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74师覆灭后,6纵不请示就放走俩俘虏,陈毅的担忧绝非没有理由

2024-07-26历史

孟良崮战役结束没多久,陈毅在华野团级以上干部的会议上讲了次话。在讲话里,他专门讲了华野对原国军整编 74 师俘虏的处理和安置情况。当中,针对华野六纵没请示,就私自放走原 74 师的一个团长和一个副团长这事儿,给出了严厉批评。

在陈毅眼里,六纵这么干,简直就是把老虎放回山里,以后准有大麻烦找上门来。

陈毅为啥这么说呢?实际上,陈毅的这种担心绝对不是没道理的,毕竟 74 师这支部队确实太特殊啦。

74 师属于「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它的前身是 74 军,1937 年抗战时成立的。一开始,这支部队有三个师九个团,总共三万多人,单从兵力上看,就晓得这可不是一支弱旅。

另外,这支部队装备不错,训练也到位,特别是在第二任军长王耀武的带领下,74 军在战场上的表现特别出色,变成了一支「铁军」。

但少有人知道,74 师这么厉害,还有个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支部队差不多 60%的军官,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

这就表明,74 军军官的素质和水平相当高。在这群接受过系统教育、又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带领下,74 军的综合实力自然就很强。

有个曾经在 74 军当了 10 年连长的基层军官回忆道,1946 年 74 军整编为 74 师的时候,里面搞了优胜劣汰的制度,表现平常、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层军官,不是降职就是直接被淘汰,他自己呢,是跟着 74 军打了好多仗,表现出色,这才好不容易留了下来。

虽说在之后的两淮、涟水等战役里,74 师有一部分官兵受损,但没真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毕竟有好多一路陪着 74 师成长起来的连排干部呢,这些人可是维系 74 师战斗力的关键,只要他们在,就算遭受重创,也能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厉害的士兵。

除了那些经验很丰富的军官,74 师还有一笔无形的财富,那就是有好多老兵。根据华野的相关调查资料,1946 年 74 师整编的时候,老兵数量在整个部队总人数里的占比超过了 85%。

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军官,还有好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这使得 74 师不管是干部的质量,还是士兵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让国军大多数部队都比不上的高度。

由此就能想到,在抗战胜利没多久刚整编完的 74 师,实力到底有多强。

就因为这个,整编后的 74 师被称作「天下第一师」,由师长张灵甫带着,守在南京孝陵卫,成了国民党的「御林军」。

当时 74 师的装备又进一步升级了,这就使得张灵甫越发狂妄起来。

相关资料显示,1946 年整编的时候,74 师获得了好多精良的美式装备。像 37 毫米口径到 105 毫米口径的各种炮,一共有 306 门,重机枪有 108 挺,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加起来 90 具,而轻机枪、冲锋枪、步枪啥的,居然多达万余支。

这事儿没完呢,当时 74 师的所有军官,全都配备着 9 毫米的勃朗宁手枪。另外,74 师还有一千多匹骡马,各类机动车辆更是多达 300 辆。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 74 师的这些装备是啥情况,那咱们可以瞧瞧同一时期咱我军部队的装备。

就拿华野来说,1947 年往后,因为连连取胜,缴获不少,华野的武器有了升级,可就算升级了,华野的武器装备也只是比原来稍好一点罢了。

其中,每个步兵团直属的,也就只有 6 挺重机枪、6 门迫击炮和 1 门 92 式步兵炮罢了,像重机枪这东西,一个营最多能有两挺。

从这儿就能明白,74 师的武器装备,差不多能算是一流的,而且这支部队有不少基层干部,还有作战经验很丰富的老兵,战斗力当然就很强悍。

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就算打输了,可被俘虏的 74 师官兵还是不服气,他们多数觉得,这次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战斗力,而是由另外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主帅没本事,让部队进了绝境」,就是张灵甫不听劝,把队伍拉到孟良崮这绝地,结果部队没粮没水,彻底陷入困境。

第二,地形和环境因素限制了 74 师美式装备的作用。像把 105 毫米榴弹扔到山下就是个例子。而且,孟良崮上特别缺水,使得依靠水冷的美制 M1917 重机枪大多不能正常用,整体火力因此大受影响。

