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凯撒大帝最重要的5个战役排行!成为罗马「终身独裁者」必经之路

2024-04-26历史

凯撒大帝

第五

阿非利加战役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帝国内战在阿非利加大陆战场上激烈进行。这场内战由该时期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斗争所引发,一方是由恺撒(Julius Caesar)领导的民主党人,另一方则由元老院派领袖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所代表。双方为夺取罗马统治权而在整个环地中海地区展开激战。

恺撒在意大利本土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随即将战火烧向了庞培的避难所在地阿非利加。彼时,庞培的继任者梅特卢斯·西庇阿(Quintus Caecilius Metellus Pius Scipio Nasica)曾在这里集结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企图在此重振雄风。他们得到了当地部分罗马属州和其他一些势力的支持。

恺撒亲自统帅了一支由老练军官们率领的精锐部队,于公元前47年抵达今北非地区。他们先是在突尼斯的鲁斯比纳(Ruspina)登陆,随后转移阵地,在鲁斯比纳附近扎营。与此同时,敌军主力也开始集结,双方就此在阿非利加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恺撒军很快发现,即便人数占优,但在这片陌生而又贫瘠的土地上作战并非易事。他们时常受到敌军的袭扰和当地盟军的骚扰,粮草供给更是捉襟见肘。一度,恺撒的大军甚至陷入了被动挨饿的境地。

凯撒大帝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恺撒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对敌军阵地发动了多次进攻。其中一次在今的苏塞(Souk Ahras)地区爆发的会战,就使双方受到重创。尽管打了个难解难分,却也让恺撒的大军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就在双方力量相持难分之际,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突然出现了。梅特卢斯·西庇阿在一次战斗中被恺撒的亲信俘虏并处死了。这无疑是对敌军的沉重打击。

失去了统帅核心的敌军阵脚大乱,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一些属州和盟军纷纷开始变节、退出战局。这为恺撒赢得宝贵喘息机会。

经过多番调动,恺撒终于在公元前46年4月6日集结了足够的力量,向敌军总部扎卡拉(Zama Regia)发起决战。双方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残酷而惨烈的会战,场面竟和两年前的法尔萨卢斯战役(Battle of Pharsalus)一般激烈。

最终,在恺撒统帅的军队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获得决定性胜利。曾经高高在上的庞培阵营这一次彻底崩溃,残余军队四散而逃。庞培的最后一员继承人卡托(Cato the Younger)更是在这一役后自杀身亡。整个阿非利加战场,就此落入恺撒手中。

随着这场阿非利加战役的胜利,恺撒在整个罗马帝国内几乎可以称霸一方了。他在随后不久,就被元老院加冕为独裁官。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尽管场上双方均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这场内战最终的结果却对罗马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带来了政权更迭,更为日后罗马从共和国过渡到帝国制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要从阿非利加战役这个关键的转折点说起。

凯撒大帝

第四

穆达战役

公元前45年,在阿非利加战役尘埃刚落的时候,罗马内战的硝烟却再次在伊比利亚半岛熊熊燃起。作为恺撒扫平了庞培余党后的最后一役,这场被称为穆达战役的决战无疑将给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画上终止符。

自从在阿非利加大捷后,恺撒便将目光转向了伊比利亚。在这里,庞培的两个儿子格奈乌斯·庞培(Gnaeus Pompeius)和塞克斯图斯·庞培(Sextus Pompeius)正在积蓄力量,策划卷土重来。他们在此集结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庞培余众,并得到了当地一些属州的支持。一度,这股反抗力量已经壮大到了8万人的规模。

眼见庞培的两个儿子重新在伊比利亚半岛树起了反旗,恺撒很快意识到,只有彻底扑灭这最后一丝余火,他才能真正统一全局。于是,在阿非利加战役结束后不久,恺撒便亲自率领一支由8个军团组成的精锐部队,开拔前往伊比利亚。

恺撒一行人很快就在今的科尔多瓦(Cordoba)登陆,随后沿着瓜达尔基维尔河(Guadalquivir River)北上,转移到了科尔多瓦和埃基哈(Ecija)地区。与此同时,敌军主力也开始在科尔多瓦和埃基哈地区集结驻防。双方就此在伊比利亚半岛拉开战幕。

与之前在阿非利加的情况类似,恺撒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行军之路并不太平。敌军虽不愿贸然决战,但时常对恺撒的大军发动骚扰和袭击。一些偏远的辎重部队更是遭到了袭击和掠夺。种种困难重重,令恺撒军行军进程大为受阻。

渡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冬季,恺撒终于在公元前45年3月17日集结完毕所有力量,向敌军阵地发起了进攻。双方在今天的蒙迪戈河(Mundigolake)附近交火,并一直激战到了科尔多瓦城下。

