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败走宝岛时,手里还剩多少军事力量?这些数字让人难以置信

2023-12-22历史

1946年6月26日,老蒋调遣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悍然打响了内战,意味着解放战争的正式开始。

通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这一场解放战争,建立起新中国。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海陆空军共计430万,我党主要是陆军约127万,并没有海军和空军部队。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仍然积极应对,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恐怕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以弱胜强的案例了!

拥有如此军力的老蒋,为什么还会败退?

退守台湾时,手上还剩多少兵力呢?

真实数据说出来可能很多人有些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渡江战役:蒋介石的溃败

1948年底到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将老蒋军队的军事力量损耗得寥寥无几,国民政府政权也正处在风雨中,但老蒋这时又开始玩起「缓兵之计」。

他一方面想搞「和谈」,另一方却收缩兵力,想在长江中下游部署军队,试图通过渡江的方式储存有生力量。

这样一来,就算自己几百万的大军被解放军消失殆尽,仍然能够赢得喘息之机,以待来日。

为了快速分出胜负,中共中央在派遣代表团进行和谈之余,也对解放军下达渡江和进军的指令。

在中央军委命令下达之后,第二、第三野战军制定了【京沪杭作战实施纲要】,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国民政府针对彼此达成的和平协议持拒绝态度。

这就意味着,想谋得和平,彼此必定会有场激战。

第二天,毛主席、朱总司令几人通过商讨后敲定了进军行动,对于一些想抵抗、破坏全国统一的敌人,我军会果断消灭。

当天,我军百万雄师划分成东、中、西三路想强渡长江,原以为这场战役会比预期要更加激烈,但是在我军的进攻下,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就被摧毁。

4月23日,解放军在渡江之后向南京进军,伴随着南京被解放,国民政府那历时22年反动统治也由此灭亡。

从此之后,杭州、苏州、上海等地也相继被解放,这场渡江战役历经40天,以歼敌43万的出色成果顺利画上句号。

这场战役,彻底摧毁了长江天险不可破的吹嘘,也使国民政府划江而治幻想被扼杀在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历时数年的损耗,在两军开战后,老蒋这边装备与军队人数数量都比不上解放军的规模。

不仅如此,老蒋在对局中还曾指挥失误,从而为军队全面落败埋下伏笔。

有人称,如果不是他的指挥问题,也许国民党军队还有机会还击成功。

毕竟老蒋在之前的数次战斗中都曾有过指挥失误的操纵,这也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指挥作战能力。

要不是老蒋指挥的话,国民党军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从客观因素来说,双方军力和装备差距确实是很明显,并且这个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士兵相较于解放军来讲士气涣散,已经无法连续作战。

从历史的进程和大势来说,蒋介石的失败是迟早的事。

老蒋为什么会失败?

究其原因也正是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的接收行为,完全把人心丢了个干净。国民党人员在接收沦陷区时大搞「五子登科」,大抢五样东西:房子、车子、条子(金条)、票子、女子。在接收上海的敌伪资产时,国人的资产也趁机被国民政府人员占为己有。

以至于那时候流传着这么一个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人民群众对国民党的失望心情由此可见。

选择去宝岛

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在国共内战的后期,国民政府内部的确存在着争议和分歧。面对对局的不利和人心的动摇,老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固军心,包括「迁都」方面的考虑。

「迁都」的目的在于,想通过更改政治和军事的中心位置,来提振国民党军队与人民的士气。老蒋那时候考虑了许多地方,宝岛并没有被纳入考虑。

那他为什么不考虑去宝岛呢?自然是因为他非常地明白,如果去台湾的话,虽然能苟延残喘一段时期,不过这也就说明着如果去台湾的话,那在很大程度上,他就很难再回到大陆。

蒋介石的心里非常犹豫,从内心考虑的话他不愿去台湾,不过在战争结束的前夕,老蒋就看到自己的结局,这时候的老蒋,已经不再是自己想去哪便去哪里的问题,反而是留给自己立足的地方还有哪些?

在一开始的时候,老蒋倒是挑选了三个地方,西昌、海南以及宝岛,西昌与海南在那时来说优势非常地大,老蒋自然了解假如选择这些地方,究竟会有多大的好处。

假如选择退至西昌,老蒋可以建立根据地,同时借助西南地区的自然防御地形去进行抵御。同样的选择海南作为根据地,也能在沿海地区继续进行顽抗,运用海上的交通和资源优势。

但是,退至这些地方并不等于,一定可以获得胜利。国民党军队在那时,已经遭遇了数次失利和削弱,士气消沉,总体局势不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在地理上占据有利位置,也很难改变战局。同时,撤退到边远地区可能会致使,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和资源供给的难题。

假如老蒋坚持去这些地方的情况下,那留给他们的也也只不过是四个字:插翅难逃!

