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长江天险有数千里之遥为何在古代能分隔南北

2024-04-12历史

我们都知道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主支流经西藏、青海、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流入东海,全长达六千公理。但是实际上所讲的长江天险是指白帝城至东海出海口这一段,也就是流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这一段。三国时东吴凭长江天险阻隔南北,然后是东晋南北朝,隔绝南北一统三百多年。因为北方善步骑作战,南方善舟船水军作战。南方除了长江还有众多湖泊,所以大多习水性。虽然北方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南方政权,但是因为长江隔绝,迟迟不能通过军事手段一统天下。

长江虽长,适合大军的渡口却不多

我前面讲长江天险主要是指白帝至东海入海口这段一千多公里,但是不是那里都适合渡江。因为长江不同的地方宽度不一样,水流急缓不一样,深浅不一样。因为渡江不是几个人一艘小船,那是几万十多万大军渡江。从白帝城到江陵这段千里长江水流非常急,两岸崇山峻岭。李白有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宋朝董天吉有诗描述采石矶: 断矶江上碧嶙峋,漠漠芦花转岸濒。舟小风微犹胜马,山高石立宛如人。 渡江作战也不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首先在北方主道大道路对岸有适合渡口,因为要运兵运粮。北方大军一调动,南方就知道了,南方水师就会在长江布防巡逻。历来进攻江南,十次有九次是从采石渡江。采石在建康西边,也是因为南方政权的经济政治中心在建康。因为从采石附近渡江后就是平原地带,适合骑兵纵横。但也是难度非常大,因为也是南方军事力量最强的地方。

从三国至南北朝,宋金、宋元等爆发在长江的战争。大多是从襄阳、武昌、江陵、夏口、采石、京口、广陵等地进攻。在古代的城池无论南北方基本上都是在河流沿线建造。但是人家不会坐着看你渡江,所以会在长江兴筑军事据点或者在长江沿线城池驻有重兵。由军事据点和军事重镇构成的防御体系,这才是长江天险体现。比如三国时的东吴,车骑将军右护军朱然坐镇江陵、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坐镇公安、骠骑将军都督西陵步骘坐镇西陵(夷陵)、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坐镇武昌、镇军夏口都督孙壹坐镇夏口、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坐镇牛渚、前将军领青州牧朱桓坐镇濡须口等。

从东吴的军事布署来看,适合渡江的战略要地都设有军事重镇或者军事据点。有会觉得长江几千里长,避开那些地方渡江就行了。但是代价却会大到承受不起。这就好比陆地行军绕过主道敌方的军事重镇和军事关口,那你只能从周边的崇山峻岭走了。一方面道路艰难,敌方如果埋伏在一边。另方面后勤又如何保障。攻下敌方军事重镇或者军事关口的目的就是打通道路和保障粮道通畅。再者继续前行,后面的敌人可以切断粮道或者袭击后军。有人讲大军直接渡江,从陆地进攻。但是即使大军渡过长江又如何?长江还在敌人水师掌控之中。这不是断绝归路?如果前方攻击不顺利,又如何退回来?粮草又如何能运到前线去?南北连通如何保障?所以必须攻占对岸的城池,作为连通落脚。官渡之战时袁绍要全军渡过黄河进攻官渡。沮授劝谏讲一旦战事不利,我们就回不来。

绍将济河,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 —【三国志裴松之注】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为何先要水上决战而不是派步骑从陆路去打。要先控制长江,才能渡江而战。这也是曹操每次对南方用兵都不会渡江而战的原因。所以不是曹操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举一个曹操渡河的实例。公元211曹操征马超韩遂时,他们据讨潼关以拒曹操。当时曹操因潼关难以攻取,打算渡渭水绕过潼关。但曹操担心不能安然渡过。徐晃讲叛军尽在潼关并没有在渡口防守,可见叛军无谋。曹操派徐晃率四千人渡河,马超得知后派五千人阻击反被徐晃击败。曹操大军渡河还有一个更大问题就是无法在岸上建立稳固的营寨。因为每次渡过渭水在西岸所建立的营寨都被马超所部破坏。幸好当时天气大寒,曹军用沙土加水结冰筑成坚固的营寨。

在在岸上有了稳固的据点,曹操也开始率主力渡河,马超率万人阻击在岸上用箭射击曹军。士兵争相上船,船快沉了,许褚只得斩杀上船士兵。当时曹操所坐船只连船工都被射死。许褚一手拿着马鞍当盾牌保护曹操,另一只手划船。当时一部下立马把牛羊等放开,马超的军队立马去争抢牛羊。曹操因此逃过一劫。可见马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所以说此次曹操能安然渡过渭水是因为天气、马超韩遂没有防范渡河、马超的军队军纪不严。如果不是天气寒冷,那曹军就无法在西岸筑起坚固营寨。那这样曹军即使上岸也是一群待西凉骑兵宰杀的羔羊。如果不是马超的军队只顾抢掠牛羊没有全力射杀渡河曹军,那曹操很有可能提前十年去世。渭河尚且如此艰险,那长江呢?长江无论水流、深、江面宽度都远胜于渭水。何况还有水师虎视眈眈。如果马超有水师,那就能乘船射杀曹军。除了曹操这样大胆,后世那个将军敢这样。