凯撒大帝

在蒙迪戈河一带爆发的这场会战,恺撒虽最终获胜,但代价也是惨重。他连续折损了上万精锐,其中就包括一些出色的军官和亲信。而庞培余军尽管节节败退,但始终以游击战术进行反扑,防守力量没有彻底被摧毁。

双方在随后继续进行多次小规模冲突和遭遇战,战局一度胶着陷入白热化的僵持状态。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旗鼓相当之际,一纸急件却让形势发生了戏剧性逆转。

原来,庞培给两个儿子写了封密信,要求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静候有利时机。但这封信却被恺撒军的探子给捉了个正着,落入了恺撒的手中。知晓了敌军内部意图的恺撒,立刻果断下令行动。

于是,恺撒乘胜追击,步步紧逼,将庞培余军一路赶至了当时罗马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心城市——穆达(Munda)。在这里,庞培两个儿子被迫做出了一场决战。

公元前45年3月17日,双方在穆达城外爆发了一场惨烈的会战。这场战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罗马内战最激烈的一役,双方均伤亡惨重。整整战斗了8个小时,场面异常激烈。

最终,在恺撒亲自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情况下,庞培余军终于被全面击溃。庞培的两个儿子亦在战后逃亡,从此无处容身。这一次,恺撒终于彻底扑灭了反抗的余火。

穆达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恺撒在漫长而艰难的罗马内战中赢得了最后的全面胜利。此后,整个罗马帝国终于重新统一在他的手中。恺撒在战后不久,就回到都城罗马,成为无可争议的最高统治者。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就此终于画上了句号。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这场战争最终却结束了长期动荡,为罗马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统一。而这一切,便是肇始于数年前恺撒踏上战争之路那一刻。

凯撒大帝

第三

弗萨卢斯战役

在漫长的罗马内战历史中,公元前48年6月9日发生在希腊帕加萨埃地区的弗萨卢斯战役(Battle of Pharsalus)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役。这场决定性的会战,不仅改写了整个内战的走向,更为日后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此前,罗马帝国内战已经持续了数年时间,由当时两大主要政治力量所引发。一方是由执政官恺撒(Julius Caesar)所领导的民主派,另一方则是由元老院派人马和格奈乌斯·庞培·马格努斯(Gnaeus Pompeius Magnus)等人组成的保守阵营。双方为了争夺政治权力而在整个罗马版图展开激战。

经过一番较量,恺撒军在意大利本土占据了上风,迫使庞培等人节节败退,最终撤离意大利,前往希腊寻求庇护。在此期间,恺撒一度回到罗马镇压了部分余乱,然而并未就此静下心来。相反,他痛下决心,决定彻底扑灭庞培阵营余火,一劳永逸地解决内战问题。

于是,在平定都城后,恺撒很快整顿军备,准备出兵希腊。他集结了约2.2万精锐部队,其中包括骁勇善战的老兵和忠诚的亲信们。同时,庞培这边也在东地中海沿岸地区汇集了一股强大的联军,人数达到了惊人的7万多人。

公元前48年6月,恺撒渡海来到了希腊北部的伊庇鲁斯(Epirus),继而向南推进,直捣帕加萨埃地区。与此同时,庞培的大军也就驻扎在离此不远的法萨卢斯城附近。双方就此在这一带遭遇,拉开了战役的序幕。

恺撒虽然人数远不及庞培军团,但他仍试图通过灵活机动寻找突破口。不过庞培很快识破了这一企图,他们选择了一处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备战恺撒的进攻。

很快,双方在法萨卢斯城北面的平原遭遇,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数日来,恺撒都在调动兵力,试图突破庞培军阵地。然而庞培阵营的重兵把守,步步为营,使恺撒一度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凯撒大帝

在连续几次进攻均告失利后,恺撒终于在6月9日采取了一个高瞻远瞩的策略。当天一早,他率军突然向右方向转移,试图包抄庞培军阵地侧翼。庞培这边见状,也迅速调动大军跟进。于是,双方在法萨卢斯城北面的一处平原阵地终于发生了决定性的会战。

这场会战打响后不久,恺撒军便占据了上风。他们凭借精锐骑兵的先手优势,迅速击溃了庞培大军的右翼。接着,整个恺撒军团随即开始节节卷压,朝敌军中心阵地猛攻过去。

面对恺撒军如疯狂的进攻,庞培阵营的中坚步兵虽然奋起反击,但最终还是在恺撒亲率骑兵反复冲击下被彻底冲垮。转瞬之间,整个阵地陷入了大乱,溃不成军。

眼见大势已去,庞培只得临阵撤退。他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连夜逃往小亚细亚,打算就此逃离希腊。

