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问溥仪想干点啥,溥仪提出两个职业均被拒,如今成热门职业

2023-12-30历史

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活,直到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令。自那时起,他正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

溥仪出狱后年仅53岁,还未到退休年龄,重新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然而,他觉得过于清闲,因此渴望找份工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周总理似乎洞悉了他的心思,在中南海与他会面,询问他未来的打算。
溥仪稍作思索后,提出了两种职业选择。然而意料之外的是,总理拒绝了他的要求。而就在当时,溥仪所提出的两个职业如今都成为热门行业,吸引着众多人涌向其中。
他所提及的两种职业究竟是什么?为何总理要予以拒绝呢?
溥仪出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
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而他的父亲载沣则是光绪皇帝的胞弟。

他的人生经历着与众不同的命运,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危在旦夕之际,三岁的溥仪被确定为光绪皇帝的继承人。
随后,光绪和慈禧相继在两天内辞世。
溥仪,3岁的孩童,在半个月后被抱到了太和殿,他哇哇大哭着,在山呼万岁声中正式登基,成为清政府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
看起来溥仪的命运确实不错,他原本并非太子,但由于光绪无嗣,他无需争夺皇位,如同天上掉下馅饼般轻松地成为了皇帝。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不会长久。三年后,武昌城头突然响起了枪声,辛亥革命爆发了。
隆裕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悲伤欲绝地哭泣着,被袁世凯强迫代表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标志着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帝制的终结。
溥仪登上皇帝宝座后不久便从中跌落,摔得鼻青脸肿。他被历史潮流所淹没,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
可以这样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溥仪的遭遇着实令人感到悲伤。
在历史长河中,一旦皇帝被推翻,他的政治命运就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很难再有机会东山再起。

众人以为溥仪的一生将会如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在紫禁城中度过凄凄惨惨戚戚的余生。
然而,谁都没有预料到,五年后溥仪竟然能够逆境重生,重新崛起。
张勋率领着数千名辫子军于1917年6月30日浩浩荡荡地进入北京城,上演了一场复辟的丑剧。在遗老遗少的簇拥下,12岁的溥仪再次踏上金銮殿,登上皇帝宝座,并受到群臣的朝拜。
然而,这出丑剧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呼声中匆匆上演,又匆匆落幕,仅仅12天便成了笑料。

溥仪两次登基两次被推翻,他不过是野心家们手中的一枚棋子,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是被人操控的提线木偶。
如果要追究责任,溥仪头上也不应该轮到,他年幼无辜,对是非和善恶不明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 这种来来去去的折腾让溥仪感到心惊肉跳,丢尽了面子。
溥仪第二次被推翻之后,他或许曾以为自己不会再经历动荡,可以度过几十年的安稳生活。然而,「传奇」故事却远未画上句号。常言道事不过三,他的命运似乎还未经历尽头。
袁世凯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和清廷签订了【优待条例】,使得溥仪在民国成立后保留了作为小逊帝的权利,此外,民国政府还每年拨款四百万元供他支配。
1924年,张勋的行动给溥仪造成了困扰,冯玉祥下令终止了【优待条例】,取消了各种特权,并宣布「永久废除皇帝尊号」,要求溥仪「自行选择住所」。

溥仪将被迫离开紫禁城,无论他想去哪里都可以。
冯玉祥这样做的理由也很充分,是因为溥仪先违约,他这样做是对溥仪违约行为的惩罚。
冯玉祥在政治上显得不够成熟,缺乏远见和战略眼光,对待溥仪的态度有些轻率,未能妥善控制他并且管理失误。
冯玉祥其实误解了情况,溥仪虽然没有职务和权力,但帝制中国难以赢得民心的事实不容置疑;然而溥仪仍然保留皇帝的身份地位,作为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的象征,「爱新觉罗」家族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因此,这种做法为溥仪再次复位提供了便利,埋下了隐患。
在这一方面,冯玉祥的远见不及东北王张作霖。
尽管张作霖出身于土匪,但他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在清王朝土崩瓦解后,他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向溥仪示好,频繁地往溥仪的账上打钱。
在张作霖的看法中,溥仪被视为一笔政治遗产,或者说他是一张牌,在政治上打好的话,胜过百万雄师。为了赢得溥仪的支持,张作霖前往天津租界拜访溥仪,并甚至屈尊向这位风光不再的皇帝下跪。
日本人也看到了溥仪的利用价值。
日本人一直怀着强烈的觊觎之心,希望将中国东北虎地区分割出去。因为东北地区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发源地,他们认为如果能善加利用溥仪,就可以正当地使东三省「独立」起来。

这块遮羞布或者说吉祥物的存在,使得日本人直接在那里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或者直接吞并东北听起来要好得多。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率军进入紫禁城,逼迫溥仪离开。当时,溥仪刚刚结婚两年,身边有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两位美人相伴。在天津居住时,溥仪面临了一个难题:他的两个妻子花销巨大,而自己的财政状况不佳,收支不平衡,让他苦恼不已。
在这个时候,张作霖和日本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及时伸出援手,给溥仪解决了紧急情况,因此溥仪对他们心存感激。

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日本军队表现得最为激烈,当时溥仪尚未出生,因此对此毫不知情。
日本人帮助溥仪实际上是虚假的,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侵略中国。然而,遗憾的是溥仪过于软弱,没有识破他们的险恶用心,反而将日本人视为自己的救世主。
日军特务土肥原贤二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立刻将溥仪从天津租界挟持到沦陷区东北,随后很快又让溥仪再次登上皇帝宝座。
由此可见,如果溥仪在民国政府的「保护」之下,丢失这样的「吉祥物」事件是不会发生的,这也表明了日本人的深谋远虑和冯玉祥的失策。

