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饶书记提议粟替陈,主席支持陈毅不疑

2024-01-30历史

" 饶书记提议粟替陈,主席支持陈毅不疑。 "

据记载,陈毅元帅在解放战争初期曾遭受多位下级的严厉批评,甚至有人质疑他的作战能力,这个会议也被后来的人称为「七人批陈会议」。

虽然时任山东野战军参谋处处长王德的回忆录是重要的历史参考,但由于个人记忆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其中的一些记载和原始电文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印证和辨别。

按照逻辑分析,这个「七人批陈会议」让人感到费解:因为当时华东局的一把手饶书记已经去了延安参加军调组工作,由陈毅代理书记,下属应该不会在由主要领导主持的会议上集中火力批评他。

华野领导合影。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在战争年代,上下级之间特别是组织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经常的事,也是完全正常的事。

在华中局机关,陈毅曾被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华中局的干部批评。虽然陈毅多次去华中局机关和华中局的同志商量工作,但根据已知的史料来看,陈毅受到下级批评并不奇怪,但要说下级专门在一个会上来集中批评他,则是不大可能的事。

陈毅受到下级批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泗县失利和两淮失守,陈毅没有及时察觉薛岳的意图,对局势的判断上出现失误,再加上两淮危急时救援不及时,造成战场失利,局面恶化。

然而,这种失利并没有改变陈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仍然是一个有魅力、有魄力、有担当的军事将领。尽管在战争年代,对于军事将领来说,无论其他工作做得有多么好,多么有魅力,打了败仗肯定是要对部队、对部下负责的,因此这一时期的陈毅可谓「压力山大」。

不仅下级有意见,上级也会有意见。一方面,主席曾经考虑派徐向前去山东指挥作战,另一方面,在延安的饶书记建议「以粟代陈」。

不过主席再三考虑后,仍然坚定地支持陈毅,让饶带话给华东局,说「陈粟不可分」。「以粟代陈」的建议,是饶向主席提出来的,陈毅并不知情,这事和粟裕并没有关系,这是否会在陈粟之间产生误会?

从实际情况看,两人的亲密搭档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陈毅和粟裕虽然对当前形势表达了批评,但他们依然认为我们需要继续战斗。在两淮失守之后,华中军区粟裕、张鼎丞等人联合发报给延安,提出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联合起来,首先攻下宿迁,然后向西扩展,击破津浦路,配合刘邓主力围攻徐州,将李延年部调出,在运动中将其歼灭的建议。

陈毅对这个建议表示完全赞同,并建议将两个野战军指挥部合并。在苏中战役之后,国军集中兵力向苏北和鲁南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企图使我们的部队在两个战场分兵作战,最终各个击破。

此时的山东根据地形势并不乐观,北线已经接近临沂,而山东野战军的主力已经被陈毅带到了淮北,留下的只有几个地方部队,相隔甚远,无法集中。

在山东,唯一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野战部队是叶飞的1纵,但这是一支来自江南的原新四军部队,在山东某些地方领导眼中被视为外人,连正常的补给都无法得到,导致8个月损失了几千人,而补充兵员的工作却进展缓慢,部队的情绪也非常低落。

华野部队面临着是否回山东救急还是留在苏北和华中部队联手作战的抉择,陈毅还在犹豫,但粟裕认为回山东是正确的方向。

他认为,我军目前处于战略防御态势,鲁南可以作为歼敌的诱饵,但必须在入鲁之前在苏北打一仗。原因有四:一是敌军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果我军全军入鲁,敌军会转移进攻方向,华中过早放弃不利于长期作战。

二是两淮失守后,敌军已对我军形成三面包围,不打一仗就转移,会腹背受敌。三是我军撤出两淮后,老根据地的群众和部队都有不满情绪,如果不打胜仗就去山东,会引发更大的军心民心波动。

四是主力撤出苏中后,这一地区还需开展游击战争,主力在撤走前必须打一仗,以便更好地开展游击战。

粟裕非常清楚,华中必须暂时放弃,而华东我军主力必定要撤到山东。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入鲁之前必须要全力以赴,打一场有分量的歼灭战。

主席也认为,山野军队回到山东并不妥当,需要在苏北与粟裕并肩作战。经过反复思考,陈毅终于决定在淮北消灭敌军。

就在这时,主席回电说,陈、张、邓、曾、粟、谭要紧密协作,6个人要经常在一起,在陈的领导下共同商量大政方针,而战役指挥则交给粟裕负责。

华东野战军的领导框架基本确立。华野开始集中兵力作战,但要在苏北打大胜仗,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战机。华中根据地已经大面积沦陷,苏北只剩下沭阳、涟水、盐城、阜宁4个县,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西出津浦路、围攻徐州的计划已经无法实施。

因此,陈毅、粟裕、谭震林改变计划,决定在宿迁和沭阳一带消灭敌军。

粟裕前线指挥,抓住战机。蒋军兵分四路,重点进攻苏北。宿北战役由此爆发。陈粟首长正确指挥,华野5天歼敌2.1万,缴获大炮100多门,整编69师不复存在。

用人得当,对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军事指挥需要行家里手,陈毅虽然资历深、威望高,但不是擅长这方面,而粟裕则是合适人选。

陈毅能团结各方力量,只有他才能把两大「山头」凝聚到一起。因此主席认为「陈粟不可分」。【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