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与叶飞等老战友聚会,席间谈到了陶勇:如果他还在这儿多好

2024-07-18历史

前言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变不久以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将部队重新整编为7个师一个旅。

其中以原苏中部队组建了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下辖3个旅,总计兵力1.2万人。三个旅的旅长,分别为叶飞、王必成、陶勇。他们三人在粟裕的率领下,驰骋在苏中大地上,被誉为是粟裕的「三只铁拳」。

陶勇的性格豪爽开朗,尤其重义气,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之交朋友,每逢打仗必然冲锋在前,人称拼命三郎。粟裕对麾下这样一员战将,也是十分信赖。曾与之共过事的老战友惠浴宇评价:

「和有的人共事几十年都难得相交,到头来圆满地画个零就算不错,和陶勇正相反,一经相识,至死不渝。」

陈毅建议改名,粟裕提议:干脆把姓去掉,就叫陶勇

陶勇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的本名叫张道庸。这个名字文质彬彬的,一点也不符合陶勇的气质。

虽然他出身于一个安徽霍邱县贫苦的农民家庭,可父母为他取得这个名字,也是有用意在里面的,就是希望他能恪守中庸之道。

可在旧社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到地主的欺压,幼年时的陶勇曾给地主家里放牛,又干过多年的窑工,始终也是受欺压的命运。

不甘心被束缚的陶勇自思,如果自己再恪守「中庸」之道,只怕就得饿死,而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推翻旧社会,彻底的当家做主。

陶勇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陶勇加入农民自卫队以后,很快就被地主还乡团盯上了。

就在地主准备逮捕陶勇杀害的时候,陶勇和几个赤卫队队员一起逃了出来,一直跑到了河南商城,从一名普通的游击队员做起,参加红军以后,历任班排长。

原本陶勇出身赤贫,其实没有经过多少的文化教育,到了红军以后,陶勇开始自学,凭借过人的天赋能力,逐渐地能识文断字。更为关键的是,陶勇打仗也不怕死,惯于勇猛冲锋,即便是后来当了高级指挥员以后,依然沿袭了这个习惯。

一次,陶勇指挥一个连作战,被敌人团团包围,陶勇挺身而出扛一口大刀,临行前喝了一口酒喷到了刀上,大喊一声「刀枪不入」,随即冲下山区,杀出一条血路。陶勇打仗也不怕受伤流血。说来也怪,陶勇一生大战小战无数,受得轻伤居多,往往好得十分快,被身边战友们调侃「血好」。陶勇微微一笑道:

「敌人的子弹没劲儿,打在身上软不拉塌的,没什么了不起。」

1936年9月,红军长征结束后,陶勇任红9军教导师师长,这一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

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过程中,遭遇西北国民党军马步芳集团重兵围剿,陶勇率领的教导师伤亡惨重,余部并入红27师,陶勇任27师副师长兼81团团长。

陶勇虽然经历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81团仅剩30多人,执行敌后牵制任务时,遭遇国民党军重兵围剿,陶勇率部几经冲杀,等逃出来时仅剩一人,又累又渴的陶勇刚想休息一下,谁知道睡醒以后,几十把明晃晃的刺刀就戳到了眼前。

陶勇被俘以后,先是被关押在凉州,后来又被送到了兰州,又被关押到西安行营看守所一段时间,一直到1937年后半年,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想形成以后,陶勇才被放了出来、周恩来和孔石泉一起到西安看望被关押的红军将士。

见到陶勇以后,周恩来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我代表党中央欢迎你们归队。」

陶勇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到1938年,陶勇调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任副团长、团长。当时粟裕率领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4团3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陶勇就到了粟裕的麾下,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新四军建立以后,奉党中央的命令,挺进敌后作战,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并向江北发展,陈毅、粟裕也决定大胆地放手,陶勇的军事才能也得以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陶勇这一时期用的还是本名张道庸,因为出现的次数太多,已经为日伪军所掌握,陈毅建议陶勇改名:

「道庸?这个名字有点封建色彩,不好。」

就在陈毅反复念叨的时候,旁边粟裕提议:

「干脆把姓去掉,一语双关,就叫陶勇吧。」

陈毅十分满意这个名字,于是一拍板决定:

「就用陶勇这个名字,陶者,无忧也,勇者,无畏也。」

「勇」字很好理解,陶字在汉语意思中,有快乐的含义,如陶然、陶醉等等。因此陈老总才会说「陶者,无忧也」。

事实证明,这个名字确实恰如其分,陶勇做到了「无忧无畏」。

1939年冬,为打破国民党军对新四军根据地的封锁,陶勇奉陈毅的指示,借助为苏北战友送弹药的机会,率4团以苏皖支队的名义北渡长江,在扬州、仪征、天长,六合等地拓展根据地。

陶勇支队的出现令敌人闻风丧胆,日伪顽军四处打听陶勇是何许人也,

答曰:「陶勇者,红军时代的张道庸是也。」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中,时任新四军江北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率部镇守黄桥。

