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9年,李仙洲称「还有问题没交代」,周总理听完直夸:立了功劳

2023-12-22历史

1960年底,李仙洲被特赦后,回到了山东长清县的老家。面对阔别14载的家乡,他感慨颇多,妻子苦等自己多年,早已熬白了头,小儿子德强和母亲相依为命,已经长到13岁,却不认自己这个父亲。为此,李仙洲自责不已。

当年,儿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自己正在和解放军打仗;后来儿子出生,他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就成了战犯。李仙洲闭着眼睛都能想象,自己接受改造的这些年里,孤儿寡母在老家的生活有多么不易。

对于13岁的李德强来说,父亲,是个既抽象、又让他痛苦的概念。小时候,每当别人说起他的父亲,他总是听到反动派、大战犯等字眼。他不懂其中的意思,却能通过别人的眼神和口气知道父亲犯了错,而且错误比村里的地主还严重。这让他从小就自卑不已。

好在乡亲们很善良,他们知道德强是个勤劳的好孩子,亦不曾排斥过他。但是骨子里要强的李德强还是觉得在村里矮人一截。如今,眼见传说中罪行累累的父亲突然回家了,他只能无奈地仰天长叹,「认命吧」。

听到儿子这样的叹息,李仙洲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而更让他尴尬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自李仙洲回家后,妻子见他一直为儿子之事闷闷不乐,便决定趁着大年初一,带他走走亲戚散散心。可是那天两人刚一出门,就被一群中小学生堵在了巷口。学生们义愤填膺地对着李仙洲高喊:「打倒国民党军阀李仙洲!」「李仙洲是一个大战犯!」

听到这些,李仙洲的妻子又急又气,指着学生就和他们对骂了起来。李仙洲见状赶紧将她拉到一边,心平气和地劝阻道:

「你闹什么?难道人家骂得不对吗?我过去确实是国民党军阀。现在虽然不是大战犯,但娃娃们觉悟高,提醒我不要忘记自身的罪恶历史,还要继续改造,这是在帮助俺嘛。」

几个公社干部看到情况,赶紧过来制止道:「同学们,不要无礼!李仙洲现在跟我们一样是公民。」接着,他们又跟学生介绍了党的一系列政策和李仙洲的积极改造经过,说得学生们转怒为喜,欢呼雀跃,最后还挨个向李仙洲拜年:「欢迎李仙洲先生回乡过年!」

面对这一幕,67岁的李仙洲既感动,又惭愧。想当年他也曾为人师表,桃李满园,可到头来却走上了一条反革命、反人民的错误道路……倘若不是周总理的指引,他都没有今天的「重生之日」。

那么,从教师到国民党将领,再从战犯到公民,李仙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位传奇的国民党将领。

有妻有儿的30岁教员,千里投军又为何?

1894年,李仙洲生于山东长清县马头村的一户殷实之家,其父李恒钦是马头村村长。

李仙洲在几个兄弟中排行老幺,加上自幼聪明正直,十分惹人喜爱。父亲是村里少数的文化人,很重视教育。因此,李仙洲小小年纪就上了私塾,9岁已经熟读四书五经。

因为出身比许多同龄人好,李仙洲早年的人生道路也顺风顺水。14岁那年,他就在父母的张罗下娶妻,17岁得子;19岁时,李仙洲成功考取县里的高等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小学教员。

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农村算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相当舒适了,但是李仙洲后来却做了两件出人意料的事,打破了他平静的前半生。

第一件事:当了两年教师后,李仙洲独自跑到济南的武术传习所,闷声学了三年武术;

第二件事:30岁那年,李仙洲顶着全家人的压力,偷偷跑到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

儿子李德强曾不解地问过他,当年为什么放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不过,非要冒着生命危险,离别父母妻儿去考军校?

李仙洲对儿子说:「当时军阀割据,兵荒马乱,村子里的老百姓经常受‘大兵’的欺负,我想,有机会我当了兵、做了官,就不相信管不了他们……」

本着这样的报国理想,1924年初,30岁的李仙洲考入了黄埔一期,也成了一期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大家敬重李仙洲年过30,已有妻儿,却抛下妻儿出来投军,都尊称他一声「老大哥」。

不过这位「老大哥」虽然年纪大,到了战场上却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从一期毕业后,李仙洲先后参加了东征、北伐,因作战剽悍,屡立战功,渐渐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从排长一路做到了旅长。

对于性格耿直、不善逢迎的他来说,这一路的平步青云,全部仰赖校长的「知遇之恩」。而蒋介石之所以器重他,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

