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学良晚年回忆于凤至:我不爱她,要不是我爹逼迫,我不会娶她的

2024-04-14历史

1990年3月20日,93岁高龄的于凤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她的三个儿子都已相继离世,只有女儿张闾瑛陪伴在她身边。

突然,于凤至紧握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你一定要帮我去看看汉卿,一定要去!」她口中的汉卿,正是她一生中深爱的张学良。

1931年,正值春寒料峭的三月,于凤至这个一直在等待的女人,终于到达了人生的终点。

她的三个儿子早已离她而去,陪在她身边的,只剩下那个女儿张闾瑛。面对临终的母亲,张闾瑛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忧伤。

于凤至虚弱地睁开眼睛,固执地嘱咐女儿一定要去见张学良,那个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影子。

虽然她和张学良已经半个世纪未曾相见,她却从未停止过对他的思念。

张学良,对于凤至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张闾瑛承诺了母亲,会将她的话传达给父亲。

于凤至似乎安心了些,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又陷入了沉睡,直至永远。

她的一生,充满了对张学良的等待与思念,即使他们的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她的内心却始终坚持着自己是张学良的妻子。

她甚至在临终前,交代将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张于凤至」——这是她对张学良永恒的告白。

命运的讽刺在于,于凤至等了半个世纪,终未能等到她的汉卿。令人唏嘘的是,在她离世的一年后,张学良才重获自由。

1995年,张学良处理掉了自己的财产,带着妻子赵四小姐迁往了美国,定居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安顿好一切后,他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来到了于凤至的墓地。

眼前的墓碑上「张于凤至」四个大字,让他泪流满面,他哽咽地说出了那句让人心酸的话:「此生无憾事,为负此一人!」

那一刻,张学良的内心,也许是愧疚、也许是感慨,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明白。

当人们以为他对这段婚姻有所留念时,张学良在一次采访中却意外地透露了一个事实:「我对我第一个夫人从来没有爱过,那是我父亲逼我的婚,我是无奈的,我害怕我爹。」

这句话,如果于凤至能听到,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感受?显然,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她一个人在默默付出。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故事,就像一枚古老的铜镜,映照出了那个时代婚姻的无奈与悲哀。

而我们在今天回望,不禁要问,那些在传统与时代变迁中挣扎的爱情,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又在哪里?

走进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张学良与于凤至的故事,其实也是一段被时代裹挟的情感纠葛。

这段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情感,还折射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阴影。于凤至对张学良的思念,是对过往岁月的执着,也是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坚守。

张学良,这个被誉为「东北王」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复杂的地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兵变到软禁,再到晚年的自由生活,每一步都充满了转折与变化。

而作为他生命中的女人,于凤至却始终处于他生活边缘的位置,她的爱恋似乎从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生活并不是一部电影,没有剧本,没有导演,人们只能在各自的角色中摸索前行。于凤至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一种等待,是悲哀,也是伟大。她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圆满,但她对张学良的忠贞不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当张学良老泪纵横地站在她的墓前时,那一刻的复杂心情,恐怕远不止是对自己过往行为的悔恨,更是对时光无情流转的感慨。

也许,张学良在心底里,一直清楚他欠于凤至一个交代,一个明确的位置。

走过半个世纪的时光洗礼,两个人的生命轨迹如此交织又分离,张学良与于凤至的故事,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成了无数人对于爱情、婚姻和人生抉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