渡江的方式

在古代的条件和技术让北方大军渡过长江也并非是难事。从历代发生南北战争来看渡江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趁长江水浅时搭设浮桥,这种成本较低,但非常危险。第二种是从北方连通长江的河流乘船进入长江,然后渡江。但是有四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不解决南方水师如何安全渡江。但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所以一般北方政权会选择秋冬之际江水浅渡江,江水浅会限制了南方水师的战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障南北联系,大军渡江作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南方水师攻破浮桥或者封锁长江。在归路已断绝,那上岸的大军就回不来。第三个问题就是要攻占对岸的城池作为据点,但是往往对岸的城池皆是军事重镇。第四一旦长江水暴涨,北方军队如何防御南方水师。三国时曹休讲我要渡江从陆地进攻,粮草就夺取吴人。曹丕赶紧下诏阻止。董昭讲曹休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用,因为诸将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诸将根本不会跟着你曹休去送死。

在公元222年曹魏集结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伐吴,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进攻荆州江陵。在曹魏大军到达长江时正是江水浅,说明魏军也是有针对性选择进攻的时间。因为江水浅是航行不了大船,只能航行小船,这对东吴水师是非常大的制约。魏军包围了江陵,魏将张郃率军渡江攻占对岸渡口。吴将诸葛瑾等率军进驻长江上小岛,水军在长江。魏将夏侯尚趁夜带着装满油的船率步骑万人从下游偷渡,用油船烧毁吴军战船,水陆并进击败诸葛瑾。魏将夏侯尚把军队驻扎在长江一小岛上,派三万人搭设浮桥连通长江两岸。当时魏国很多人都认为这样江陵马上就能攻破了。因为江陵被包围,已经快到了断粮,吴军援军也给击退。又有浮桥连通南北,无后顾之忧。

但是当前线的军情传到曹魏,董昭却认为应该退军。董昭上疏讲:武皇帝那么历害的人都不敢轻视敌人。现在把军队驻扎在洲渚中,已经很深入了。乘浮桥渡水,是非常危险的。只从一条道路行进,是十分狭窄的。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兵家所忌讳的,而现在竟然这样做。如果贼兵频繁攻击浮桥,我们防守上有一点疏漏,那么,洲渚中的精锐力量,就将不再为魏国所有,而将转化为吴国的了......再加上江水向来是要涨的,一旦江水暴涨,用什么来防御?破不了贼兵,自己先完蛋了。为什么凭借危险的地势,却不害怕?事情将会十分危险了。」曹丕立马紧急召回伐吴大军。

如果不是曹丕紧急召回大军,那伐吴大军有可能全军覆没。据【三国志】记载东吴援军没有继续救援除了因为魏军人多势众外,主要还是因为江水浅,所以避免和魏军交战。当时吴将潘璋就率军在魏军浮桥上流五十里外砍伐芦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准备顺流而下烧毁浮桥。魏军退军时因为只能通过浮桥,吴军又趁机两边猛攻。断后的魏军全军覆没。董昭提到了江水一旦暴涨就无法防御,因为江水涨了正是东吴水师发挥战力时侯。当时已经是春天了,一般到了春天长江就开始涨水了。据【三国志】记载: 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如果不是魏军退得晚,那东吴水师就能封锁长江。襄樊战争时正是因为汉水暴涨,关羽率水师乘大船进攻,于禁所部三万人根本没有反抗的力量,只能成为俘虏。庞德再勇,在水上也发挥不了。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第二种是从连接长江的河流乘船进入长江,然后攻占对岸渡口渡口。但是成本太高,难度也非常高。据【晋书】记载司马昭讲: 「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 但第二种用得比较多,虽然成本高但便利,可以运兵运粮。但是前进容易逆水退军难。打造战船成本很高,疏通水道耗费人力物力非常之大。曹丕率大军伐吴走广陵,蒋济上书水道难以疏通。曹丕坚持继续伐吴,结果在半道上船都无法航行。连接长江又能行战船的有汉水、淝水、淮河等。曹魏能顺汉水进攻江陵、夏口、武昌,顺淝水、淮河进入长江威胁建业。但东吴同样在江陵、夏口、武昌等军事重镇驻扎重兵以防御汉水之敌。在长江上游牛渚、濡须口、东关等军事要塞驻扎重兵防御淝水、淮河之敌。这种方式便于进攻,但同样也便于敌军水师反击。水上作战根本不是南方水师的对手。水浅时是北方进攻的时候,水盛时就是南方进攻和反击的时候。敢渡江就是去送死。