其一,李仙洲的服从性强。也许是因为早年的教员经历,李仙洲在部队里严以律己,十分强调纪律。蒋介石评价他「虽然指挥能力不强,但是很听话,而且不嫖、不赌、不抽,是个难得的军人……」

其二,李仙洲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算是蒋介石根正苗红的「嫡系」。

在蒋介石的「优秀人才标准」中,「听话」要比「能力」重要得多。这从解放战争中,他宁可启用指挥能力一般的宠臣陈诚和杜聿明,却不信任卫立煌、孙立人等出色将领也可见一斑。

不过话说回来,李仙洲虽然不是个综合军事能力顶尖的将领,却也算得上是一员不怕死的悍将。

在抗战中,李仙洲身先士卒,率部驰骋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他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12次大型会战,英勇抗击日寇。

特别是在忻口战场上,他不顾部下阻拦,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强攻敌军火力网,誓死不退,直至胸部中弹才被抬下战场。那次子弹穿透的位置正好在其两肺之间,可谓九死一生。

如果没有卷入后来的内战,毫无疑问,李仙洲会以抗日英雄的威名,流芳百世。可遗憾就在于,他这一辈子,成于「服从」,也败于「服从」。

正直凛然的抗日英雄,为何甘为蒋介石的「鹰犬」?

事实上,在李仙洲加入国民党之初,蒋介石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反革命的丑恶嘴脸,又对他有知遇之恩,李的内心自然只有敬仰和感激。同时,蒋介石为了培植李仙洲的忠心,还时不时就向他打「感情牌」。

1933年,李仙洲受命参加一个军事训练团。当时正值7月,夏日炎炎,李仙洲有洗冷水浴的习惯,便提了桶冷水,找了个避人处开始冲凉。可还没等洗完,扭头看见了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正散步朝他走来,而他只穿了条裤子。

李仙洲知道,蒋校长素来强调军人的着装和仪表,这一次,他背过身去,默默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没想到蒋介石经过后,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以关切的口吻对他说:「山上天气凉,不比山下,你用冷水大洗,会受凉生病的。」

蒋介石一句随口的关心,让李仙洲感动了很久。更让他意外的是,蒋校长随后邀请自己去了他的住处,还给自己填了两张支票。蒋介石对他说:

「你不要瞒我,我都知道了。令堂大人身体有病,令妹出国深造,缺少资金,有此事吧?」

「这5000元是给令堂大人看病用的,这3000元是给令妹读书用的,不够再来找我。」

两张支票戳中了李仙洲内心的柔软地带。想到日理万机的蒋校长竟还牵挂自己这样一个普通下属的生活困难,李仙洲感激涕零,暗暗发誓日后要好好报答,而报答的方式自然就是绝对的服从和忠心。

可是李仙洲不知道,蒋介石对他的「关怀」,只是收买人心的惯用手段。一旦李仙洲哪天没了价值,蒋介石还会念及什么师生情谊?
这里举两个最现实的例子——李延年和李玉堂。

这两位将军和李仙洲并称「山东三李」。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均有杰出表现,在国民党阵营中也都属于深受蒋介石栽培和关照的嫡系。然而,他们追随蒋介石撤退台湾的结局,却一个比一个凄惨。

李延年将军因为淮海战役中战败,赴台后受到了老蒋的清算,被军事法庭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虽然李延年后来获得保释,提前出狱,却过着贫病交加,只能靠部下接济的生活,最终在1974年郁郁而终。

李玉堂将军自兵败兖州后,就得到了老蒋永不叙用的通知。逃到台湾后,他又因为夫人和部下曾经准备策反他起义的事情,以通敌罪被判处死刑,执行时年仅52岁。李玉堂至死还在遗书中喊冤,称自己一生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国家之事。

从这两件事也看出了老蒋对黄埔子弟的「关爱」,是地地道道的表面功夫,一旦谁不听话,或者损害了他的利益,他比谁都心狠手辣。

1947年,莱芜战役,因为蒋介石和陈诚的战略错误,李仙洲带着国民党的7个师、6万余人糊里糊涂钻进了陈毅和粟裕布下的「口袋」,全军覆灭,李仙洲自己也兵败被俘。

战俘营里,当懊恼的李仙洲听陈毅说起,蒋介石将莱芜战败全部归罪于他时,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称:自己虽为前线指挥官,真正的权力还不如个传令员,平日里连共商作战事宜,事实上都轮不到他。

