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真实的刘墉是个官二代,不是罗锅,也不会正面与和珅硬刚

2024-08-09历史

说起刘墉,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倒是对他「刘罗锅」这个外号更熟悉些,估计这是因为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传播得太广了,不过真实的刘墉真是这样吗?

要是不是的话,那在历史当中,刘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刘墉生平】

刘墉,也就是老百姓嘴里的「宰相刘罗锅」,1720 年在山东诸城出生。他才华横溢,声名远扬,是清代有名的政治家,还是清代四大书法家当中的一位,被称为「浓墨宰相」,还有【石庵诗集】这样的经典作品传世。

刘墉的家族在清代那可是名门望族,属于特别辉煌、特别有荣光的科举家族,他家的人在朝廷里一代又一代地当官,他爹是乾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所以刘墉打小就得到了不错的教育。

成年后,32 岁的刘墉靠着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还考中了二甲榜的第二名进士。随后,他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职务,在散馆做编修工作,就此踏上了仕途。

刘墉当官几年后,职位往上升了,可又因为他父亲办理军务有失误受到牵连,被降回当编修了。

后来,刘统勋的危机没了,刘墉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从乾隆二十一年起,刘墉渐渐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当官的前途特别好,先后被任命为安徽学政和江苏学政,而且在这两次去上任之前,乾隆皇帝都写诗送给他。

这么一看,乾隆帝对刘墉期望可高了,好在刘墉没让人失望,多次给出能切中关键的观点和能行得通的办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不过打从乾隆二十七年起,刘墉就在官场上经历起起落落了。他虽说多次遭贬职,可始终坚守原则,绝不向官场的黑暗低头,向来都因「当官清正廉洁」而出名,特别受百姓们信任。

哪怕是在乾隆皇帝跟前红得发紫的和坤,刘墉也一直安安静静地守着自己。

后来,乾隆皇帝退位了,刘墉没被「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套困住,嘉庆皇帝登基后,他还是被重用了。被重用的刘墉一直公正断案、清正为官,干了好多出色的政事,嘉庆皇帝很认可他忧国忧民的这份心。

最后,在 1805 年 1 月 24 日,刘墉在北京的家里去世了,他活了 85 岁。嘉庆皇帝知道以后,追赠他为太子太保,给他的谥号是文清。从那以后,刘墉就因为奉公守法、清正廉洁被大家所熟知。

【刘墉「罗锅」?是假的】

当下,刘墉是个驼背这事,不管男女老少都晓得,那历史上的刘墉到底是不是「罗锅」呢?其实啊,这没啥特别确凿的史料依据,不过倒是有一些民间的杂记笔记流传下来,能让后人研究研究。

据记载,清代选官的标准里有一项目测,这测试特别看重应试者的长相,规定当官的得五官周正、仪表好看,就是要把身有残疾、长得丑的人筛掉,好让清官上任后能更好地保住形象、树立官威。

刘墉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就凭这一点,能肯定刘墉的「罗锅」不是真的。

另外,按照清朝制度里的「大挑」科目,参加考试的考生得身体端正笔直,高矮胖瘦都得合适,这些要求缺一个都不行,这能看出刘墉在体态方面应该没啥毛病。既然是这样,那为啥还会有「刘罗锅」这个外号呢?

据记载,民间传说刘墉个子挺高,可由于常年躬身读书写字,就有点驼背了,等刘墉到了七十多岁,驼背越发厉害。那时,刘墉在爬梯子,嘉庆皇帝瞧见后出了个谜:「后辈更比前辈高。」

刘墉回答「罗锅」,让皇帝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就有了「刘罗锅」这一外号。另外,有资料显示,嘉庆皇帝起初叫刘墉「刘驼子」,不是「刘罗锅」,这么看来,刘墉的确有点驼背。

不过呢,不管是在哪种记载里面,都没讲刘墉生来就是「罗锅」,而是因为他驼背,再加上嘉庆皇帝的封赏才这样的。所以呀,刘墉的「罗锅」是不真的。

【刘墉「圆滑」?是真的】

虽说刘墉的「罗锅」不是真的,可他的「圆滑」却是实打实的。刘墉当官在朝五十多年,那绝对是百姓嘴里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力的好官,要说才情,他书读得多,脑子转得快。

要说当官,他清廉正直、毫不徇私,老是惦记着老百姓的难处;要说做事,他看着温顺柔弱,实则有骨气,特别会周旋。

实际上,刘墉起初可不是这样的,早年间,刘墉当官做事那叫一个雷厉风行,特别正直能干,眼里容不得一点脏东西,百姓都尊称他为「刘公」,可后来在官场上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沉浮,就变得会来事儿了。

