于1915年的湖北黄安贫民家庭,由于地主的剥削,陈锡联十四岁就加入了徐海东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成为一名英勇的「红小鬼」。

他的脸圆圆的,因此得到了战友们的喜爱,被亲切地称为「小胖」。每当上战场时,他总是紧随班长,挥舞大刀英勇杀敌。

他的英勇表现被营长誉为「小钢炮」。

敢于冲锋、无所畏惧,这样的勇敢性格自然伴随着许多危险。陈锡联的军事生涯中,狮垴山的危机并不是第一次,之前他曾多次受过更严重、更危险的伤害。

在1938年4月,华北日军试图在辽县武乡一带消灭第129师主力,陈锡联和曾国华率领部队在白泉村玉女山与敌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玉女山虽不高,但坡陡石多,防守难度大。八路军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双方僵持了一整天。当敌人试图偷袭山上的军队时,陈锡联被一颗子弹击中右下颚。

中弹后的陈锡联满脸是血,生死未卜。当时敌人的进攻非常猛烈,部分战士开始恐慌,阵线开始动摇。曾国华立刻大声喊道:「大家都要站住!」

他立刻指挥调派机关枪,成功阻击敌人的进攻。在火力的猛烈压制下,敌人被迫退却。当阵地上的压力缓解后,几名战士才将昏迷不醒的陈锡联抬下战线。

尽管陈锡联仍有生命体征,但因满口是血无法出声。他首先在松烟镇接受了初步的急救处理,随后被送往辽县马厩村的第129师医院。

在医院中,陈锡联的伤势一直没有明显改善,伤口周围肿胀严重,甚至连喝水进食都成为了一大难题。

陈锡联在战争中负伤,经过师卫生部长钱信忠的手术治疗,才得以逐渐恢复。虽然已经恢复,但他的下颚上仍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对于这次受伤,陈锡联总是轻描淡写,认为这是「鬼子给他颁发的纪念章」。然而,一旦有人对他的战友在战场上的表现产生质疑,他会立即翻脸。

例如,多年后有人对卢仁灿受伤的情况表示怀疑,陈锡联立刻将其轰出房间。

战后反思:「战斗中成长,进步中前行」陈锡联虽然缺乏阅读的机会,但他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匮乏会限制自身的发展。

因此,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他努力挤出时间学习,迅速掌握了独立阅读、写作和看报的能力。一次,新华社的记者到前线采访,正好看到他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还不时地做笔记。

这个场景让采访者深受感动,他在后来的文章中高度赞扬八路军是「充满活力和实用知识的大学」。在这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氛围中,许多人都像陈锡联一样,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跟随徐向前等人作战的过程中,他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不仅学习战场上积累的实际经验,也深入学习理论系统的军事知识。

刘伯承曾针对年轻干部在战斗中不重视沙盘作业的弱点,专门对陈锡联等人进行指导。陈锡联看着刘伯承用眼镜盒、茶杯等物品做道具,向他们演示熟悉地形对作战指挥的重要性,他一边看,一边将这些知识深深地记在心里。

等到他自己带队作战时,他将刘帅教授的技能和经验都应用到了实际作战中,无论是熟悉地形还是重视通信,都给实际作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狮垴山的作战结束后,陈锡联立即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他的部队在此之前防御战斗的经验较少,正好需要总结经验,而通过实战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在阵地战中,防守的策略应该注重利用地形、构筑工事以及合理配置火力。例如,在狮垴山战役中,我军虽然在正面崎岖山路处部署了充足的火力,但对侧翼的防范有所不足。

敌人在首次进攻失败后,转而从侧翼发起攻击,若非及时发现,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防御作战中,伪装隐蔽工作极其关键。

虽然敌人对狮垴山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但由于我方准备充分,一线部队隐蔽在单人掩体内,二线部队则有隐蔽部,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

在使用预备队时,需要特别注意:在敌人还未接近百米以内时,通常不要使用预备队。

当敌人的士气高涨,队形稳定,不利于我方实施近距离战斗时,我们需要等待他们进入百米内,这时炮火飞机的支持效果会降低。

此时使用预备队与火力协同作战,能够更有效地对敌人造成伤害。关于指挥和通讯,由于阵地战消耗大,射击指挥尤为重要,应当由前线指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不能过度依赖上级。

在回忆起狮垴山之战时,陈锡联将军仍然感慨万分:「尽管外部条件极其恶劣,但我军指战员仍以坚定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气,打了一场精彩的防守战。」

那是一个秋雨连绵、昼夜不停、所有人衣服半湿不干、在泥泞中坚守的季节。每当发现敌人的进攻,我们就在原地展开战斗,敌人退却后,我们就继续坚守在泥泞中。

由于粮食不足,我们只能吃黑豆野果、生苞谷,喝雨水来维持生命。正是这种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使百团大战取得了成功,最终带领我们赢得了多年抗战的胜利。

陈锡联上将在抗日战场的英勇表现被详细记载在夏明星苏振兰的【党史纵览】2016年1期的【陈锡联回忆录】中,对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