蒋济:「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北方军队能通过这些连接长江的河流湖泊进入长江,但同样南方军队也能反过来通过这些河流湖泊进攻魏地。北方一般进攻南方都会选择秋冬之际,因为江水浅,南方水师战力受限制。曹操伐吴大多都是秋冬之际进军,在春就要退军。因为到春天,长江就要开始涨水了。但是长江水位在其他时候也是变化莫测。公元224年七月曹丕决定大举伐吴。曹军乘船经蔡、颍,淮经寿春九月到达广陵。吴军一方面布置疑城假楼数百里,另方面吴军水师布置在长江。魏军到达长江时,长江水位正好暴涨。曹丕看着长江讲: 「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在秋冬之际北方的河流有时又会结冰。公元225年八月曹魏水师从谯进入淮河,其余大军从陆路去徐州。十月曹丕率十余万大军到达广陵,因为大寒结冰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望着波涛汹涌的长江讲: 「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于是退军停止伐吴。

长江天险是把双刃剑

蜀汉丞相曾言: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蜀汉和东吴凭重险之固、长江天险阻隔强大的大曹魏,但既挡住了敌人亦阻碍了自己。蜀汉因为有重险之固,曹魏要进攻是非常难,蜀汉要打出去也难。东吴也是如此,魏军不敢渡江,吴军也不敢上岸。魏军不敢渡江是因吴军水师控制了长江,能通过连通长江的河流进攻魏境。东吴在长江沿线驻重兵,同样曹魏也在襄阳、合肥、广陵等地驻扎重兵防守。曹魏和东吴都沿长江线分别制造数百里无人区。

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三国志】

因为南方政权依仗长江天险,所以打造一支张大的水师舰队。北方政权主要依仗步骑作战,所以拥有强大骑兵。但是因为南方以水师作战为主,加上其地理条件步骑是弱项。水师上岸,战斗力是大打折扣。同样善长骑兵作战的北方军队,在长江等河流也是无法发挥战斗力。这也是为何一方不敢轻易渡江,一方不敢轻易上岸。比如吴将陆逊率军进攻庐江。当时魏将很多人都认为应速救。魏将满宠认为庐江精兵粮足不用担心。吴军居然敢舍船上岸两百里,后方肯定空虚。就让吴军继续推进,让他们连夜都来不及跑。于是满宠率军赶往杨宜口切断吴军归路,陆逊得知连夜退军。公元233年满宠提议合肥太靠近巢湖,东吴容易从水路进攻。应往内三十里建造新城,引诱吴军上岸,我们再切断其归路。孙权率大军来想围攻新城,但发现远离水路。孙权在船上待了二十天,硬是不敢上岸。后来孙权觉得不能这样就退军,于是上岸耀武扬威。满宠早就在一旁埋伏了步骑六千人,成功伏击吴军。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 —【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就指出曹军的两大缺点。第一北方善长的是骑兵作战,水军作战是北方的短处。第二北方人到了南方会水土不服,肯定会暴发瘟疫。古代不像现代南北交流那么便利,即使是对南方人来讲是小病,北方人也受不了。历代北方政权都偿试过打造水师,但往往难以成功。即使打造水军,其规模战力也无法和南方水师一较高低。诸葛亮就曾讲东吴不能越过长江,就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原因是一样的。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曹操的军队战力是很强。在南方江湖众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骑兵根本发挥不出战力来。

曹操虽然跟孙权打,但是从来没有越过长江的,每次都临江而还。蜀汉控制的荆州控长江中游。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训练过水师外,之后并没有记录有训练水师。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要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江而战。北方人不习水性,自然也就难以打造一支强大水师。到了司马昭时先灭蜀汉,再顺江而下灭吴。就是要在蜀地打造水师,顺江而下灭吴。公元272年就司马炎让益州刺史王濬在江州打造水师。动用万人,历经七年打造了一支强大水师。

西晋能灭吴,水师是关键。西晋名将杜预曾指出东吴军事布置的弱点: 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先护上流,勤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 意思是东吴想以有限的兵力保卫长江中上游是有难度,肯定会把力量集中在保卫夏口以东的长江。不会分过多的力量在中游,这样会使建业空虚。这个问题在晋朝于益州打造水师时东吴名将陆抗就已经意识到了。陆抗得知晋军上疏吴主: 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汎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陆抗请求把他的人马从数万扩充至八万,这样即使白起韩信复活也不管用了。但孙皓并没有接受,反而在其死后把所属人马归其五个儿子统领。

结尾

历代北方征讨南方一统都是多路同时进军。西晋灭吴就是兵分六路进攻涂中、江西、武昌、夏口、江陵、建平。隋朝也是兵分八路。都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各个击破,晋隋都在益州训练水师。依仗天险只能保一时,关键在于人。前秦王符想大举伐东晋。大臣反对的理由除了天险外还讲了一条理由。就是东晋君明臣贤,晋军虽然实力没有我们强,但晋臣却有不少人杰。南方政权如果过于依赖天险,而不注重国防天险也没有用。诸葛亮【将苑·戒备】言: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