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陶勇站在土围墙上观察敌情,面对敌众我寡的态势,当时负责防守的7团已经被抽调了一个营去牵制敌人,面对敌人的攻势有心无力,陶勇冷静的看了半晌,命令7团政委惠浴宇:

「再从7团抽调一个营出来,随我打出去。」

惠浴宇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倒不是他不想抽调这一个营的兵力,而是认为应该是他率部冲出去。

「不要多说了。」陶勇以不容辩驳的口吻下命令,随即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手持大刀杀入敌阵,边冲边喊:「同志们,跟我往前冲。」

惠浴宇看着冲出去的陶勇,眼眶湿润了不少,他对着战士们大喊:「快看,陶司令冲出去了,我们一定要顶住呐。」

这一战就连粟裕也看到了陶勇的英勇表现,不由得赞叹了一句:

「好一个拼命三郎。」

粟裕称陶勇:陶勇无畏,粟某无忧

1940年12月,韩德勤趁陶勇率主力7团参加曹甸战役,令下属徐承德所部第六纵队,配合驻如东马塘的保安1旅詹长佑偷袭陶勇3中所在的大本营掘港。

面对危急的形势,陈毅令陶勇率部回援,陶勇一面布置兵力从水陆并进,一方面积极筹划瓦解国民党军的攻势。陶勇认为在进攻掘港的国民党军中,徐承德是顽固不化的,唯独只有詹长佑还可以争取。

陶勇率领3纵到南通、如皋等地后,建立了苏中四分区,在这片地方上,陶勇率领的新四军总数不过3500余人,而国民党军却多达3万多人,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大多数势力只是为了自保而盘踞当地,并不积极抗日,只有少数才是真心抗日的部队。

詹长佑率领保安1旅驻扎在如东马塘,是持中立态度的,对于中国共产党率领的队伍,既不排斥,也不合作。这次进攻掘港,也是受了徐承德的蛊惑。而他也一直是陶勇要团结的对象。

为了说服詹长佑,陶勇不顾危险,率领几名警卫员一路涉险通过危险区域,乘从日本人那里缴获来的摩托一路疾驰到詹长佑驻地马塘,哨兵看见了赶紧抬枪喝问:「谁?」

哪知陶勇头也不回地喊了一声:「我是陶勇!」

还没反应过来,人已经冲过了防线,人走了半晌,哨兵才想起来,之前他听过陶勇这个名字。

陶勇人不停歇,直接冲进了詹长佑的司令部,一进门就喊:

「詹旅长,听说你要打我们,我送上门来了。」

詹长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陶勇就敢这么单枪匹马地闯进他的司令部,一时间气为之夺,陶勇晓以大义,劝说詹长佑不要误入歧途,詹长佑答应陶勇,不再主动进军。陶勇免除了后顾之忧以后,集中主力,击溃了徐承德的部队,并在汇龙镇将其全歼。

1942年1月,陶勇又率8团包围了伪团长徐宝富的据点,徐宝富自恃碉堡坚固,对我军的喊话不理不睬,陶勇集中火力,打掉了碉堡的一个角,徐宝富这才确信新四军的战力不俗。

可他不想投降,毕竟还是要顾忌到自己的颜面问题,徐宝富面对劝降信,提出了一个要求:

「请陶司令亲自出面谈判,再做考虑。」

陶勇决定单刀赴会,当时8团将士都劝说陶勇不要去冒险,可陶勇认为,这次冒险能够让200多伪军反正,代价是值得的。

徐宝富也只是试一试,看看陶勇是不是真的有胆量过来,没想到陶勇真的只带了一个警卫员走到了吊桥边。

「你们要见我,我就是陶勇。」

陶勇如同神威天降一般,令敌人也都产生了佩服的情绪:

「还真有这种虎胆英雄。」

徐宝富从碉堡中走了出来,陶勇义正言辞地对他说:

「你缴枪,我们就作为起义处理,愿当新四军的我们欢迎,愿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你看怎么样?」

徐宝富心悦诚服,心甘情愿献上宝刀,陶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了一大批的敌人,宿北抗日时,有不少的地方实力派都被其义气所感动,甘愿听从新四军的调遣,短短两个月,国民党军11个团2万多人就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就连陈毅也感慨:

「陶勇已经让我感觉到了无畏,又让我感觉到了无忧,是了不起的好同志啊。」

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以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下辖3个旅中,陶勇任第二旅旅长。

陶勇跟随粟裕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后来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部队打得打大仗恶仗比较多,尤其是和国民党军第五军、整编74师较量。需要指出的是,华东地区我军是在主力部队北上以后,原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的,对于本身就缺乏武器装备的他们,能够经历如此大规模的恶仗,是十分难得的。

