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候补官员得罪中堂大人,心想大势已去,谁知第二天就被提拔为知府

2024-06-07历史

候补官员得罪中堂大人,心想大势已去,谁知第二天就被提拔为知府。道光年间,朝野之间人才辈出,官场风云诡谲。有这么一位徽州籍的候补官员程同伟,一次拜访家乡大员时不慎得罪,当时心想前程恐已尘埃落定,谁知第二天却出人意料地获得提拔,成为一名知府。到底是怎样一番曲折际遇,让他从失意沦落到意外扬眉?留给后人一个燃起好奇心的谜团。

一、锦衣耀武难遮华佗狂

谭纶和阮聚撰写的【钦定续文献通考】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咨曰:吏治清明,则官吏自重;肆侈游惰,则蔓延流弊。"大意是说,如果任人唯贤,官吏就会自重自律;但如果放纵贪婪享乐,腐败就会蔓延开来。这正是对道光时期官场环境的一个生动写照。

嘉庆年间,由于连年战乱使国库空虚,加之当时主政的老狷们为了保住根基,吸纳了大量新贵,使得朝政一片腐败,亏空问题愈发严重。及至嘉庆二十四年,曾国藩上疏直言不讳:"吏治不修,贪污日长,人情日下。"而当时的状元张敏行也曾上书指出捐纳之风日渐猖獗,导致人才辈出而官吏昏庸。

进入道光年间,为了充实国库,朝廷不得不将捐纳之风制度化,并逐步放开捐纳进士、举人、生员和秀才的限制,最终演变成"凭捐高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头衔。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全国上下汹涌而来的俗甲之人们纷纷取巧捐钱买官,结果出现了大量的"衣锦还乡"之徒。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已经获得了官职头衔,这些捐纳之人也未必就可以立即上任实缺,他们往往还得继续攀附权贵、行贿赂之实以谋得一个实缺名额。可想而知,在这个贪腐横行的时代,捐纳之风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投机行为,完全背离了朝廷的初衷。

以江苏为例,根据史料记载,到了道光年间,江苏的捐纳官员达到了二万余人之众,而实际的空缺名额却只有区区两千多个。众多捐纳官员之中,要想得到实缺那是可遇不可求,就连从前以为捐纳只是权宜之计的绅士们,如今也不得不投机取巧,玩起了穷酸游戏。

当时有句俗语形容这种现象:"候补官员如过江之鲫",可见捐纳官员之多已到了可怕的地步。人们开始期盼一种所谓"因祸得福"的机缘,从而获得实缺名额。而程同伟正是其中一员,一位机缘巧合获得破格提拔的捐纳知府候选人,他的经历恰好道出了当时官场人物迷津的种种弊端。

二、失足误入歧途

程同伟乃徽州歙县人氏,家世世无甚渊源可言。他的祖上只是一介布衣,祖祖辈辈都是在乡里经营着一间小作坊度日。直到程同伟的父亲这一代,家道稍有小有起色,加之程同伟终年读书刻苦,曾多次中过举人的头衔。

时值道光十年,朝廷为了充实空虚的国库,大开捐纳之门。一时间,举人、秀才们纷纷慕名而来,只要出得起银钱,便可获封一个闲散的官职头衔。虽然此等捐纳之人,并不等同于可以立即执掌实缺,但总好过整日无所事事。程同伟见机不可失,毅然决定捐资五百余两白银,换取一个湖北候补知府的空头衔。

办理手续完毕后,程同伟遵照往例前往京师,拜访徽州乡里在京供职的耆旧。其中以大学士曹振镛为最尊长,聘礼绝不能少。曹振镛乃乾隆进士出身,道光登基时已位极人臣,是当朝军机大员。程同伟自是铆足了劲,要一展书生气节。

却不料一番好胜之心,竟步步陷入了歧途。当日初拜,程同伟太过恭谨,一时手足无措导致了失仪。正当他恭恭敬敬伏地跪拜时,额头竟不慎撞到了曹大人的宝贵朝珠,结果珠子崩落满地,闹出了一场大乌龙。面对这般突发状况,程同伟更是慌乱失措,情急之下竟狼狈地逃了出去,留下困扰的曹大人独自在殿中收拾残局。