那对于那时的老蒋来讲,逃到海外,也不外乎是个办法,那他又为什么没去呢?

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假如老蒋一旦去海外的情况下,那他就彻底地寄人离下,这点我们能够想到,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能想不明白吗?

老蒋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在这点上,他自然也很难做到。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在撤离宝岛以后,宝岛是没人管理的,要是自己去了那里,好处有许多。

这虽说是一点,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宝岛的战略位置,宝岛位于北平洋的北部,和日本相望,在那时,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还把宝岛归入了西太平洋的防线以内。

在那时候,老蒋背后大佬就是老美,所以宝岛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蒋介石带走了哪些

1949年战争末期,老蒋开始撤退准备,想摆脱我党的追击就要考虑到我党的薄弱处。在海陆空三军这方面,海军是我党的弱点。

我军受到历史发展局限性,欠缺海军装备。驱逐舰、巡洋舰等等一无所有。台湾比其他岛屿离大陆更长远,也就更安全。

依据历史资料记述,老蒋出逃台湾前,裹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政客、文化名人,古董文物和大量黄金白银。

那时候国内属于动乱阶段,货币贬值特别厉害。导致维持军队开销主要是以金银来结算的。

那,那么多财产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一是,老蒋利用自身政治统治地位来实现的。他下令把故宫这类古迹里边的文物搬走,把中国银行库存的黄金总合起来。

其二是老蒋溃逃前强制收取的民脂民膏。

1948年12月,国民党派遣「海星号」舰艇来到中国银行附近码头。士兵下船以后就发现附近堆起了无数的木箱子。

过来移交的人也是蒋介石的亲信,那人一声号令,几十个力工就开始将箱子抬到舰艇。

有人低声地问:「这里面是什么?」

接头的说:「不要多嘴,干活就可以了。」

根据那时候知情者的叙述,此次装运的黄金就有200多万两。有记载的装运黄金的次数是3次,事实上可能会远远超出这些。

军队这方面,老蒋临走时强制招兵,主要目标是20到30岁左右的青年人。

大概想必,在出逃台湾过程中依然有60万以上的军队数量。

人才方面包含政治人员、科研人员及其知名的杰出人才。例如,第七世活佛章嘉和道教天师张恩溥,老蒋也许想借助他们的号召力收买人心。

文化名人及其科研人员同时也为台湾省的发展增砖添瓦。

那么,大陆为何不进行阻拦呢?

其实这个时候解放战争还没结束,只不过是国民党最高领袖由老蒋更换为李宗仁。

李宗仁原本打算与共产党和平谈判,可是屡次受到老蒋破坏,只能成为了老蒋出逃的垫脚石。

再者就是中国海军那时还不成气候,没法远距离追击。如果使用导弹摧毁,大量的珍贵文物估计就再没有完璧归赵之日了。

老蒋如此大规模转移,也许另有深意。所以,一部分人觉得老蒋有意卷土重来。

事实上这一构思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台湾省公布的土地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根本不可能容下那么多部队。

与欧洲地区的法国、英国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端倪。要知道,中国960万领土也不过178万的军队数量。

法国有着6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才可以匹配78万的军队数量。英国有着2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才有21万军人。

台湾省领土与军队数量比例超过英国的19倍以上,如此负担将是地方财政无法承受的压力。

可能有人会问,老蒋当初带着巨额利润来到台湾,这样不就有钱供养部队了么?

利用这笔财富的确能够缓解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经济空缺,但是最终肯定是坐吃山空。

也许老蒋觉得美国会和抗美援朝中援助韩国那样直接出兵支持他,在台湾省待几年就可以获得东山再起的好机会。可是他错误的预估了天下大势。

苏联强势崛起使美政府如坐针毡,美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标苏联上面。

通过几十的发展,中国大陆早已今非昔比。即便台湾省人均收入远超大陆各省,怎奈局限于土地面积比较有限终归难以抗衡。

结语

老蒋一辈子精于算计,但想必他怎么都没算到,内战会失败,毕竟内战早期,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就摆在哪里;

估计他也没有算到会败退台湾,反攻大陆变成永远无法完成的梦,别离故土,自此竟也没能再踏入故土,甚至也没能埋葬故土!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切怨谁呢?不就怨自己吗?

怨自己逆势而为,怨自己宁可罔顾天下,也只图一己之私,最终落了个有家难回的地步。

今日,台湾还有人只图一己之私,罔顾台湾大局,妄图逆流而上,我们奉劝这类人群,回头是岸,美国人的大腿是抱不住的,老蒋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