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俄为啥不结盟?三次历史教训尤为深刻

2024-01-24历史

中俄为啥不结盟?三次历史教训尤为深刻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步入全面对抗的新时期,美国一直在欧洲施加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去年爆发了俄乌冲突。

在当前中俄双方都受到美国打压且官方层面多次提出加强合作的背景下,有人建议与俄罗斯建立军事同盟。

近代史上中国和俄国曾三次结盟,但最终都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今天的中国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这才是最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明智选择。

甲午战争惨败后,国力薄弱的中国匆忙与俄国结盟,结果反而让人任意宰割,引狼入室。

作为东亚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与欧洲国家俄国本应没有接壤。然而,自1644年以来,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后侵入了黑龙江流域,并以雅克萨为殖民据点对我东北边民进行了残酷掠夺。

1689年,康熙皇帝调动大军两次发动雅克萨之战,中俄两国随后签订了具有近代国际法效力的【尼布楚条约】。然而,1840年后,中国国力衰弱,沙俄趁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151万平方公里土地。

理论上,中俄两国早已形同仇雠,根本没有可能结盟。然而,1894年的甲午战争却迫使清政府再次选择与虎谋皮。

甲午战争后,日本战胜中国,不仅向中国政府勒索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还要求割占台湾和整个辽东半岛。

在那个时候,沙俄早已表露对中国东北的贪欲。于是,沙俄与同样渴望扩大在华利益的法国和德国一拍即合,共同推动了「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

刚刚结束甲午战争的日本同样国力薄弱,不得不通过勒索手段,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以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清政府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下奇异地认为,只有与西方列强中的一方结盟,才能阻止日本进一步侵略。

1896年,北洋大臣李鸿章访问圣彼得堡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沙俄当局通过欺骗手段使李鸿章相信,只有中俄结盟才能保卫东北。

一向奉行「以夷制夷」理念的李鸿章竟然真的相信了俄国与中国一起对抗日本的承诺,并与沙俄签署了结盟条约,即【中俄密约】[1]。

李鸿章慷慨同意沙俄军舰在中国沿海港口停泊,并将日本占领的旅大地区交给俄国管理。与此同时,他允许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东清铁路,并获得了铁路沿线的行政控制权。然而,李鸿章似乎忘记了沙俄曾逼迫中国以高额利率向其银行借款一亿两白银用于支付甲午战争的赔款。

如此一来,沙俄通过完全不可能兑现的结盟条款,获得了日本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却未能取得的特权。

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看到清王朝已经陷入困境,便毫不掩饰地撕下了同盟的伪装。他们不仅派遣海陆军参与对京津地区的劫掠,还动用近10万大军侵占了中国东北。

尽管【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在赔款中所占比例最大,但他们拒绝按照与其他国家达成的协议从东北地区撤军。日本为了报复上次被迫割让辽东的屈辱一直加强军备准备战争。1904年,在旅顺成功偷袭了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在此时,沙俄才想起【中俄密约】中关于中俄联合对日作战的条款,然而清政府却在此时产生了利用日本驱逐沙俄的幻想。

在整个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声称「严守中立」,然而沙俄战败后却责备清政府失约,并被迫向日本割地。这样,中俄第一次结盟以让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方式终结。客观而言,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没落,无法自保;所有列强都视中国为待宰的羔羊,积极参与瓜分,没有一个国家会为了虚无的道义而保护中国。

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曾多次波动,缺乏互信。在1917年后,俄国经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最终建立了苏联。与此同时,中国却在辛亥革命后陷入了全面的军阀混战。

为了摆脱列强的外交孤立,苏联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最终与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建立了合作关系。苏联的资金和武器支持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发动北伐战争。然而,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导致与苏联断交。

直到1936年,中国和苏联都面临来自日本的巨大军事压力。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中苏迅速建立外交关系。在当时,美欧诸国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蒋介石集团主动示好,换取了苏联至关重要的武器援助。

然而,1939年后,苏联重新将注意力转向欧洲,对中国的抗日援助逐渐减少,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冷淡。苏联在与国民党合作期间,双方互相利用,但蒋介石坚持反共立场,使苏联无法将其视为盟友。

1944年,苏军和美英盟军发动全面反攻,中国战场却经历了国耻的豫湘桂大溃败。蒋介石集团在美英面前声望丧失,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考虑拉拢苏联参与对日作战。因此,在1945年2月的苏联雅尔塔三国会议上,罗斯福请求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结束对德作战后的3个月内参与对日作战。

斯大林提出要求维持外蒙古现状,并要求恢复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这些条款明显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支持这些要求,而蒋介石直到1945年7月才得知雅尔塔会议的详情。

在无奈之下,蒋介石派遣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蒋经国前往苏联,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挽回局势。然而,斯大林坚持以两国实力为基础,逼迫中国接受这些不利的条件。

尽管国民政府完全不能接受【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的条款,但苏军在1945年8月9日正式对日作战,并迅速控制了整个中国东北。

在蒋介石权衡利弊后,他接受了承认外蒙古独立的条件来换取苏联归还东北主权。虽然两国在表面上算是盟友,共同对抗日本,但实际上苏联的行为远非友好,更谈不上真正的同盟。

尽管【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有「友好」和「同盟」的字样,但苏联在实际行动中并未展现出真正的友好。蒋介石唯一可以自慰的是,苏联在盟约中承认不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活动。

然而,在1946年苏联按照之前的协议从东北地区撤出(除旅大地区外),我军通过三年苦战最终解放了整个东北。

蒋介石集团撤退到台湾后,无端指责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违反了当初的结盟条约。在1953年2月,蒋介石宣布正式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否认外蒙古的独立。

