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我军在大凉山发现一名奴隶,知道姓名后,紧急向中央汇报

2024-01-05历史
1950年,我军在大凉山发现一名奴隶,知道姓名后,紧急向中央汇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穿越崇山峻岭,终抵达四川石棉的安顺场。此刻,他们身负第五次反「围剿」战败的沉重压力,面对着艰难的长征,踏入了蜀地的广袤山川。

在这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中,红军时刻面对着敌人的追逐和围剿。然而,他们身上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的信仰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一次次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谱写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河——这些都是红军的英勇壮举,是他们不屈不挠的勇气的写照。然而,来到大渡河畔的1935年5月,红军再次面对着险峻的地形,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这次行军的目标是越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最终向着陕北进军,与其他红军主力汇合。然而,大渡河的对岸并非红军所期望的宽广平原,而是敌军设下的层层阻碍。

蒋介石紧急命令第2路军总指挥薛岳北渡金沙江,直逼川西。与此同时,川军第24军在大渡河左岸筑起坚固的阵地,而第20军及第21军则部署在大渡河以北,意欲借助大渡河的天险,将红军一网打尽。

蒋介石高举着20万大军的巨大压力,欲将红军彻底封堵于大渡河南岸。在一场紧张的作战会议上,他发出激昂的呼声:「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这一豪言壮志旨在鼓舞己方士气,然而,这也使得红军面对的困境更加严峻。

回溯历史,蒋介石选择了借鉴太平天国时期的经验,以石达开的悲剧为警示。石达开曾因对渡水战术的误判和准备不足,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围歼。蒋介石的呼声暗含着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他急欲避免自己落入相似的陷阱。

红军面对的是一片壮丽而危险的大渡河。这条江水宽达300米,雨季时却蔓延至500米,湍急的激流令人望而生畏。渡过这条河流是一场极为艰巨的任务,需要超越常人的勇气和智慧。

大渡河地理位置险要,两岸崇山峻岭,使得红军若选择绕行,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方已经采取了措施,将大渡河上的船只和船夫强行转移到北岸,同时纵火焚毁了南岸的房屋,使得这片区域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

红军在面对如此险峻的困境时,并没有被打败的念头。在1935年5月12日的「铁厂会议」上,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召开,对突破大渡河防线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毛主席的指示明确了红军在彝区行军的战略方向,强调了与当地劳苦大众建立联系的必要性。这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取当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更是为了确保红军能够在彝区行军的过程中得到民族平等政策的遵循。在这一关键时刻,红军需要当地人民的信任和协助,以成功渡过大渡河。

为了在这危机时刻中找到出路,红军采取了详尽周密的计划。通过绘制行进路线略图,标注沿途重要路径、里程和村落分布,红军确保了对整个行军过程的深入了解。这一严密的情报收集工作为后续计划的执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计划执行的关键时刻,红军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通过伪装一支部队为主力红军,沿宁雅大道行进,制造大量烟尘,引诱和混淆敌人。这种计谋的目的是误导敌人,使其错误判断红军的真实动向,为红军主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创造有利条件。

情报显示安顺场的房屋和船只几乎全部被毁,给红军的渡河计划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当敌军下令焚毁安顺场南岸的房屋时,第24军的赖执中面临了一场道义与责任的冲突。安顺场的一半房产属于他家,他艰难地面对着是否执行这一毁灭性的命令。不忍心看着家乡的家园被摧毁,同时,他也并未发现红军迹象走这条路线。因此,他向上级保证,只要红军一出现,他会立即执行点火的任务。

当红1团的先头部队急行军80多公里,悄悄抵达安顺场时,他们发现这里依然屹立着很多房屋,甚至还有一艘小船。在这关键时刻,赖执中的决断成为了红军突破大渡河的关键。

红1团第2营佯攻渡口下游,而第1营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在20多分钟的激战后,红1团成功占领了安顺场,而赖执中则被惊讶的红军俘获。

在这片被摧毁的土地上,惟一幸存的小船成为了红军突破大渡河的希望。然而,这艘小船并没有经过任何伪装,也没有掩盖。红军急需一个熟练的船工,能够带领他们成功渡过大渡河,打破敌军的封锁。

在危急时刻,主人公帅仕高挺身而出。他成为这个关键时刻的救世主,为红军提供了通往北岸的逃生工具。帅仕高的熟练驾驶让小船成为了红军渡河的利器。

然而,抢占了北岸只是帅仕高任务的一部分。他需要解放北岸被敌人控制的船夫和船只,确保大部队能够顺利过河。

缘分常常降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当国民党在南岸驱赶船夫的时候,帅仕高悄悄地躲藏在一旁。红一团的先遣队正在四处寻找熟练的船工,而他一开始只是躲在门缝中窥视。

那时,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充满妖魔化元素的宣传,虽然帅仕高并不完全相信,但他也没有勇气直接去看个究竟。当红一团的战士敲响他的门时,他害怕地不敢开门。

