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最新!阴山森林覆盖率爆增20%,有望恢复古代草木繁盛的时代!

2024-07-28历史

阴山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该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阴山山脉地势险要,东西横亘,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北方大地。它是连接关中和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力图逐鹿中原的必经要塞。

它包括狼山、大青山等一系列山脉组成部分。地势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由一批中低山、山间盆地和丘陵组成。是阻止戈壁沙漠东扩的重要天然屏障。该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对于保护华北平原、减少风沙灾害、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战略意义。

其山势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到了集宁以东至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海拔约为1000米至500米。阴山在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北部的白云鄂博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资源。

由于阴山南北地势、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山南为农业区,山北为草原游牧区,形成了独特的农牧交错地带。这种生业形态的差异,使得阴山地区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碰撞的重要地带。

在国家的科学治理下,阴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建国前的不到3%增长到20%左右,并在2025年可能增长到24.64%。

古代的阴山生态环境

阴山,在古代以其丰美的生态环境而著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古代的游牧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阴山被描绘成一个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地方。阴山北侧是广袤的草原和荒漠,适宜游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南侧则是肥沃的耕地,黄河穿流而过,形成了富饶的河套平原,为农耕文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南北不对称的地形特点,使得阴山成为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史记·匈奴列传】中描述,阴山地区「 草木茂盛,多禽兽 」。说明在当时的阴山,植被繁盛,动物种类繁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汉书】卷94【匈奴传下】也记载,阴山东西千余里,都是茂密的草原和森林,为匈奴等游牧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秦汉时期在秦长城以外曾经营造和补植的「榆谿塞」,意图用 林木 和长城阻止匈奴南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阴山树木丛生。

阴山的南北坡虽然形态不同,但在古代都拥有丰富的植被。北坡较为平缓,与内蒙古高原融为一体,草原广袤无垠;南坡则陡峭,形成约1000米的垂直落差,直接下降至河套平原,这里山地植被茂盛,树木丛生。阴山的西段虽然较为干旱,但仍有稀疏的植被覆盖,尤其是大青山区域相对湿润,低山区域覆盖着草地,山中有橡树、榆树、桦树等植物生长。

古代阴山地区动物种类繁多,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栖息于此。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在此地「 治作弓矢,来出为寇 」,说明这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同时,阴山地区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所,他们在这里狩猎野生动物以获取食物和皮毛等生活必需品。

古代阴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虽然山脉北侧是干旱的内陆流域,但南侧的河流大多流向黄河及海河,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广袤的草原和农田,也为游牧民族提供了饮水和灌溉的便利。

阴山地区的气候在南北两侧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样性。北坡属于温带半干旱区,南坡则属于温带干旱区。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阴山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敕勒歌】,生动地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阴山脚下的景象:「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阴山地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 壮丽景象,直接证明了阴山地区在古代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

阴山环境的破坏

元明时期,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元史·五行志】等史料记载,元代阴山地区为北方草原干旱区,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旱灾、风霾灾、陨霜雪寒等。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引发饥荒,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元朝政府虽然对阴山地区进行了多次赈济,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元朝时期对山地森林的过度开发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山地森林被大量砍伐用于建筑、燃料等,导致森林-灌木-草原生态系统破碎化,生境空间逐渐减少。

明朝取得河套平原的控制权后,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导致明军在河套平原的消耗 巨大,难以维系。随着蒙古部落的频繁侵扰和明朝内部政见的分歧,明朝逐渐失去了对河套平原的控制,河套地区再度陷入动荡,环境破坏加剧。

进入清代至民国时期,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土地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漠化加剧。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难民涌入阴山地区,加剧了当地的环境压力。

那时的阴山,不再是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脉,而是像是一位疲惫不堪的老人,满面皱纹,满目疮痍。山体被过度开采和砍伐,原本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不堪,裸露的岩石和泥土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刺眼。

山间的小溪和河流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干涸。空气中弥漫着沙尘和尘土的气息,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在阴山的山脚下,原本肥沃的土地也变得贫瘠不堪,庄稼无法生长,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望着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土地,眼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新中国时期对阴山环境的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阴山地区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据历史数据显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山头变得光秃秃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政府大力推动阴山的植树造林工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显著提升。据统计,阴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前的不到 5% 增加到了现在的 19% 以上,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植树造林工程的成功。

防护林的营造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了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杨树、沙棘、柠条、梭梭等。配置上,通常主林带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以最有效地阻挡风沙,同时设置副林带以增加防护效果。

有数据显示,内蒙古启动实施的阴山绿化工程预计到2025年,将使阴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达到 24.64% 。在阴山某些区域的森林覆盖率现已经超过50%,甚至更高,最高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一些原本裸露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特别是阴山东段,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实施了80余万亩的绿化计划,完成了1000多亩的生态修复林带和景观经济林带的绿化任务。

通过人工造林、飞播、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及人工更新等措施,阴山地区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预计到2025年,整个阴山绿化工程将完成绿化面积 217.3万亩 ,这将极大地改善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结

想象一下,在国家精心策划与全面治理的推动下,阴山逐渐展现出它昔日的风采。随着一项项绿化工程的实施,阴山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繁花似锦,仿佛穿越时光,让我们窥见了古代阴山的壮美画卷。

在这样的治理下,未来的阴山不仅恢复了生态的繁荣,更成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人们在这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