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授衔之前陈奇涵自报中将,最终被授上将,主席:中央委员不能没他

2024-07-31历史

在1955年的时候,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文稿,宣布授予解放军军衔的命令,一共有1038名将领上榜。

但随着消息的传出,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人是认为军衔超出或在意料之中的军衔名称,反之有的人是不满意自己的军衔。

其实当年大部分将领都是满意的,但当时的确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闹出了动静,比如许世友、王近山二人。

他们二人的脾气最为火爆,他们甚至还曾找到负责人念叨这件事情,那最后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是许世友,按照职位论资排辈的话,他是兵团级干部,也确实是一位有实力的将领,授予大将军衔完全可以。

但当时由于授衔名额十分有限,且兼有照顾「山头」的考量,许世友只能委屈一下,但他怎么也想不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世友喝酒来灌醉自己,后来一气之下直接坐着军车去找周总理评理,但周总理是何等人物,最终许世友不再闹了。

至于王近山,他原本对被授予上将信心满满,可结果是个中将军衔,他可是个暴脾气,憋得满肚子气。

王近山也曾想闹点动静出来,当一句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王近山的脾气再怎么不好,一遇到邓小平就没了气,最终也不敢发牢骚了。

除了这两位,当时还有将领对军衔不满意,但不同的时候,他不是嫌军衔低,反而是嫌军衔高,他就是陈奇涵。

陈奇涵在加入革命之前,可是一位十分有学识的人,但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随即弃文从武投身行伍。

陈奇涵之所以有文化,是因为他生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秀才,母亲则是农家妇人,良好的家庭情况让他有了很多知识。

更重要的是,陈奇涵自己也争气,因为刻苦笃学,老师对他也十分器重,最终前往高等学府深造。

按照老师给陈奇涵规划的道路,他未来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但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他放弃原有计划,转而报考军校。

1920年陈奇涵被分配到江西某军阀部队担任见习连长,但在军阀部队中的生活,他非常不适应,因为这里作风非常混乱。

在这里,横征暴敛、贪污军饷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士兵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们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简直与土匪一般。

陈奇涵很不满,后来索性脱离队伍,加入孙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从这里开始他的革命道路才明朗了起来。

1926年陈奇涵参加了北伐战争,打得军阀丢盔弃甲,后来国共分裂,陈奇涵选择与中共站在一起,反抗反动派的残暴统治。

抗战爆发后,陈将军主要负责推行土改、剿灭土匪,后来参加了党中央发起的整风运动,1944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9年初,也就是国民党在垂死挣扎间断,陈奇涵一路向南征战,陆续解放河南、湖北、江西等地,累计歼敌三十余万,创下很多战果。

新中国建立后,陈奇涵扎根江西,保护当地老百姓生命安全,后来因为剿匪有功获得中央的大力表彰,之后兼任最高法副院长。

到了1955年的时候,中央军委让陈奇涵等人自行申报军衔,他只报了一个中将,但最终的结果是上将。

得知消息的陈奇涵很意外,他甚至再次找到中央军委,认为军衔太高了,但军委却觉得他太过「谦虚」了。

进入动荡时期后,陈奇涵也受到冲击和迫害,甚至有些人将他他的名字移出中央委员候选名单,这让毛主席勃然大怒。

随着社会的稳定,毛主席让陈奇涵成为中央委员,但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接不下这么重的任务,最终只能在家修养。

1981年,陈奇涵不幸逝世,时年八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