事后,曹振镛自然狠狠地记恨上了程同伟这个胆小如鼠的无知书生。他认定程同伟是个不可教也的莽夫,行事全然不识大体,对于此人未来的前程也是便断然断了气。于是,曹大人怀恨在心,私下里谘嘱湖北巡抚,如若程同伟敢到那边谋得差事便严惩不贷。

可怜程同伟因一时的过失,竟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当时他心知肚明,这番折桂官场的美梦或已成空,心中自是充满了无限的悔恨与痛苦。然而往事已往,他也只得认栽回乡,在故里的那间小作坊里消磨残生了。

三、无心插柳柳成荫

程同伟因一时的失态,遭到曹振镛的怨怼,前景渺茫。谁知命运总是难料,就在程同伟自暴自弃之际,一个意外的转机竟然就此打开。

据【清史稿】中所载,彼时道光帝登基已有十余载,国库空虚已是有目共睹。随着战事连绵不绝,缺口难以弥补,远非捐纳这一点旁门左道所能解燃眉之急。直到道光十年,朝野上下皆陷入了一种莫大的困境之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御前言路突然打开。一日,曹振镛奉召而入,道光帝突然向他抛出了一枚烫手山芋--湖北一个重要的知府缺怎么补?此乃衡阳县的重镇,属豫湘要冲,稍有差池必将影响全局,须得斟酌一番。

时任首辅的曹振镛被问住了。纵观手下门生,确实是人才济济,可要说人品器度都过硬,却也着实寥寥无几。面对皇帝的逼视,曹公不得不掂量再三。在盘点人选之际,程同伟那个败类的形象顿时浮现脑海。

纵然素日评价程同伟为不学无术,但曹振镛却也清楚,此人毕竟曾中过举人头衔,再者亦是捐资入伙的"新贵",相较于其他俗甲之辈来说,勉强还算个半个读书人。于是曹振镛权且将此人薄名报上。

谁知道光帝对曹振镛向来极为信任,竟然当场点头,遽然下旨军机处将程同伟破格补充衡阳知府之缺。消息一传开,京师上下无不哗然。一个区区候补,被突击提拔成正印大员,可谓是前所未有。

曹振镛虽然亦有些诧异,但毕竟也是权力使然。他虽一度愤恨程同伟的莽撞无知,却也不得不承认程同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修养,当一方之宰,或许还算是个"解数"。

至于程同伟本人,更是一头雾水。还未从前一次的挫折中醒转,就已经硕果飘香,登上了宦海恣纵的巅峰。前一刻还在自怨自叹,对前途已是望而生畏,如今却突然被硬生生推上了高位,他自己也难掩惊诧之色。

面对突如其来的厚赐,程同伟自然感激涕零,急忙含羞前往曹府叩拜。得知事情缘由后,他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竟是出于曹公之手。不过曹公此时也不愿再次追究前嫌,只冲程同伟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老夫从未见过,这等机缘竟如此不经。你可要好自为之,莫教折桂重蹈空门。"

四、新主恩重如山有托

接下来的几年里,程同伟开启了他作为衡阳知府的任期。从一开始的捉襟见肘,到后来的有声有色,程同伟无疑是用自身的实际作为,证明了他确实当得起这份重托。

当时的衡阳,乃属湖南豫章两大交界要冲,民风彪悍,盗贼横行。自从王铣之乱平定后,全境一度陷入了某种有名无实的边陲弊政之中,根基摇摇欲坠。这正是程知府到任时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一到任,程同伟便立刻着手整饬吏治。他首先下令全面清查现有官员,缓解了一时的人浮于事的困局,随后又着手遏制捐纳之风,废止一切过往的弊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大刀阔斧肃清盗匪的手腕。

