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国奇才互夸,竟然创造出一五字成语!

2024-04-10历史

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的,但其它字数的也有。比如三个字的,安乐窝。五个字的,快刀斩乱麻。六个字的,有志者事竟成。八个字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九个字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有十几个字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字数不同,但它们都是成语。

今天咱们就聊一个五个字的,小巫见大巫。

巫古代指替人祈祷求神的人。小巫见到大巫,就是小巫觉得自己的法术不如大巫高明,直接就不出手了。出处是唐代欧阳询等人编著的【艺文类聚】,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三国时期的陈琳和张纮。

陈琳就是官渡之战时帮助袁绍写讨贼檄文骂曹操的那个人,一篇文章把曹操祖孙三代都骂了。当时曹操头风病犯了,正躺在床上头疼呢,看到文章直接气好了。因为此事,陈琳还被称为「三国第一喷子」。

并且,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哪怕被骂的狗血淋头,曹操也没有记恨。后来袁绍失败,陈琳还以为自己完了,没想到曹操完全不在意,直接让他来自己这里当官。

此事能证明曹操大度惜才,但也能说明,陈琳太有才华了。可就是这么牛的人,在小巫见大巫的典故中,竟然主动说自己是小巫,在东吴集团做官的张纮,才是更加有文采的大巫。

张纮名气比陈琳差远了,但绝对是一个牛人。

孙策刚刚创业的时候,张纮就是股肱之臣。他看到孙策每次打仗都亲临第一线,就劝他说,主将是统筹全局的,三军性命都系于主将一身。所以一些小寇小贼,您就不要以身犯险了。您要珍惜上天给您的才干,不要让大家跟着担忧。

孙策听完,表示你说的对,我确实做得不好。但是,我不想改啊。

后来,孙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追手下败将时,在山林中被几个不入流的小兵杀了。如果他能听从张纮的建议,可能历史都会改写。

张纮还做过两次大事。一个是孙策还活着的时候,他被孙策派到许都送奏章。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又爱才,看到张纮这样的人爱不释手,直接就给留下了。后来孙策去世,曹操想趁着他们办丧事进攻东吴。

张纮说,趁人丧事用兵,违反道义。如果不能取胜,还会结仇。不如趁此机会厚待江东,既能得到美名,还能交个朋友,以后多个助手。

曹操一想,也是这么回事,就采取了张纮的建议。不仅没有出兵,还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并且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希望他可以劝降孙权。

但是张纮一直感念孙策的知遇之恩,到了会稽后不仅没有劝降,还直接成了孙权的得力助手。也就是说,曹操相当于亲手把张纮又送回了江东。

当时孙权刚刚掌权,局势动荡,很多大事都是张纮在背后出谋划策。每当有重大决策,都是张纮与张昭一起起草文书,所以张纮和张昭被称为「东吴二张」。

张纮还写过一篇歌颂东吴孙氏的文章,把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绩,以及孙策平定江东,建功立业的过程,事无巨细都写了进去。孙权读完后大受感动,说您对我们家,真是太了解了。

因为这些事情,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不止一次感谢过张纮。

张纮临死前还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建议孙权离开吴郡移都秣陵。秣陵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也就是说,东吴是在张纮的建议下,才迁都南京的。

张纮在东吴位置很高,几乎与张昭不分上下。如果孙策去世时他没有在曹营,而是在东吴,应该也是托孤重臣之一。

张纮名气没有张昭周瑜等人高,应该是因为死的太早了。他去世时孙权还只是讨虏将军,他的影响力自然也有限。

陈琳和张纮虽然分属不同阵营,但是俩人互相欣赏。有一次张纮看到栩榴枕感觉很好,就写了一篇赋。北方的陈琳看到后,特别欣赏,多次在宴会上公开称赞。

后来陈琳写了【武库赋】和【应机论】,张纮也认为特别好,也是在多个场合公开称赞,还给陈琳写了一封信,说你这两篇文章写得太好了,风格、见解、语言,我都特别喜欢。

陈琳接到信后,特别感慨。他给张纮回信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很少与天下名士一起探讨文学。即便是在当地有些才名,也是因为这里文风不盛,没有高人,我才能勉强冒尖,并不是我的才学达到了什么高度,当不起你的夸奖。

我的才学与你相比,差距太大了,就是小巫见大巫。我这个小巫见到你,已经没有什么法术可以施展了。

从此之后,小巫见大巫就成了自我调侃或者嘲讽他人的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