那他的圆滑从哪能看出来呢?答案能从刘墉跟乾隆皇帝斗智、跟和坤斗法的各种事儿里瞧出来。

首先,咱们来讲讲刘墉跟乾隆皇帝斗智的那些事儿。

刘墉前半辈子是乾隆时期的大臣,要知道伴在皇帝身边就跟伴在老虎身边似的。乾隆帝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好在刘墉那张嘴「能说会道」,多次巧妙回答难题,甚至能让皇帝高兴,还不损害别人利益。所以语言就是刘墉防身的最强有力武器,这在乾隆朝堂上一次「重大拷问」的回答里展现得特别充分。

那时候,乾隆皇帝问刘墉:「京城的九座城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呀?」刘墉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上,总共就两人。」

紧接着,刘墉又解释:「万岁呀,我讲的这两人,不是说具体的两个人,而是说男人跟女人这两类人。」

紧接着,乾隆又想故意为难:「那在我大清王朝,一年里有多少人出生,又有多少人去世呀?」面对这个难题,刘墉依旧沉着冷静地答道:「回万岁爷,咱整个大清国一年就出生一人,去世十二人。」

话一说完,刘墉马上又解释起来:「臣讲的一人,是指在同一年出生、属相相同的人;那十二人呢,是指在同一年去世、属相各不相同的人。」毫无疑问,刘墉这个回答把乾隆帝逗得特别高兴,他也因此成功避开了杀头的危险。

这么一看,刘墉的语言功夫厉害得很,为人处世的圆滑也能瞧出个大概。讲完刘墉跟乾隆帝斗智的事儿,下面再瞅瞅他和和珅斗法的故事。

两人之间的争斗并非像民间传说的那种大战,不过人们觉得刘墉和和坤势不两立,这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大家都晓得刘墉是个好官,很受百姓喜欢,可和珅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大贪官。

和珅乃清朝中期乾隆那会的头号权臣,深受皇帝信任,好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可就是权力太大,让他尽会溜须拍马,野心越来越大,满脑子都是钱,最终成了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

所以,碰上这么个又有钱又有权还贪得无厌的人,刘墉压根儿就瞧不上,不愿意跟他混一块,不过他也没直接跟人家当面干起来,而是靠着自己说话的本事聪明地反驳了这个奸佞之人。

这从好多事儿里都能瞧出来,就像乾隆帝问刘墉国库的银钱咋没剩多少了,刘墉特镇定地说:掉河里啦;接着皇帝又问咋不捞上来,刘墉回答「河深」,暗指这是和珅贪心不足、贪污受贿造成的。

另外,要说民间那「刘墉与和坤大战」的事儿,纯粹是后人瞎编的,可能是被【宰相刘罗锅】那部电视剧给带偏了。为啥说是瞎编呢?就因为刘墉为人圆滑。

他们俩真正较劲的事儿得从乾隆时期的国泰贪污那案子讲起。到了乾隆后期,乾隆帝特别宠信和珅,就宠他一个。而刘墉一直在地方当官,这时候他也慢慢用「躺平」的办法来摆脱困境。

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朝廷里的御史钱沣告发山东巡抚国泰凭借权力谋取私利、贪婪放纵搞不正当的事,接着乾隆皇帝就派刘墉跟和珅等人去调查处理这个作弊的案子。

到了山东,刘墉公正执法,扮成道士到民间去走访,一番调查后发现山东连着好几年遭灾,而且国泰为了邀功求赏,不停地给百姓加重赋税,把百姓的日子弄得特别凄惨。

在这期间,有深厚背景的国泰为了逃避朝廷追查,私下找了和珅,想让他帮忙打通关系。在这个案子里,掌权的和珅有意偏向国泰,不过刘墉不怕权势,坚持正义,极力争辩,这才让国泰最终受到惩罚。

后来,刘墉调到京城去当官了,可和珅还一直被皇帝特别宠爱。在这种情况下,刘墉不想跟他对着干,所以就用一种搞笑的方式跟他相处。就像记载里讲的:「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就这么着,乾隆驾崩以后,他俩私底下的斗智斗勇才算完事儿。

嘉庆皇帝登基以后,特别信任和看重刘墉,把他当作「定册元老」,还指派刘墉去办和珅贪污的案子,最后把和珅的势力完全清除掉了,让官场变得清正廉洁。

瞧瞧刘墉这辈子,他知识渊博,熟读各种经书,一门心思给老百姓谋取好处,处在「脏污之地」

在其中能够独善其身,是一位既清廉又世故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