无论如何,溥仪已经年满25岁,具备了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前两次他登基时是被他人操控,而这一次完全由他自己作出决定。
归根结底,溥仪始终没有放弃恢复大清国的念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甚至不惜借助强盗的势力,在他看来这是一桩非常划算的交易。
溥仪在1934年正式宣布将国号改为「满洲帝国」,并定下了新的年号「康德」。

「康德」是指康熙和德宗光绪的缩写,其意图显而易见,即是要重现大清帝国昔日的辉煌。然而,溥仪很快意识到自己只是日本人操纵的一个傀儡,在内政和外交事务上根本无权决定,所有事情都需得到日本人的许可,他不过是一枚被操控的印章而已。
溥仪甚至连自由都没有,只能在「紫禁城」内活动,一步也不能踏出。保卫他安全的人员后来甚至被换成了日本人。
溥仪的卫队原本是由他精心挑选出的满族青年武士组成的,他们个个身手不凡,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溥仪忠心耿耿,坚定不移。
因此,溥仪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这支战斗力超强的「护军」身上,他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并且给予他们高水准的物质待遇。

尽管武器再好,战斗力再强,但实际上这支队伍只有几百人,它只是一支卫队,根本无法完成其他任务。
然而日本人却难以忍受这一事实,他们竭尽心思地想要摧毁它。
日本士兵在1937年6月28日与溥仪的「护军」在「大同公园」发生冲突,日本人利用这一事件为借口解除了卫队的武装。
自此以后,日本关东军便负责保护溥仪的安全,因此这位伪满洲国的皇帝只能惶惶不安地生活,再也感受不到安全。
这表明,尽管溥仪一生中当过三次皇帝,每次都给人以风光的印象,但他始终是别人手中的棋子。

因此,日本在战争中失败,伪满洲国灭亡后,溥仪被关押在苏联战俘营和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了教育。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对人民犯下了重大罪行,并意识到自己的一生过得并不光彩。
因此,他在监狱里努力改变自己,积极学习各种知识,期望悔过从善,重新塑造人生。
1959年,溥仪终于迎来了特赦的消息,他信心满满,准备把握命运,施展余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960年1月26日,总理周恩来好像洞悉了溥仪的内心,特意在中南海请溥仪和他在京的亲人吃了一顿盛大的「年夜饭」。
为了避免与溥仪家族自行安排的除夕晚宴发生冲突,周总理提前安排了时间。
总理的用心良苦之举,旨在为特赦后的溥仪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家族环境,让他得以开始新的生活。
周恩来在溥仪的七叔载涛在场时,主动提出让溥仪「还得结婚」,并且建议七叔负责为溥仪「张罗张罗」这件事,溥仪听后深受感动。

1931年,他的妃子文绣因为与丈夫关系不和而登报要求离婚。另一位皇后婉容因为与她的侍卫发生了婚外情被溥仪打入冷宫,随后她沉溺于鸦片,最终在抗战胜利不久后病逝。
溥仪由此成为了孤身一人。
总理一见面就提出要为溥仪找对象,这让溥仪感到心里暖暖的。
一见面,总理就表示愿意帮助溥仪寻找终身伴侣,这让溥仪感到无比温暖。
随后,总理又向溥仪询问:「你有什么职业愿望吗?」

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每天繁忙工作之余还关心他的生活和工作,这让溥仪深感感动。前面已经提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期间就开始为出狱后的就业做准备。现在见到总理询问他,溥仪立刻表示自己早已考虑过,并希望成为一名医生。
溥仪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才有了这种想法,而是有其深层原因。由于小时候身体不好,溥仪经常生病,然而皇帝却掌握着全国最顶尖的医疗资源,太医们的医术更是精湛无比。在与太医的长期接触中,溥仪渐渐积累了不少医学知识,久病成医,几乎成了一个半个医生。

在战俘管理所,溥仪阅读了大量医学著作,因此他相信只要稍加提升自己的知识,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然而,在考虑之后,周总理并未赞同溥仪的选择。
溥仪年逾半百,要在这个年纪学医可谓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毕竟,「人过三十不学艺」,而他已经超过了这个年龄限制。如果他在治疗病人时出现任何差错,以他的身份将会引发相当大的政治影响。
周总理否定了溥仪想当医生的愿望后,溥仪接着询问:「总理,我是否可以去故宫担任解说员呢?」
溥仪3岁就到了故宫,毕竟那里曾是他的家,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对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对文物的历史也了然于心。

溥仪如果担任解说员,完全不需要接受培训,他肯定能够以非常专业、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解,至少不会出现将皇帝像挂错的情况。
周总理稍稍犹豫了一下,再次拒绝了溥仪的提议。毕竟故宫游客众多,背景复杂,而溥仪身份非同一般。他若现身,必然引来众多围观者,对故宫正常的参观秩序会造成影响。
溥仪当时已经年过半百,而解说员一站就要几个小时,他的身体恐怕难以承受。
而且,溥仪在担任伪满洲国皇帝期间也犯下了许多罪行,如果有人以游览的名义为难他,肯定会对他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这两个职业一直以来都备受青睐,尤其是毕业生。医生拯救生命,享有丰厚待遇;而故宫解说员则是一种备受尊重的工作,可以说是身份光彩的编人员,工作轻松自在。

溥仪的这些念头,周总理早就打消了。虽然两种职业都不错,但却不适合溥仪。实际上,周总理早已想好了一个适合溥仪的工作,那就是先让他到植物园里工作。
植物园人迹罕至,十分宁静,这对溥仪来说也相对安全。此外,植物园的空气清新,有益于身体健康,能够延年益寿,而且无需公开露面。

溥仪仔细一想,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他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他在1960年初至1961年初做了一年的园丁工作,随后被调到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员职务。
漂泊了半生的日子终于结束,溥仪最终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直到196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