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北军实力如何?张学良能打败日军吗?

2024-04-12历史

话说啊,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突然向东北军的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说是咱们中国军队破坏了南满铁路。这东北军也不是吃素的,奋力抵抗了好几个小时,但最后还是被日军用兵力优势给占了北大营。

原本啊,东北军第七旅打算撤退后重整旗鼓,联合其他部队反击,把日本人赶走。可谁曾想,这局势发展得跟预想完全不一样。

就在事变当晚,东北军接到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都放库房里,等着死。大家一听,都傻眼了,心想:这啥情况?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咋还不让还手呢?

有人说这命令是参谋长假传的,可后来张学良亲自出来说,他确实下过这样的命令。要是张作霖还在,估计得扇他儿子一大耳光,骂他废物。

就这样,张学良带着东北军,面对日军的挑衅,就是「不抵抗、不回应、不反击」。结果,不到半年,整个东三省都沦陷了,而中华民国居然还没跟日本宣战。

现在有些人就说了,「九一八事变」不算日本侵略,因为没宣战。这话听着就气人。那为啥张学良不抵抗呢?是因为东北军太弱了吗?

其实啊,东北军的实力并不弱。他们的军事装备和武器水平,在国内军阀中都是顶尖的,放到国际上也不算差。日本人后来缴了他们的武器都感叹,如果东北军真拼起来,东北能不能被占还是个问题呢。

所以啊,张学良不抵抗,并不是因为东北军实力不行,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咱们后人只能慢慢琢磨了。

那么东北军都拥有哪些令人瞩目的先进武器呢?这背后,我们得感谢张作霖的远见卓识。

说到张作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但实际上,作为东北三省多年的领导者,他的智慧和远见绝非一般人所能及。

早在1916年,张作霖掌控辽宁地区时,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稳固自己的地盘,钱财是关键。于是,他积极推动东北的开发,特别注重农产品贸易。其中,东北大豆成了他的主打项目。由于东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大豆在全球市场上都享有盛誉。张作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育种,到1920年底,东北大豆已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80%,年输出量高达500万吨以上,为他带来了巨额利润。

随着财富的增加,张作霖意识到,仅仅有钱还不够,东北军的武器装备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深知,只有拥有先进的武器,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张作霖的思维更加深远。他认为,仅仅购买武器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自主制造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对外的依赖。于是,在1922年,他决心建设东三省兵工厂。

为了这个兵工厂,张作霖可谓是不遗余力。他高薪聘请了三千多名日本武器工程师,还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机床和车床。同时,他还向全国范围内招募武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本土和留学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让东北军的武器装备达到现代化水平。

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张作霖的「银弹攻势」下,东三省兵工厂迅速崛起。仅仅用了6年时间,它就发展到了全国乃至东亚的领先水平。这个兵工厂不仅拥有多个枪支厂、火炮厂,还能自主研制军用装甲车。每年,它可以生产上千支普通步枪、数百挺轻重机枪、几百门各类火炮,以及上万发炮弹。

然而,就在1928年,张作霖意外去世,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张学良,竟然会将自己辛苦建设了十几年的东北大地,以及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轻易地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无疑是对张作霖一生心血的巨大讽刺。

如果张学良领导东北军进行抵抗,他们能否战胜日军呢?从东北军撤退后遗留的武器数据,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战略眼光相当敏锐。他们深知自己处于「客场作战」的不利位置,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占领对方的军火库和武器补给点,以确保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取得主动。

于是,日本人迅速占领了兵工厂。在那里,他们缴获了近十万支步枪、六万支手枪以及近三千挺机枪。按照当时的军事配置,这些武器足以装备二十个旅团。

此外,还有近800门普通炮和三千门迫击炮,足够装备五个野战炮兵团。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人还缴获了二十多辆德国制造的坦克,这足以证明张作霖生前在武器装备上的投入之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学良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代表东北军的全部实力。要知道,当时的东北军不仅拥有强大的陆军,还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但在张学良发出「不抵抗」的命令后,东北海军的21艘舰艇和5个航空队的300多架飞机,都毫无抵抗地被日军缴获,最终成为侵略中国人民的工具。

随后的东三省兵工厂也被日本人扶持下的「伪满洲国」接管,并改名为「奉天造兵所」。在后来的侵华战争中,这个工厂为日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重要支柱。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如果张作霖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儿子不仅未能为自己报仇,反而对日本人畏首畏尾,恐怕会感到无比痛心。

但这也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既然东北军的实力并不弱,为何张学良会选择不抵抗呢?要知道,后来的「东北抗联」在绝对劣势的兵力和装备条件下,仍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周旋了十余年。难道抗联的条件真的比当时的东北军还差吗?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复杂的,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在理解和评价这些事件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最后,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