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78年,谭震林谈淮海战役,为何大怒道:「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2023-12-20历史

1978年7月的一天,谭震林受邀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作报告。

作为原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对「淮海战役」具有足够的发言权。

然而,在报告现场,一些媒体竟然将淮海战役中的华东野战军(即后来的第三野战军)说成是一支「偏师」,还说是中原野战军的相关领导指挥了这场战役。

这些不符合史实的说法,让谭震林当场大怒,随即便扔下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何为「偏师」?其指的是除了主力军之外的部分军队。

这也就是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其主要功劳并非华野,而是中野;至于此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员,则也不是粟裕、谭震林等人,而是中野的相关领导。

那么,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就曾给出过明确的答案:「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需看一下当时的战场指挥员构成就知道了。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在相继攻克郑州、开封后,进入到徐州地区。

此时,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从原来的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成为在战役上协同作战,为发起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不过,两大野战军想要实现协同作战,首先就得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

一般来说,谁的实力强,谁的部队在主要作战方向和作战点上负责主攻,就由谁来掌握战场指挥权。

据记载,当时粟裕指挥的华野有15个纵队,加上暂时归华野指挥的中野第11纵队的话,粟裕手上共有16个纵队的兵力;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的中野,只有4个纵队。

两者对比,战场指挥权的归属问题不言而喻。更何况,淮海战役还是粟裕率先向中央建议的,所以此次战役的指挥权非他莫属。

但向来谦逊的粟裕并不在乎指挥权在谁的手上,为了部队的团结,为了将此战打好,他给中央去电,要求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当时刘伯承还在豫西)。」

最后,在粟裕的建议下,中央才下达命令:「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不过,当陈、邓收到电报后,觉得责任重大,加之当时通讯工具又太落后,于是便向中央回复道:

「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所以,此次战役的实际指挥员是粟裕,而非陈、邓。

在实际作战中,粟裕也不负众望,指挥部队先后歼灭了老对手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对少,只有淮海战役是以少对多。

其中,辽沈战役我军70万对敌军55万,歼敌47万;平津战役我军100万对敌军61万,歼敌52万。

而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以60万对敌军80万,最终歼敌55.5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以至于当淮海战役的战报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还曾激动地说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当然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粟裕、谭震林等指挥的华野固然是主力,但若没有中野的配合,此战也断难取胜,更何况还有数百万支前群众的支持。

综上所述,那些媒体将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划分给中野,是不符合史实的,而将此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功劳划分给中野的相关领导,也同样是不符合史实的。

所以也难怪谭震林将军听后会动怒。作为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谭震林将军自然对他人篡改历史的行为感到不满。

当然了,也许会有人觉得谭震林这是在维护自己的荣誉。但其实不然!

首先来说,谭震林将军无论对毛主席还是对粟裕大将都非常地敬重,他不希望有人篡改历史,将淮海战役之功归到某个人身上。

其次,作为第三野战军的「三号人物」,谭震林将军虽然不在意个人荣辱得失,但集体荣誉却必须维护,这是作为一个军人,一个高级指挥员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