然而,当他透过门缝看到这些红军战士时,他们的穿着破烂、草鞋和赤脚的样子让他大吃一惊。这与国民党军队的形象截然不同。在这一瞬间,帅仕高决定冒险打开门。

红军战士知道他是船夫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欢喜。随后,他们的团长亲自前来,向帅仕高请求,希望他能带领他们过河。

在红军的号召下,帅仕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协助渡河的请求,并召集了几名愿意帮助红军的船工。一切准备工作在静悄悄的夜晚进行,为明天一早的渡河行动做好了准备。

清晨的25日,刘伯承和聂荣臻亲临大渡河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的第1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小船由帅仕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行动正式展开,北岸的敌人迅速察觉到河面上的小船。碉堡内的轻重武器齐齐开火,河面上瞬间弹雨如注,子弹打在河面上溅起涟漪。为了保护突击队渡河,南岸的红军果断动用迫击炮,两发炮弹准确命中对岸碉堡,将原本「咆哮」的机枪一举哑火。

突击队趁机前进,冒着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在飞湍的激流中奋力前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帅仕高等船工明白,河中无处不在的暗礁是此刻的最大威胁。因此,他们在加速前行的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河中的障碍,谨慎地引领小船穿越激流。

在渡河的关键时刻,帅仕高格外小心,深知船只一旦碰到暗礁,将威胁乘员的生命,乃至整个行动。然而,幸运之神似乎眷顾着他们,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小船以极快的速度接近对岸,突击队开始最后的冲刺,如箭一般迅速冲向渡口。

敌人意识到关键时刻的到来,纷纷集火射向小船。南岸的迫击炮再次轰鸣,两炮准确命中敌人的碉堡,为红军突破敌军封锁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危急关头,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变故。当敌人的枪炮扫射向突击队时,帅仕高等人划的木船突然被急流推向一块大礁石。面对危险,帅仕高毅然跳下船,背对着船身,奋力顶在礁石上,改变了船的航行方向。在急流的冲击下,他用自己的身躯为小船挡住了前行的障碍,最终成功将小船引导到岸边。

突击队在帅仕高英勇的指引下,迅速登岸,并在火力的掩护下勇敢冲锋,浴血奋战。不久后,他们成功夺取了渡口的控制权。随后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彻底击溃了敌人,成功巩固了渡河点。

渡口一旦被红军占领,帅仕高迅速组织了70多名船工,日夜不停地摆渡,历时3天,将红军主力全部安全送过了大渡河。这次大渡河战役取得了圆满胜利,而帅仕高等船工的勇气和付出功不可没。

在这危急的情况下,由于领导的繁忙和突发的形势,红军无法及时表达感激之情,只能将身上所有的8块大洋全部交给了帅仕高。

敌人并未被打败,他们得知了安顺场的战况,纷纷聚集而来。为了粉碎敌人的合围,红军迫切需要抢占上游300里的泸定桥。帅仕高和红军不得不匆匆分别。这次别离对帅仕高来说无疑是心情沉重的,但他明白红军的任务远未结束。

红军继续他们的漫长征途,而帅仕高则回到了自己平凡的生活中。然而,他并未能逃脱敌人的追击。蒋介石下令调查这起事件,帅仕高等人帮助红军的事情被敌人知晓,他成为了国民党特务秘密通缉的对象。

得知消息后,帅仕高只得匆匆逃离了自己的家乡。长征取得了胜利,红军曾路过他的故乡,寻找他想要向他致敬,但是他的踪迹却如同江水中的涟漪,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刘伯承派遣大量人手前去寻找,也毫无所获。

时光飞逝,来到了1950年。解放战争结束后,解放军积极清剿土匪流寇,努力使全国得以彻底稳定。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率部进入大凉山展开剿匪行动。

大凉山当时主要是彝族地区,奴隶制度盛行。地方上的奴隶主拥有大量奴隶,这些人与逃亡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试图最后一搏,抵抗解放。在这场剿匪行动中,关键问题不仅仅是战斗,更是如何根除封建残余。

根据中央的部署,剿匪部队不仅负责建立地方政权,还要推动土地改革,解放当地的贫苦大众。然而,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消灭「奴隶制」。这项使命背后,是对封建制度的坚决抵制,是为了确保大凉山地区的真正解放。

在那个时代,奴隶主的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不属于自己,奴隶主不仅占有他们的劳动和财产,更有随意剥夺他们生命的权利。

鲁瑞林的部队在剿匪过程中,每次清剿土匪都会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同时实施土地改革,旨在解放当地的贫苦大众。然而,在剿匪工作初期,参与的队伍主要是汉族人,语言差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剿匪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面对彝族地区的群众,队伍内没有人懂得彝族语言,导致有效的沟通变得非常困难。有一天,部队成功剿灭了一个奴隶主的部队,前往一个寨子准备进行宣传工作。

当他们打开山门时,却发现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奴隶,而那些精壮的奴隶却被奴隶主带走,躲进了山林。工作队是临时组建的,领头的是一位姓赵的连指导员。由于队伍里没有人懂彝族语言,赵指导员只能通过打手势来与这些人交流。在清点人数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奴隶,显然是外来的,看起来像是汉人。