粟裕麾下将领,叶王陶三人都是骁勇善战,个性十足。三人虽然表面上看来都是一副书生的模样,可论起脾气来都是性如烈火。

1945年10月,华中军区所属成立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而麾下4个纵队中,王必成任6纵司令员,陶勇任8纵队司令员。

后来6纵改称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兼任师长政委,8纵改第一师,粟裕兼任师长、政委、王必成、陶勇分任副师长。

1946年6月,陶勇率领一师北上山东途中遭遇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由于华中野战军部队多数都是地方部队改编而来,对于打这样的部队毫无经验,在坦克冲击之下,第一师不断的后退。面对这样的情况,陶勇不慌不忙,在路边打谷场的石磙上坐了下来,有战士担心他的安危,高声喊道:

「副师长,坦克挡不住,赶紧撤。」

谁知道陶勇却在一旁厉声喝道:

「我陶勇坐在这里,哪个敢撤。」

粟裕得知此事后,开怀大笑:「陶勇无畏,粟某无忧。」

在一份报告里面,陈毅就曾指出:

「这个部队善于河流水网、夜间和运动作战,善于阻击攻坚,到山东后,又善于野战,战术比较全面,在华东战场做出了贡献。」

粟裕也在回忆文章里面提到了陶勇:

「在我们共同战斗的岁月里,陶勇同志一直率部奋战在战争的第一线,驰骋于长江南北的抗日游击战场,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的历次重要的战役,参加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渡江和上海等重要战役,他以勇猛顽强的战斗风格,机动灵活地指挥艺术和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他率领的部队以辉煌的战果,在我军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新中国建立以后,陶勇还曾率领华东部队入朝参战,1950年朱老总视察入朝部队时,看到了陶勇,立即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

「好哇,你就是陶勇,久闻你的大名。」

陶勇率领第九兵团回国后不久,即担任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8年春,在福建中部海潭岛,活跃着一艘国民党军的特务船——「63号」炮艇。

该船性能较为优良,加上炮艇艇长高建武本身就是福建平潭人,对于地形非常熟悉,经常游走于福建沿海,骚扰渔民、商船,搞得渔民都不敢出海捕鱼,福建沿海居民都称它为「海上恶霸」。

平潭县将该消息反馈给东海舰队以后,陶勇即可副司令员彭德清商量,专门派遣了一支舰队到海潭岛,经过不懈努力,我海军最终找到了该艇,并将该艇顺利击沉。

闻听喜讯的陶勇十分高兴,十分感慨地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东海舰队起码要保障东海无事。」

陶勇为祖国国防力量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陶勇本身性格耿直,喜怒皆形于色,尤其是看不惯一些不良的风气。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当年粟裕的三个老部下,叶飞一言不发,而王必成站出来为粟裕说好话,

有人要陶勇也写一份材料,陶勇推辞道:

「首长,您也知道,我大字不识一个,我自己呢,当了团长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篇材料,我来念吧。」

到了发言那天,陶勇手里攥着一份材料站起来说道:

「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这里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了,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

陶勇一贯嫉恶如仇,即便是在受到压力的情况下,也绝不动摇自己的看法,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

1967年1月21日,陶勇在上海逝世,几个月后陶勇的妻子朱岚亦逝世。

1968年夏,粟裕得知陶勇夫妇在上海逝世,悲痛莫名,两人在革命战争虽然是上下级关系,却有着很深厚的战友情分在,粟裕愤怒的说:「这件事情一定要调查清楚。」

「陶勇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比你们清楚吗?」

在陶勇去世以后,粟裕顶住压力,托人到上海找到陶勇的子女,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向周总理汇报了陶勇的情况,一直到70年代初,周总理仍对陶勇的事情念念不忘,十分惋惜。

陶勇离世后,骨灰由龙华火葬场的工人师傅蔡其家保管,根据叶永烈撰述的文章中称,蔡其家趁人不备,将陶勇的骨灰埋在了附近的假山上,一直到1977年夏,陶勇的骨灰才被专机接回了北京,根据周总理生前的遗嘱,陶勇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一室。

对于陶勇,许多曾经和他共事过的老战友都对他十分怀念,尤其是他生前曾对中国的海防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原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听闻陶勇噩耗后,当即写下挽联一副:

「将军横扫千军,英魂冷对奸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野老首长粟裕与叶飞、王必成等当年的战友在一起聚会,也会时常想起陶勇

:「唉,如果陶勇在这儿,该有多好。」

陶勇性格活泼,十分喜欢热闹,好美食,好鲜衣,好梨园,好打球,好玩牌,好饮酒,好交友,可概述其生平,可对游戏而言,陶勇都是粗通而不精通,据说陶勇打牌技术差,却又不服输,时常偷牌,有时候输急了,会有人指责陶勇耍赖,可陶勇却振振有词:

「打牌如同打仗,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嘛!」

陶勇将军的一生,是值得纪念的一生,他为祖国建立的功勋,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