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4年离开瑞金后,毛主席为何终生不愿重回此地?民间传说可信吗

2023-12-18历史

王明的崛起之路

1927年8月,毛主席在武汉辞别了瞿秋白。当时瞿秋白极力邀请毛主席随中央机关一起迁到上海工作,毛主席却拒绝了他:「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

此后,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改组了湖南省委,并领导了秋收起义。此后,他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又奋战数年,创建了苏区根据地。

毛主席不在中央工作的这些年里,中央人事变动频繁,有的人他认识,有的人他不认识,再加上当时条件恶劣,双方交流较少,对彼此的情况都不是很熟悉。

1928年6月,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在会议上,代表们认真观看并学习了苏共在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成功经验。六大结束后,代表们陆续返回中国,开始强调:今后的中国革命,要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道路。

不久后,中央派了刘安恭前往红四军担任临时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并传达中央的最新精神。

毛主席对刘安恭的那一套说辞不以为然,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他和朱德一起给中央写信,据理力争,对刘安恭进行了斗争。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总理在接到毛主席和朱老总的信后,便将陈毅派到了红四军,接替刘安恭的工作。

1930年6月11日,当时负责中央领导工作的李立三推出了「立三路线」,他起草了著名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该决议决定应该以武汉为中心,发起全国性的暴动,并集中红军对中心城市发起进攻,最终「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李立三的这些主张,和毛主席在农村实行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完全对立,因此在红四军中难以贯彻。李立三为此曾在会议上点名批评毛主席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的毛泽东同志……」

不久后,毛主席和朱老总接到了中央要他们再去攻打长沙,尽管他们对此命令非常疑惑,但在前委大多数同志都同意的情况下,毛主席也只好执行命令了。结果就是经过16天的苦战,不但长沙没有攻破,红军还陷入到了腹背受敌的情况。在这种局面下,毛主席果断作出了停止进攻的决定。

不久后,六届三中全会召开,瞿秋白和周总理主持会议,纠正了李立三所犯的严重错误,李立三被要求离开中央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作检查。

王明在李立三主政期间,曾和博古等人一起旗帜鲜明地反对过李立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李立三为此撤销了王明的中宣部秘书一职,将他下放到了江苏当宣传部干事。

得知六届三中全会批评了李立三,王明自然满心拥护。然而,不久后他又从夏曦那里得知,共产国际对六届三中全会的结果并不满意,因此他便开始公开给中央写信,批评李立三的错误是在「左」的词句掩盖下的「右倾机会主义」,指责三中全会对立三路线未加以丝毫的揭破和打击,在主要问题上实际上还是在继续着立三路线,他提出了一系列比李立三的冒险主义还要「左」的错误观点,要求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并撤换三中全会上诞生的中央领导。

王明之所以有如此底气,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共产国际撑腰,二是因为这年年底,他的老师、共产国际执委兼东方部部长米夫来到了中国。

晚年王明

在米夫的策划下,六届四中全会于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在这次全会上取消了从前的所有处分,并攫取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2月,他又升为政治局常委。当时的向忠发虽然在名义上是总书记,但中央领导的权力实际上已经从李立三转移到了王明那里。

自此之后,一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派,或者叫「共产国际派」逐渐形成,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地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

赣南会议:王明和毛主席的第一次交锋

毛主席和王明在军事思想和路线、土地革命、创建根据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分歧。

1931年9月1日,王明发出一份长达1.2万字的指示信,再次对以毛主席为首的苏区中央局进行了批评,认为「苏区同志对于立三路线的错误,尤其是国际路线的正确,还缺乏全部的深刻的了解。」

这一年,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中央在上海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不久后王明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临行前,他推举博古主持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还不忘再次向苏区中央局发去电报,批评苏区犯了「严重的错误」。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根据王明和博古的指示,中央代表团随即在瑞金叶坪召开大会,对毛主席的「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方针进行了全面的批评,并撤销了毛主席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这便是著名的赣南会议。

赣南会议的结果表明,苏区中央局事实上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央指示信中的错误观点,这是苏区命运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王明到达苏联后,又在莫斯科以中央的名义发来电报,要求成立中革军委,并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等职务和组织。这样,毛主席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自然也被取消了,但作为红一方面军的重要缔造者,他还是可以参加军队内的一些主要活动。

好在苏区根据地是毛主席等人一手创建起来的,在苏区,主席的声望依旧不容忽视。不久后,失去代理书记职务的毛主席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改做起了政府工作。毛主席被称为「毛主席」也正是从这一时候开始的。

宁都会议:毛主席失去了军事职权

1932年6月,蒋介石在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他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对中央苏区的又一次围剿。

在这种大敌当前的背景下,周总理给苏区中央局写信,希望恢复毛主席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他的建议被采纳。