这位汉人看起来大约五十岁左右,身材高大,但十分瘦弱,左眼已经失明。部队的接待人员向他问好,试图与他沟通,但他却沉默不语。

他的神情木然,当接待人员与他交流时,他的眼神微微变动,好像又能听得懂一样。

赵指导员看着他,微微叹了口气。

并非奇怪那个人的反应,因为他在这段时间里了解了这里奴隶们的悲惨命运。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对奴隶主的话深信不疑,缺乏反抗意识。

这里的奴隶大多已经麻木,因此显得木然,无法与人沟通。

事情却在后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这名被我军发现的奴隶,在知道他的姓名后,负责人赶紧向中央发去了急报。赵指导员一把拉住他的手,「仕高兄弟!你不知道吗,你当年帮助红军渡河的事情,我们红军战士都知道!而且中央领导还特地把这个故事宣传了出去,所以我才知道你的。仕高兄弟,这些年你在哪里?我们找了你好久啊!天哪,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赵指导员赶紧让人拿把椅子,给他倒水,请他慢慢地说。

「15年了,没想到我还能见到红军!」帅仕高老泪纵横,内心说不出的激动。听他讲完之后,众人才知道当初发生的事情。

当时在他们这些船工们帮助了红军之后,亲戚给他报信,说国民党要来抓他,帅仕高只好慌慌忙忙收拾些行李,逃出了安顺场。可是他这一去,没想到,就再也没有能回来。

帅仕高在外面躲一段时间后,准备等事情过去了就回去,可是,他低估了敌人对他的恨意,抓他的布告贴得到处都是,一直没有撤下。就这样,帅仕高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一回去肯定会被抓住的,所以他便开始了流浪。

在这漫长而孤独的流浪岁月里,帅仕高遭遇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他身世不凡,曾是红军长征时的英雄,但在反动势力的追捕下,他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在外乡的流浪谋生本就是一项极为艰难的挑战。渐渐地,帅仕高来到了大凉山的彝族地区。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间。然而,命运对他似乎并不仁慈,他身无分文,且患上了眼疾,生计变得愈发困难。

在彝族地区,他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流浪者,每一天都是对生存的拼搏。贫穷和疾病让他陷入了绝境,生活如同无底深渊,令人感到绝望。

为了生存下去,帅仕高最终不得不做出了一种令人痛心的选择——卖身为奴。成为奴隶,意味着失去了自由、被剥夺了尊严,而奴隶主则拥有生杀大权。这样的境遇,是对曾经红军英雄的极大讽刺,也是对他艰难命运的无奈呐喊。

然而,坚韧的求生意志让他顽强地支撑了下来,一直到解放军终于找到了他。消息一传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赵指导员意识到这个消息的重要性,立即让身边的通讯员回到总部,将这一喜讯传达出去。

帅仕高在彝族奴隶部落里被找到,这个消息传到中央后,中央立刻致电相关负责人。指示要妥善安排帅仕高的生活,让他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帅仕高回到家乡,结束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成为了家乡的英雄,名声远扬。在家乡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传奇的存在,而他所经历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帅仕高这位40多岁的男人,在回到家乡的那一刻,对于这个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地方充满了感慨和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帅仕高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经常受邀到各地,与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分享他与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传承红军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他的亲身经历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1966年,开国元帅彭德怀亲自前来看望帅仕高。他们早已相识,而在1955年,政府组织了大渡河20周年纪念活动,彭德怀亲自安排帅仕高一行人来到北京。这次的再次相遇,对于两人来说,更是一次重逢故人的机会。回溯历史,他们之间早已有着深厚的缘分。帅仕高当年获得8块大洋的那位慷慨之人,正是彭德怀本人。因此,相较于其他人,彭德怀对帅仕高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

然而,当帅仕高打开医院房门,见到彭德怀时,竟一时认不出这位当年的慷慨之人。十年过去,彼此间的变化已让帅仕高有些无法辨认。


帅仕高听到彭德怀的问候,疑惑地回答:「你找谁啊?」彭德怀则面带微笑地说:「你是帅仕高吗?我找的就是你。当年你驾船帮助我们强渡大渡河,我还给了你几块大洋,作为答谢。」

两位老友在这番交谈中重温了当年枪林弹雨的场景。他们共同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仿佛又回到了红军渡河的那个决定性时刻。

上世纪80年代,一群开国将领再次踏足安顺场,怀着崇敬之情,寻访曾经英勇的帅仕高。这一次他们不再带着枪支和战火,而是携带着一系列珍贵的礼物,如大衣、收音机、缝纫机等,送给这位曾在红军渡河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表达对他的深深感激之情。这些礼物成为了帅仕高生活中的宝贵珍品,被他精心保存至今。

在2007年,帅仕高因其杰出的爱国拥军事迹被评选为「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由于当时年事已高,他的孙子代表着这位英勇老人,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这一崇高殊荣。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那个英雄时代的铮铮誓言的肯定。

如今,我们享受着幸福安宁的时光,是因为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在这个当口,我们更要铭记这样的英雄,传承他们坚毅不拔的革命精神,将这份爱国情怀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