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杨永泰是否真的预判了长征路线?

2024-04-28历史

从中原大战 到「围剿」红军,杨永泰都堪称是蒋介石的「第一谋士」。

有一个说法:杨永泰预判了红军的长征路线。

这个说法正确吗?

先说结论:只能说部分正确,而且这个预判的实际价值并不大。

首先,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出自王树增所著的【长征 】一书。

事情发生在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蒋介石在南昌大本营开会。会议讨论到红军的走向问题时,杨永泰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测:「 中央红军有渡长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的可能性 」。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中的杨永泰

这个推测之所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是因为当时红军的目的地还是湘西, 直到两个月后的遵义会议,才确定了去川西 。杨永泰这属于是「超前预判」,仿佛「能掐会算」一般。

所以,【长征】一书中对此是这样解读的:「 如果不是他直觉敏锐,便是他故意在蒋介石面前危言耸听。

我们权当杨永泰是「直觉敏锐」,预判了红军会从金沙江入川,但仍不能说他就预判了长征线路。因为,红军前往金沙江的可行线路有很多条,并没有史料证明杨永泰预判了长征从贵阳到昆明的那条「大曲线」。

所以,该说法只能说是部分正确。

其实,正不正确不那么重要,这个预判是否有实际价值才是关键。

换言之,如果杨永泰,或者其他任何国民党官员,每次都能预判或猜到红军的行动方向,并且被蒋介石认可,那长征是不是会失败呢?

不会。

因为长征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里面存在着必然性。这就是本周文章要聊的主题。

01

我们先来把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分成三个阶段:从瑞金到黎平;从黎平到贵阳;从贵阳到吴起镇。

图片来源:网络

说明一下,这不是什么官方分法,只是为了适用本文主题。

对于国民党和蒋介石来说,红军在第一和第三阶段的走向,其实是比较清晰和可预判的,真正「懵圈」的是在第二阶段。

从瑞金到黎平,红军是 一路向西 ,计划与 湘西 的贺龙部会合,蒋介石的判断也是如此,国民党内部并无太大争议。

这条线路,先遣西征的红六军团走过,所以是可见的,双方等于在「打明牌」。

图片来源:网络

上面这张图,红色为中央红军线路,紫色为红六军团,可以看到,两条线路基本是重合的。而且即便在黎平之后,仍无变化,「分叉点」出现在瓮安的猴场。但 黎平会议 时中共政治局已决定转兵,所以在此之后,国民党就摸不准红军的走向了。

第三阶段,从贵阳到吴起镇,其实也是在打「明牌」。

如果说,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还不确定红军是要去湘西还是川西,那么,当红军佯攻贵阳后一路向西而去,则意味着北上川西寻求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已没有了悬念。

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看一下中国地图就明白了,从贵州西进至云南,就来到了中国的西南角,向西或向南都是边境,只能北上。

图片来源:网络

既然这两个阶段都是「明牌」,那么,决定成败的关键便是实打实的战斗力和行军速度,而不是国民党对长征线路的「预判」是否准确。

当然,红军在局部「微操」时的出其不意仍是重要的,比如巧渡金沙江前的佯攻昆明,强渡大渡河 时的大树堡诱敌,还有包座战斗前的「过草地」,都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但红军那时的行军大方向,是没有太大悬念的。

两次打「明牌」,结果迥异,第一次是惨痛的血战湘江,第二次是接二连三的经典胜利: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其中的区别,源于遵义会议和其后的一系列转变。其中最关键的是 扎西会议 苟坝会议

扎西会议缩编了部队,精简了物资,强调了毛主席的运动战军事思想,使得红军的战斗力和机动性都得到了提升,或者也可称为「回归」。

苟坝会议则产生了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提高了红军的军事决策效率。

苟坝会议会址 | 杜衡记网友提供

这时的红军,是一支高机动性、高组织度、高执行力,并且决策高效的部队。 红军离开贵阳时甩开了敌军两三天,而到了金沙江畔,变成了七天以上。

所以这个阶段,蒋介石是否预判了红军的走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明牌」时的实力。

从贵阳到昆明,再从昆明一路北上,中央红军的行军大方向一直没有变,这就是实力所致,因为国民党拦不住,也追不上。

好了,这就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 在长征约70%的时间里,属于打「明牌」,「国民党是否预判了长征线路」这事,其实并不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第二阶段,国民党是如何预判红军走向的。

02

猴场会议 后,红军强渡乌江(即一渡乌江)来到遵义。遵义会议时确定了战略转移的新目的地: 川西北

去川西北,首先要北渡长江。所以中央红军1月19日离开遵义,20日便发布了 【渡江的作战计划】

那么,蒋介石预判了红军的走向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在19日发布的作战计划,内容便是 在长江南岸「围剿」中央红军

红军在土城失利,除了有情报失误的原因,也因为在战略上仍属于「打明牌」,没有发挥出灵活机动的优势。

一渡赤水后,红军尝试从叙永北上,但仍不能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川军早就做了充分准备,严防长江。

于是红军继续向西来到扎西,进入了滇境。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杨永泰预言红军「从金沙江入川西」的时候,如果大家都觉得是天方夜谭,那会在未来的哪一天,又觉得他是神机妙算呢?