而在法萨卢斯一战中,庞培的联军损失惨重,仅当天就折损了上万精锐。此外,还有上万人被活捉,无处可逃。这无疑给了庞培军一记重创。

弗萨卢斯战役的胜利,使恺撒一举扭转了战局。他在随后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希腊,迫使庞培余党四散奔逃。庞培本人更是不得不远离希腊,逃往埃及,最终在那里遇难身亡。

这场决定性的胜利,使得恺撒一跃成为了整个罗马内战的主导力量。从此,他掌控了东西方大军,一统罗马江山成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弗萨卢斯战役,也成为了推动罗马从此走向帝国制的关键一役。

这场惨烈而又决定性的会战,其影响力不仅波及了罗马内战的结局,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版图。正是这一役,让恺撒踏上了开疆拓土、称霸一方的不归路。

凯撒大帝

第二

泽拉战役

在公元前48年的弗萨卢斯战役之后,罗马内战的战火并未因恺撒在希腊取得决定性胜利而熄灭。相反,余党势力开始在亚洲小亚细亚一带重新集结,企图东山再起。而这一切,都为不久之后爆发的泽拉战役埋下了伏笔。

弗萨卢斯战役虽然是庞培阵营遭受重创,但并非覆灭。在溃逃希腊后,他们很快在小亚细亚的庞蒂亚(Pontus)重新集结,并得到了当地一些势力的支援。庞培派系的主要余党包括卢修斯·芒纳提乌斯·普朗库斯(Lucius Munatius Plancus)、昆图斯·拉比恩努斯(Quintus Labienus)等人。

他们在抵达小亚细亚后,迅速重整旗鼓,并纠集了当地居民以及许多亡命之徒,很快就整编出了一支3万多人的庞大军团。尽管有诸多原因瑕疵,但这支军队规模仍然可观,绝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在获胜后的恺撒也没有放松警惕。他很快就意识到,只有彻底扑灭庞培遗老余孽,内战的硝烟才能真正熄灭。为此,他留在希腊境内部分军队牵制,亲自则率领主力开拔亚洲,准备同庞培余党决一死战。

公元前47年8月2日,恺撒攻克了亚洲的一些重镇,很快就抵达了当时小亚细亚北部的泽拉(Zela)城附近。与此同时,庞培余党也集结部队来到泽拉,准备就近会战。转瞬之间,双方在这里遭遇,打响了泽拉战役的第一枪。

最初几个回合,双方仅是小规模冲突。庞培余党骚扰恺撒军扎营,试图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但恺撒老谋深算,很快就将他们的这一图谋化解。双方从此就在泽拉一带相持阵脚,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凯撒大帝

在这种状况下,恺撒很快就发现,敌军的兵力虽然远不及自己,但却十分顽强。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固若金汤,根本就不愿与恺撒军正面决战。一时间,两军在泽拉地区一直陷入了胶着状态。

此时,消息传来,敌军还在附近地区有大量游击队伍活动,试图切断恺撒的后勤线。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恺撒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他决定放弃守势,采取主动进攻。

于是在8月底,恺撒亲自率军开拔,朝敌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双方很快在泽拉城外的泽拉平原遭遇,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起初,庞培余党利用地形优势,顽强抵抗。他们采取固若金汤的防御态势,试图一如既往地进行拖延战。但是,这一次恺撒却决不给他们可乘之机。

在部署了凶猛的军阵后,恺撒亲自率先在骑兵护卫下冲锋陷阵,朝敌军中心发起猛攻。他的这一进攻,很快就在敌军阵中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他们的防线开始崩溃。

转眼之间,庞培余党的阵脚大乱,整个阵型几乎就此瓦解。一支敌军骑兵更是在恺撒军的疯狂进攻下,被生生切断退路,被迫就近投降。

最终,在僵持了数小时之后,庞培余党终于全线崩溃,溃不成军。他们损失惨重,仅当日就折损了上万人。余党首脑也在混战中溃逃,仓皇逃离泽拉。

泽拉战役的这场决定性会战,标志着庞培余党在小亚细亚的彻底覆灭。他们集结重围后的首次正面会战,就以惨败告终。这无疑是一记重创,使他们元气大伤。

战后,恺撒很快控制了整个小亚细亚地区。庞培余党这一次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不久之后,他们就在阿非利加战场上再次遭到重创,余党彻底丧失抗争能力。

而泽拉战役的胜利,则进一步巩固了恺撒在亚洲的权威。它使他得以牢牢控制了小亚细亚北部,为日后的东方远征扫平了道路。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决战进一步压制了庞培余党的复苏希望,为恺撒赢得了罗马内战的主动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泽拉战役是内战向恺撒一方彻底倾斜的开端。它是压垮庞培余众复兴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战役的胜利,为恺撒最终统一罗马奠定了坚实基础。