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指挥下,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了宜黄、安乐战役,重挫了国军进攻的势头。在战后,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又立即下令,要红军乘胜追击,夺取南城,然而大军到达城下时发现,蒋介石已经调集了3个师做好了准备。

鉴于这种情况,毛主席、朱老总在和周总理商量后,决定改变原先部署,撤退到东韶一带休整,重新寻找作战时机。

这本是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机断处事,但后方的临时中央的苏区中央局却非常不理解,他们一再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北进,威逼南昌。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王稼祥等在回电解释,继续反对北进方针,坚持原地休整。

矛盾于是变得公开化了。苏区中央局转而决定停止红军行动,并在宁都召开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解决毛主席等人不执行中央战略方针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坚持自己观点,认为红军不应该在不利条件下离开苏区,主动迎战强敌。中央局的一些成员则批评毛主席对革命胜利和红军力量估计不足,对夺取中心城市消极怠工,并把他提出的「诱敌深入」指责为「守株待兔」。

毛主席的据理力争,在他们看来,成了「态度不好」,「承认和了解错误不够。」

宁都会议旧址

第一次会议时,周总理因为在前线并未参加,但朱老总和王稼祥都给予了毛主席很大的支持。

王稼祥说:

「我是四中全会后中央派来的,对中央的指示,我一直服从和执行。但我从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及打赣州的教训中逐渐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苏区实际情况的,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我和毛泽东同志并非旧交,相识的时间也不长。倒是和王明、博古等同志是老同学、老同事甚至老乡……

我们要看谁的主张对革命更有利。」

王稼祥最后强调:

「大敌当前,不可换将;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他的发言让大会陷入了僵持,双方观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此时周总理从前线赶了回来,由于他是苏区中央局的书记,主持会议的责任自然交给了他。

作为会议主持人,周总理在会上试图缓和双方的争议,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并且替毛主席作了很多解释,但最终,支持临时中央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

周总理于是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今后由毛泽东同志负责指挥战争,周恩来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二,由周恩来负责指挥战争,毛泽东同志协助。

但是毛主席认为,既然他已经不能得到信任,工作自然无法开展,他选择主动退出。

最后,会议的结果形成了一条通令:

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兼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

就这样,毛主席离开了军队,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

毛主席为何终生不回瑞金?

会后,毛主席准备赴福建长汀福音医院疗养。王稼祥向毛主席告别,并希望毛毛主席再争取一下留在前方。毛泽东回答说:「算了吧,我们是少数,还是服从多数吧!」

毛主席离开宁都时,周总理骑马为毛主席送行了一段路。毛主席对周总理说:「前方如有急需,可来电报,我即前去。」

而此后有一点时间,周总理也一直自称是「代理政委」,认为毛主席迟早会恢复职务的。他有时候也会把一些文件送到主席那里,请他「如有便请阅」。

宁都会议后,苏区中央局的一些成员对周总理在宁都会议上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曾联名致电临时中央,批评周总理「没有大力反对以消极等待为中心的右倾危险」,在结论中没有给毛主席的「错误」以明确的批评,反而有些地方替他解释掩护」,认为周总理犯了「调和主义」的错误。周总理对此难免又是一番解释。

毛主席在长汀福音医院养病4个月后,便回到了瑞金主持政府工作。但此时临时中央已经抵达中央苏区,临时中央完全听从王明的指挥,来到中央苏区没多久,他们就开展了「反罗明路线」运动,在这次运动中,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贺子珍、贺怡、贺敏学等人都遭了牵连,毛主席的处境越来越孤立。

毛主席只在贺子珍的陪同下去了云石山的云山寺休养,那里荒凉冷清,只有一个已经还俗的姓赵的和尚在面前种菜。毛主席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在此期间,毛主席的老部下林彪、聂荣臻、杨至成都来看望过他。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蒋介石集中11个师进攻广昌,期间毛主席曾找到博古、李德,建议红军向湖南中部运动,以调动江西的敌人到湖南,寻机歼灭之,但他的建议并未并采纳。

可以说,瑞金是毛主席的「伤心地」。民间曾有说法,由于毛主席在瑞金有很多不愉快的记忆,所以从长征离开瑞金到病逝,他一次都没有回过瑞金。而且,毛主席一生诗词无数,写过井冈山、黄洋界、吉安、上杭、大柏地、广昌、龙岗、娄山关等很多地方,但没有一首是关于瑞金的,这给瑞金人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凌步机认为,这些说法虽然多半是大家的猜测,但不能说瑞金的不愉快在毛主席心里没有一点影响。然而,凌步机教授也指出:1959年庐山会议前,毛主席确实有过来瑞金旧地重游的打算,当时赣州也为主席准备好了住所,但由于庐山会议开得并不顺利,瑞金之行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