这一天其实不用等到「巧渡金沙江」的发生,而是在红军入扎西时就可能会出现。

因为此时红军想北上入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如果从扎西继续向西,离金沙江也就不远了。这比后来的贵阳-昆明这条线路近得多。

杨永泰的预言看似要应验了,但其实在此刻却「帮了倒忙」,因为红军没有从扎西开赴金沙江,而是突然调头 二渡赤水 ,重回黔北。

二渡赤水前,蒋介石预判红军会 向西 (渡金沙江入川)或 向北 (渡长江入川),但毛主席带领红军 向东 「杀了个回马枪」,跳出了包围圈。

二渡赤水后,蒋介石是有点「懵圈」的,因为这个时候红军的目的地又变得不单一了,既可能继续尝试 北渡 长江入川,找红四方面军,又可能 东进 湘西,找贺龙的红二、六军团。

最终蒋介石预判红军 向东 的可能性更大,但没想到,这次毛主席选择了 向南 ,乘虚二占遵义。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的中央军损兵折将,再加上被红军连续「戏耍」了两次,所以他的心情是恶劣的。

这个时候蒋介石发现,已经无法像长征之初那样和红军「打明牌」了。于是,冷静下来的他改变了战略,不再和红军比机动性,而是拿出了老办法:修碉堡、建防线,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也就是所谓的 「攻势防御」

这个战略是有效的,它导致了红军在鸭溪伏击国民党周浑元部的部署落空。而在后来的鲁班场战斗中,同样因为国民党军的龟缩不出,使得红军在此战中失利。

简言之,蒋介石用国民党军的「稳」,来应对红军的「快」。

那么,红军该如何破局呢?答案就是三渡和四渡赤水。

三渡赤水,红军示形于古蔺,主力隐蔽。于是蒋介石再一次预判,红军将从川南渡江,北上川西。这个时候蒋介石是不可能继续「稳」下去的,于是便急令各路人马向川南「追剿」。

敌人一动,原先的布防就会被打乱,红军在此时四渡赤水,再回黔北,一路南下后二渡乌江,最终跳出了包围圈。

总结一下,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对红军的走向做过 四次 主要的预判。其中,第一次,也就是一渡赤水前后,预判红军将北上川西,是对的。而其他三次:红军在扎西时、二渡赤水后、三渡赤水后,蒋介石的预判都错了。

与其说「错」,不如说是落入了毛主席预设的「思维陷阱」,或者按现在的流行语来总结:毛主席预判了蒋介石的预判。

这就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 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预判的红军走向基本都是错的。

下面说最后一层:如果蒋介石预判对了红军的走向,会导致长征失败吗?

03

首先,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三阶段是「打明牌」,拼的是实力,蒋介石如何预判并不重要。

其次,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如果正确预判了红军的走向,也不代表长征就会失败。虽然假设的历史无法验证,但我们可以用已知的事实来进行逻辑推导。

假设,红军停留在某地,这个时候蒋介石分析,红军北上的可能性最大,西出或东进次之,南下的可能性最小,然后,根据这个分析进行了排兵布阵。

此时杨永泰或某人「登场」了,预判红军会南下(假设红军的行动计划正是南下)。

最后,蒋介石听取了此人的建议,调整部署以主力堵截红军南下。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结果是,红军极有可能临机决断,放弃原来的南下计划,从其他方向突围了。

这个推测基于以下两个事实。

其一,毛主席和红军高层,对国民党军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的。

这个「了如指掌」,首先来源于红军的侦察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了军委二局高超的电报破译能力,地面侦察部队的高效与尽职,以及基于群众工作的情报收集能力。

其次,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高层,对蒋介石的思维方式,以及国民党内部各种「小九九」的了如指掌。

其二,便是前述的,红军的高组织度和高机动性。这是红军能够做到临机应变的基础。试想,如果还是长征初期「大搬家」的状态,红军要高效地做到「脚随心动」,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们回到上述的那个假设,蒋介石调整部署,将主力向南集结。这个调整会很快被红军探知,然后高效决策,高效执行,从新出现的「缺口」处跳出包围圈。

这个推测是否过于理想化呢?不是,因为它现实发生过。

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的时间是 3月21日晚至22日 ,然后一路南下,于 26日 进至遵义、仁怀一线。

27日,朱德向各军团发出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在长征文献中,被命名为 【朱德关于红军改从鸭溪、白腊坎向西南转移对二十七日行动的部署】

「改」指的是,原定计划是从 长干山、枫香坝 之间突围。如下图所示,新部署其实就是把突围点东移了。因为,西面有敌情。

图源:【看地图,话长征】

31日,红军二渡乌江,后面便是佯攻贵阳,渡江地点是 江口、大塘、梯子岩 等地。

那么,在地图上看一下,从突破口(鸭溪、白腊坎)到上述的渡江地点,是 完全的正南而下 ,为什么27日的电报会说 「向西南转移」 呢?

在长征纪实文学【乌江引】中,提到过一封26日由红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发给朱德的电报,内容如下:

目前向西南寻机动很困难,首先要突破周、王、孙纵队,很难完成到达黔西、大定地域的战略任务。

由此可知,红军原先的行动方向是西南,而非正南。黔西和大定(今大方)的位置见于上面的地图,都在西南方向。

事实上,红九军团的长征线路,以及一年后红二、六军团的线路,都经过了黔西、大定地区。从贵州西进入滇,这条线路更直接,而且不用渡乌江。

中央红军之所以没走这条线路,就是因为敌情所致。或者说,蒋介石预判红军会在乌江北岸西进,所以调集了好几个纵队严防西线。

但红军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寻找突破口、红九军团调敌、主力红军南下、二渡乌江这一系列操作,再一次从国民党包围圈的薄弱处冲了出去。

试想,如果蒋介石预判了红军最终会南下渡过乌江,然后提前调重兵守乌江,会是什么结果?结果就是红军会改走西南一线,直接从乌江北岸往云南而去。

所以说,蒋介石的预判其实没有用。

因为在绝对实力面前,蒋介石的「计划」始终赶不上红军的「变化」。这个绝对实力指的不是人数和火力,而是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和效率。

遵义会议后,长征取得胜利已带有了某种必然性,并不会因为国民党的一两次预判是否准确而改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