凯撒大帝

第一

阿莱西亚战役

罗马内战是一场旷日持久、导火索早已酝酿的巨大冲突。而在公元前52年9月至10月爆发的阿莱西亚战役(Battle of Alesia),则是这场内战中最激烈、最决定性的一役。这场持续数月的会战,不仅决定了高卢战役的走向,更影响了整个内战的格局。

一切要从几年前的高卢战争说起。自从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开始,他就在高卢地区大举开疆拓土,试图将这片富庶的领土纳入罗马版图。尽管一度遭遇重重阻力,但恺撒最终还是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将高卢大部分地区尽数占领。

然而,不甘被罗马吞并领土的高卢人并未就此放弃抵抗。公元前52年,在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的号召下,高卢各族开始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反抗浪潮。多个高卢部落纷纷响应,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同盟军,直扑恺撒在高卢境内的军团。

面对高卢人的全面反扑,恺撒很快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的严峻性。他迅速调集了约5万人的罗马军团,准备和高卢同盟军决一死战。双方在阿莱西亚(Alesia)附近遭遇,拉开了这场决战的序幕。

阿莱西亚位于当时高卢东部,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它坐落在一处平原上,外围群山环绕,形成了天然要塞。维钦托利很快就确立了在此固守的决心,准备在这里向恺撒发起最后的决战。

获知了敌军的企图后,恺撒很快做出了应对。他亲率大军直扑阿莱西亚,同时一气呵成地筑起了一条长达14英里的环形围墙,将维钦托利的部队团团包围在内。

凯撒大帝

就这样,围而不攻的僵持状态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内外双方均未主动发起正面冲突,只是在围墙边缘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扰和袭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暗潮汹涌已经蓄势待发。

事情的转机是在数月之后的某一天。当时,高卢各地响应号召,一支由约24万组成的救援大军开赴阿莱西亚。他们誓要粉碎恺撒的包围圈,解救维钦托利的军队。

获知这一行动的恺撒军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应对如此庞大的高卢救援军,恺撒亲自督阵,开始在外围加固防御工事。他们在阿莱西亚外围另修了一条长达11英里的长城,形成了内外双重包围。

很快,高卢救援大军如约而至,开始对恺撒军发起猛烈进攻。他们凭借人数优势,对外围防线进行了疯狂的冲击和攻城。一时间,炮火硝烟在阿莱西亚上空滚滚弥漫。内外交困的恺撒军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下。

就在恺撒军进退失据之时,局势再次出现了逆转。维钦托利的部队见大军来援,竟也毫无征兆地猛攻恺撒军内围。于是乎,双方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混战,内忧外患,你来我往,激战不已。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内外夹击之下,恺撒的处境可谓危在旦夕。他只得亲自冲锋陷阵,在军心渐失之际鼓舞将士奋勇杀敌。就这样,一场决定高卢战争命运的旷日持久的决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持续了不到一天的激烈厮杀之后,形势终于出现了转机。高卢救援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缺乏统一指挥。再加上恺撒军凭借优秀的军事素养,顽强抵抗到底,高卢人的攻势终于开始遭到顽强的抵御。

终于,在连日重创之下,高卢救援军的锐气开始渐失。与此同时,内围的维钦托利部队也在长期围困之下力不从心,攻势逐渐衰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恺撒识时务者为俊杰,乘胜追击,发起了猛烈的反扑。

凯撒大帝

转眼间,内外防线的形势发生了逆转。高卢人的军心开始溃散,阵脚大乱。就在这时,恺撒亲率亲信部队猛烈冲击,双线夹攻,对高卢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一时间,阿莱西亚内外响起高卢军战士痛苦的哀嚎声。无数人伤亡惨重,人头滚滚,狼籍遍地。很快,高卢救援军的阵型就彻底瓦解,人孔继尞,四散而逃。

看到大局已去,维钦托利无计可施,最终只得向恺撒军投降。这标志着高卢同盟军在阿莱西亚的彻底失利,高卢地区也从此臣服于罗马统治之下。

阿莱西亚战役虽然给罗马方面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其战略意义却是不言而喻。这场决战不仅奠定了高卢地区被纳入罗马版图的命运,更影响了日后内战双方的力量对比。

毫无疑问,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决战中,恺撒再次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这一胜利,巩固了他在罗马军中的威望和声誉,为日后的内战夺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莱西亚战役的胜利是恺撒能够在后来的内战中占据上风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在这里击溃了强大的高卢同盟军,恺撒才赢得了足够的资源和军威,支撑他日后与庞培等保守派阵营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