事实上,在苏联强迫中国结盟时,中国自身处于难保的状态,对苏联和美英都只能无条件满足其苛刻条件,无法进行有效的讨价还价。

因此,导致中苏第二次结盟被苏联侵犯利益的原因并非苏联恃强凌弱,而是在一方实力薄弱的情况下,另一方自然会利用所谓的盟约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中苏蜜月期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同时反击大国沙文主义迫使中国不履行盟约。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明确指出我国的外交准则是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屋子再请客。尽管苏联在10月2日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大国,并带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毛主席仍要求废除之前同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此,他亲自前往莫斯科,以给斯大林祝寿的名义进行谈判。在1949年12月的第一次谈判中,斯大林竟然依然傲慢地表示中国应该遵从之前签订的条约。

为了争取国家利益,毛主席和后来赶到莫斯科的周总理与苏联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最终,他们成功地迫使苏联于2月宣布废除旧的条约,并签署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新的条约中,苏联放弃了对中长铁路的权益,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旅大地区归还给中国。同时,苏联还向新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持战后的重建。尽管未能实现使外蒙古回归,但毛主席已经在谈判中争取到了苏联的巨大让步。

随后,中苏两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实现了第一次亲密合作。斯大林也由于中国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争光,增加了对中国的工业援助项目。

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成为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基础。这也使得我国陆海空军在建国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主要装备的国产化。

甚至在1957年后,苏联承诺在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方面对我国进行援助。毛主席决心发展「两弹一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考量。

然而,随着苏联完成战后重建,其大国沙文主义很快暴露出来。在1956年,苏联粗暴干涉了其东欧盟友匈牙利的内政,暴露出与之前沙俄一样的霸权主义。

另外,由于地理原因,苏联的四大海军舰队均面临缺少优良港口的问题。因此,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并考虑像在东欧国家那样在中国驻军的设想。

1958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时,首次向毛主席提出共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设想。然而,毛主席坚持认为中国海岸线漫长,海军相对弱小,建立联合舰队只会让苏联在中国海域掌握更多控制权。即使在长波电台方面需要合作,也应由中国自行建设和管理。

毛主席揭示了赫鲁晓夫妄图通过海军基地侵犯中国主权的卑鄙企图,苏联领导人也首次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来华参加国庆庆典,但却在中印边境冲突问题上公然偏袒印度。这让毛主席等人想到在1949年之前,苏联曾公开支持国民党当局,甚至在解放军渡江后,苏联大使馆仍然跟随国民政府搬到了广州。对于一直以「老子」自居的苏联对待中国同志从未真正平等,毛主席再次拒绝了赫鲁晓夫提出的联合舰队的要求。

1960年,中苏因社会主义原则问题展开论战,激怒了赫鲁晓夫。他宣布撤回所有援华专家,并毅然撕毁两国之间的所有合作协议。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中共曾派代表团与新一届苏联领导人接触。然而,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表现出更为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

中苏两国随后进入了20多年的相互敌视时期,尤其是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中,险些引发全面大战。

1979年,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即将到期时,中国政府正式通知苏联政府,表示将不再续签这个早已名不副实的盟约。

中苏关系的彻底改善要等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许多人认为苏联违反两国结盟条约是其输掉冷战的重要原因。

结盟需要有自身强大的实力作为依托,不适当的结盟反而可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危害。可以说,在中俄历史上曾三次结盟,每一次中国都遭受了俄国的严重伤害。有人可能将其归结为俄罗斯民族对土地的过度贪婪,或者是其低劣的外交诚信。

然而,事实上,两国结盟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最主要的因素仍在于两国的实力和地缘政治。简言之,狼可以与老虎、狮子结盟共同捕食羊,但绝不可能出现狼与羊结盟对抗狮虎。

尽管今天有了国际法,不容易再出现如日本侵华那样的恃强凌弱情况,但国与国的关系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先,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当然,如果弱国的地理位置对强国有利,也许可以通过结盟获得强国的庇护,但强国一定会通过经济剥削来收回自己的投入。

因此,那些提倡与美国结盟的人应当牢记1946年美国与蒋介石政府结盟,导致中国成为美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如今的美国与日本、韩国结盟同样使这两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即便是在共同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情况下,是否要结盟还需考虑两国结盟后是否会相互拖累。历史上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1939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结盟条约,结果在二战爆发后,这三个结盟国家并未相互支援,反而相互陷害。

例如,按照当时德国的预期,尽管意大利实力相对较弱,但攻占巴尔干半岛和北非也能减轻德国的压力。

战争爆发后德国不得不分兵支援意大利入侵巴尔干半岛,同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调遣宝贵的机械化部队参与北非战场。

另外,1939年诺门坎冲突之后,日本再也没有主动入侵苏联,但到了1945年,苏联却以其与德国结盟为由对日本发动了战争。

在1941年之前,德国在欧洲扩张时一直避免激怒美国,然而,日本的珍珠港袭击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对德国宣战。

这样的结盟不仅无法增强自身力量,反而将自己拖入困境,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多次上演,足以引起警惕。

在当前,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拥有完全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追求独立自主的国家观念不应该受到对方利益的束缚。

同时,俄罗斯正深陷战争泥潭,还有其特殊的内政外交因素。若我国与俄罗斯结成同盟,可能引发与欧洲国家不必要的冲突。

因此,不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俄罗斯总统普京都强调两国只是合作关系,虽然达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并没有签订军事同盟条约的必要。

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不需要与任何其他国家结盟,就能够切实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