继任伊始,程同伟便亲自率领官兵剿匪三起,尽洗民间污秽。其中因袭杀大盗唐九等人,程同伟曾写报官府请赏,前朝军机大臣阮文炳即予以嘉勉,盖程同伟之前后任上升心力甚钜。三年之间,程同伟连番立功,逐一平定了长期肆虐该境的各路土匪,终使边陲太平稳固。

可以说,程同伟的到任,正是补了曹振镛当年判断失误的一个遗憾。虽然当初他无意中将程同伟推荐给了皇帝,但最终程同伟的卓越表现也着实没有辜负曹振镛先生的一番美意。

按理说,一位新任的捐纳知府,本应如其他投机分子一般,只知混吃等死,坐视吏治败坏。但程同伟却出人意料地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整饬民生之中。他以过人的精力和作风,在短短数年间就扭转了一地的颓势,遂使曹大人对他重新生起了好感。

有一次,曹振镛受先帝所托,开始着手撰写一部宏伟的史书工程。为了谥臚,他决定将程同伟的事迹亦编撰在内。写作之际,曹大人特地将程同伟召回京师,让他亲自叙述任内的种种经历。

从程同伟口中,曹振镛听到了许多让他刮目相看的细节。他感慨万千,没想到当初那个跌跌撞撞的莽夫,如今已变得这般稳重睿智。曹大人由衷地赞赏程同伟,将他比作为黎民计的"新垦贯斯"。而程同伟也诚惶诚恐地向曹公请教曩昔的种种过失,深怀感激之心。

从此以后,程同伟的政绩越加彪炳,官运亦是源源不断。朝野间无不传为佳话,有诗人咏之云:"意气奋迟早托,忝躯蛟龙出水。"盖程同伟一途,正是从最低谷一步步追随前辈脚踪而上,终于跻身列肆。这般曲折传奇的际遇,实在令人瞩目。

五、官场沉浮命运多舛

程同伟的后来际遇,正可谓是沉浮多舛,充分彰显了道光时期官场人生的诸多无奈与坎坷。

自从辞去衡阳知府一职后,程同伟的仕途便一直未曾中止。他先是被调任为江西布政使,后又迁至云南担任按察使。可谓是越做越大,官运飞黄腾达。这一切似乎离不开曹振镛的后续栽培。

只可惜好景不长,程同伟的运道很快就出现了转折。就在他到云南任上不久,朝廷突然爆发了一场戚嫌党争的政治风波。当时两大派系乃是硕鼎和养心两门的门生在争权夺利,曹振镛一方最终节节失利,被革职回籍。

作为曹门高足的程同伟,顿时也陷入了被牵连的危机之中。朝野上下一片嘲讽之声,对他颇有微词。其间,更有人将程氏的一些过往瑕疵,如当年得罪曹公一事重新翻出批评,认为程同伟的品德有亏,不配执掌要职云云。

最终,在一些积怨已久的权臣压力之下,程同伟难逃厄运,被皇帝勒令离职革去原任。于是,这位曾经的捐纳新贵不得不收拾行囊,穷且益坚地卷铺回籍了。

尽管曹振镛一度为程同伟求情,但也终未能扭转乾坤。可见,时局风云变迁之快,谁也无法把控。就连程同伟这样一位单纯而忠厚的布衣,也难逃于是非口舌之灾。归根结底,他的命运终归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回乡后,程同伟便过上了全然不同于从前的清贫生活。他将一切都抛诸脑后,只是在那间老宅中重操旧业,靠着一点微薄的积蓄和家资支撑晚年。

有一日,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前来访谒。见到了阔别多时的程同伟,那人不禁感慨万千,言道:"老朽几番上疏请命,前些日子还为你重新寻找一官半职,谁知运数如此难卜。想当年你我还是同窗好友,如今你竟沦落至此,实在可怜可悲。"

程同伟却只是淡然一笑,神色自若,言道:"朝野人生,皆如陆沉浮,何须过於执著?我这等浅斟低唱之辈,便顺其自然好了。"

那人见状,也只作罢,两人便叙起了旧日的一些轶事逸闻。后来想来,程同伟这番豁达洒脱的心态,确实令人钦佩。能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游刃有余,保持自我,不为名利所动摇,实在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