这一刻,李仙洲慢慢想明白了这位他敬爱的「校长」真正的面目。他知道,自己经此战败,算是成了党国的「罪人」,蒋介石的「替罪羔羊」。

改造12年后,他称还有「问题」没交代

想到蒋的为人,又想到老家无依无靠的妻儿,李仙洲心灰意冷。他自忖过去对革命党人犯下不少错误,罪孽深重,难逃一死。只是事实又全然颠覆他的想象。

李仙洲被俘后,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锐霆见他衣衫单薄,二话不说就将自己身上的毛衣脱给了给他。管理人员发现他腿部负伤,便单独安排了医护人员为他精心护理。

期间,大名鼎鼎的陈毅将军还亲自前来探望。陈毅一进门就握住了李仙洲的手,仔细询问他的伤情,还亲自关照炊事员说:「李大哥是山东人,爱吃水饺,另外,他愿意吃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这番话说得李仙洲心头一热,他感喟于共产党人的伟大格局,竟能如此厚待自己这样一个阶下囚,这也让他下定了弃暗投明,改变政治立场的决心。

1947年3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李仙洲等人通电反内战」为题,刊登了19位被俘国民党将军签名的通电全文,而李仙洲居于榜首的签名,气得蒋介石跳脚。

李仙洲的腿伤痊愈后,随即被转移到了后方学习,后来又被集中到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处。

在功德林的两百多名战犯中,李仙洲的年纪最大,身体却也最好。他以「吃得、拉得、睡得」这「三得」出名。后来,因为李仙洲积极改造,学习认真,经常在【文艺专栏】里发表看电影的观后感,又被加上「一得」,称之为「写得」。李仙洲自嘲说:「俺老汉不要‘三从’,俺只要‘四德(得)’!」

因为在功德林里表现良好,李仙洲还在1959年作为战犯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周总理。面对亲切的昔日恩师,李仙洲主动向周总理报告:「我还有一个问题没交代。」

周总理问:「什么问题没交代呀?」 李说:「我还办过一所国立二十二中学,跟党争夺了青年。」

周总理得知李仙洲报告的是这件事,笑着说:「这有什么错?这是一大功劳,你培养的青年不是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吗?」

原来在1941年,时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的李仙洲率第92军驻扎安徽阜阳。当时山东有许多逃难到这里的青年向部队求助。

李仙洲想着这些十几岁的娃娃们正是该读书的时候,即使无法参军,也不能让他们流落街头,于是便指示军部暂时收容,管吃管住。与此同时,他想到战争年代,娃娃就是国家的未来,教育不能落下,便亲自募捐集资,创办了一个专门收容流亡青年的「私立成城中学」。

学校成立后,沦陷区的各地家长听说这里管吃、关注、管学习,纷纷把孩子送到这儿。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也一扩再扩。可是人数一多,资金不免难以维持,李仙洲便亲自找到了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将私立成城中学改为国立22中学。

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所学校终于得以维持。国立22中成立后,李仙洲担任校长。因为做过教员的缘故,他对办学事业亲切而热情。学校里,他从不摆官架子,对士绅、教师礼遇有加。开学那日,他动情地说:「我感谢山东父老对我的信任,我决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我能带10万大军,也一定能带好你们这些娃娃!」台下齐鲁子弟,含泪鼓掌。

李仙洲一生功业,如镜花水月,唯独「偶然」办了这么一所学校,遗泽绵绵,去思悠悠,也成了其后半生福报的源泉。

晚年不忘周总理教诲,重获新生

1960年11月28日,李仙洲以名居第二批国民党战犯特赦人员之首获赦。事实上,第二批特赦名单中本没有他,是周总理亲笔批示,才加上去的。

获赦之后,周总理曾在中南海西花厅家里设宴,款待几位黄埔出身的获赦人员。席间,周总理特意让李仙洲坐在自己身边,与他亲切交谈。周总理说:

「黄埔一期几百名学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和曾扩情,因为你俩年龄都比较大,学员都称你们为李大哥,曾大哥。」

听到周总理提起这段过往,李仙洲激动地说:

「学生不争气,造了不少孽,辜负了老师的教导。」

周总理听后宽慰他说: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我们要朝前看。」

晚年的李仙洲牢记周总理的这句话,一直致力于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余热。获赦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小儿子李德强了解了父亲的过去和现在,也渐渐与之和解。

晚年的李仙洲,除了日常的工作活动,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家含饴弄孙、赏花习字。90几岁的时候,黄埔一期的老同学去探望他,谈话间,关于当年带过多少兵、打过多少仗,李仙洲都放下不提了。可见周总理当年的一句话,对他的影响有多么深。

1988年10月22日,李仙洲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94岁。生前,他曾写下过一副对联:「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这10个字也成了李仙洲晚年对人生最真切的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