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解放上海遇阻,陈毅听闻守敌长官名字很意外:再说一遍,他叫啥?

2024-01-17历史

1949年,节节胜利的解放军气势如虹,国民党军败局已定。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仍然看不清形势,妄想划江而治。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前,蒋介石在各个军事要地布置兵力,企图与解放军进行最后的顽抗。

上海战役

彼时,经过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的精锐损失殆尽。尽管当时国民党军还有相当的兵力,但真正的战斗力其实已经无法与解放军相抗衡了。解放军渡江后势如破竹,迅速攻克各个军事要地,占领了南京、杭州,顽敌龟缩进上海,成为解放军最后需要解决的城市。

早在上海战役打响之前,陈毅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接管上海的方案,他还被提前任命为上海市长,肩上的担子很重。陈毅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接管上海后的治理问题,另外一个则是近在眼前的军事问题。

上海当时虽然已经是孤城一座,失守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但国民党在上海经营日久,早已经被蒋介石打造成一座坚城,他本人也在战前亲自飞抵上海,给上海守敌鼓劲儿,摆出一副要顽抗到底的姿态。

国民党在上海构建的防御工事上万,7000多个碉堡遍布在上海的市区和郊外,俨然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铁桶」。20余万敌军,遍布整个上海内外的碉堡和坚固工事,确实给蒋介石固守上海提供了一些资本,但国民党军还是无法扭转败局。

在当时的三野眼中,在上海与守敌打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令人头疼的是,上海是一座拥有数百万市民的大都市,工厂、建筑密集,电力和交通设施众多,一旦毁于一役,未来重建的任务将会无比艰难!

粟裕的三个策略

粟裕接到进攻上海的命令以后,根据上海当时的情况,曾经制定过三个作战方案。

第一,围困。上海的守敌将上海打造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确实给解放上海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同时,上海守敌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兵力优势将上海守敌团团围住,长久围困之下,守敌必然无法支撑,只能乖乖投降;

第二,攻击敌人防守薄弱点。上海守军虽然顽固,但也不是没有破绽,苏州河南部的位置就是一个敌人防守薄弱点,若能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击此地,定能大破敌军,一举攻占上海;

第三,以钳形态势进攻上海吴淞口。攻击吴淞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切断上海守敌的退路,既能全歼敌军,又能防止敌军将上海的物资运送出去,降低损失。

但进攻吴淞口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吴淞口乃守敌重兵防备之地,易守难攻,采取强攻的话必然会形成拉锯战,反复争夺吴淞口的情况无法避免,对比另外两个作战方案,牺牲会相对较大。

粟裕制定的三个作战方案各有利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权衡利弊之下做出选择。其中,第一个方案被放弃,因为采取围困的方式逼迫敌军投降,在军事层面来讲固然是上策,但此举会给上海数百万市民带来缺粮断水的危险,容易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第二个方案也被放弃了,因为苏州河南部的敌军防守虽然薄弱,但强攻必然对上海市区造成巨大破坏,违背尽量保全上海的大前提。想要打好「瓷器店里捉老鼠」这一仗,就只能采取诱敌出击,强攻吴淞口,尽量歼敌于市郊,这才能保全上海工业设施和市民的财产。

基于以上考虑,粟裕只能选择了最艰难的强攻吴淞口作战计划。当时粟裕也不禁感慨:「为了上海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随着中央军委下达命令,三野开始了对吴淞口强攻,一场诱敌出击,歼敌于市郊的大战正式打响。

上海守敌在三野的钳形攻势下连连败退,由于汤恩伯沉不住气,大部守敌被歼于市郊,上海战役进展迅速,总攻仅发起一日,聂凤智率领的27军就已经与上海守敌对峙于苏州河两岸。

苏州河的宽度只有几十米,一座大桥连接着两岸,敌人利用苏州河北岸的高楼,布置了层层火力网。如果放在其他地方,这样的顽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三野只需要调来大炮猛轰北岸大楼即可。

但聂凤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组织上给他下达了明确命令,坚决不能动大炮。这样一来,失去重武器开路,就只能顶着敌人的火力冲,而这座连接两岸的大桥,又没有什么掩体,想要冲过去难如登天。

经过几次冲锋以后,27损失不小,令聂凤智不得不叫停冲锋。聂凤智当时有两手准备,一手搞军事进攻,另外一手搞政治攻势。强攻无法取得进展时,另外一边传来喜讯,北岸守敌自知大势已去,被我军劝说成功,主动撤走了,令聂凤智大喜。

意外之喜

但也不是所有的守敌都有这样的觉悟,一些顽敌就打算拼个鱼死网破才罢休,例如龟缩在杨树浦电厂和自来水厂国民党青年军230师,凭借整整八千人的兵力,以两个厂为碉堡,利用我军不想损坏电厂和水厂的想法,与我军对峙。

上海战役是一场十分特殊的战斗,这场仗是没有悬念的胜仗,但又受到极其苛刻的条件约束,想要漂亮的打赢这场仗并不容易。而且,热战只是攻占上海的第一步,未来还要面对上海的接收、建设,以及敌特的各种破坏,经济战、信息战等难题,全都在等着陈毅。

陈毅的肩上担子重,心里就着急,在总攻上海全线顺利的情况下,听闻聂凤智的27军受阻,立刻就亲自来到27军军部督战。他见到聂凤智以后,了解了当时的情况,问了聂凤智这样一句话:「对面守敌是哪支部队?指挥官叫什么名字?」

聂凤智对这些信息早已烂熟于心,立刻回答道:「对面守敌是国民党青年军230师,师长逃跑去香港了,目前指挥者是敌军的副师长,名叫许照。」听了这话,陈毅很意外,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聂凤智说道:「你再说一遍,对面的指挥官叫什么?」

聂凤智连忙回答:「叫许照!」确定自己没听错以后,陈毅明显轻松了许多,立刻给聂凤智下命令,让他立刻派人去找蒋子英。

陈毅要找的这位蒋子英,此前担任过国民党陆军大学教授,与守敌指挥官许照有师生之谊。蒋子英当时居住在上海,若能让他出面帮忙劝降许照,许照肯定不会违背蒋子英的意愿,难题将迎刃而解。

聂凤智得知这层关系后也很高兴,立刻派人去起义的国民党部队打听,很快就打听到了蒋子英的住址。蒋子英得知我军的来意后,欣然表示愿意帮忙,随我军去见许照。正如陈毅所料,许照见到蒋子英后,很快便选择放下武器,令电厂和水厂完好无损。

陈毅听说许照的名字后,为何会如此惊讶?一来,他知晓许照与蒋子英的关系;二来,许照是副师长,如果守敌师长没有逃到香港,也轮不到许照说了算。因此,两者结合之下,才让陈毅大喜过望,不禁向聂凤智再确认一遍,真是天佑中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