所以,这些 74 师的俘虏心里想,自己以前能把日本人打败,要是解放军在白天正儿八经跟他们打,不一定能打得过他们。

在具体战术方面,那些作战经验丰富的 74 师官兵,也点明了华野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

比如说,步兵班排单位组织进攻的时候,前进的队形太密集啦,这时候要是有一枚炮弹落下来,那进攻小队可就伤亡惨重了。

另外,在指挥进攻的时候,华野的基层干部指挥手段太单一,前进就把帽子高高举起,后退就把帽子放下,这种方式看似挺简单直接,可实际上根本应对不了战场上那种复杂又多变的情况。

另外,华野有些战士在战斗时不太会伪装和保护自己。像在孟良崮战役里,有的战士卧倒伪装时,把花草绑在帽子和皮带上,特别显眼。要晓得孟良崮周边大多是没什么杂草的山坡,这么一伪装,简直就是告诉敌人自己的位置。

像这样的问题,被俘的 74 师官兵说了不少,这也能侧面表明,74 师的这些俘虏,军事素养确实挺高的,不光是人,按照华野的资料,就连 74 师炮兵营里拉大炮的骡马,都受过半年以上的训练。

所以,孟良崮战役打完后,怎么安排 74 师的俘虏成了新难题。按咱我军以前的经验和办法,通常都是教育完,能收就收,收不了就给路费让回家。可对华野对这些 74 师的俘虏,没这么处理。

研究过后,陈毅最后拿定主意,在原来的俘虏政策之上,单独添上两条:

第一,把所有被俘的 74 师官兵的待遇都提升一级;第二,没得到批准的话,一个俘虏也不能放走。

之所以定了这么两条特别的规定,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提高待遇这事儿没啥好说的,74 师以前本身在物质方面就特别优厚,现在他们成了俘虏,给他们提高待遇,就是为了更好地感化他们。

之所以一个俘虏都不准放走,那是因为陈毅有所担忧。

74 师确实是精锐部队,这没假。不管是作战经验,还是武器装备,当时能跟它相比的部队特别少。而且它的作战风格,甚至能说是狡猾、凶狠,在孟良崮战役之前,74 师就好几次把华野打得很惨。

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74 师就算陷入绝境了,还是跟华野拼死作战,自始至终都没有成建制投降的,在当时的国军里面,这种情况相当少见,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

就算到了最后关头,74 师残部的表现还是让人禁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当时战斗到了打扫战场的时候,从各纵队报上来的俘虏数目来看,粟裕觉得有问题,整编 74 师大概有 3.2 万人,但是把击毙的和已经被俘的都算上,总数怎么都不对。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华野情报处传来消息,称在孟良崮的一个山坳里发现了微弱的电报信号,这意味着,还有 74 师的残部在活动呢。

于是,粟裕赶紧派部队去搜查,这一查,就瞧见在一处洼地里,整整 7000 人聚在那,一声不吭,一动也不动。

7000 人可不是小数目,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居然能做到不瞎跑也不出声,这就足以表明 74 师平常治军相当严格。

要是这些人没被发现,那里面好多老兵就会像一颗颗「种子」似的,很快培养出更多精兵,到了那时候,74 师又能「活过来」,重新变成难对付的对手,真要是这样,在孟良崮牺牲的烈士们,那血可就白流啦。

另外,74 师长期被反动思想给影响着,他们心里压根不觉得蒋介石有错,还觉得是我军挑起了内战,这在华野对俘虏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了。

当时有个俘虏兵,听完「蒋介石压迫人民」这种宣传,立刻就跳出来讲:「蒋介石咋压迫人啦?要不是他,我咋能从大山里坐飞机出来?」

类似这样的情况可不少,这就足以表明,好多 74 师的官兵反动思想挺深的,再加上被俘后生活条件差了一大截,就让一些 74 师的官兵动了歪心思,盘算着只要瞅准合适的机会,立刻就造反。

就因为这个,陈毅才提出「连轻伤的兵也算上,俘虏一个都不许放」,他心里清楚,要是让这些俘虏走了,有一多半人很可能又回到国军那边去。

尽管提了相关要求,可陈毅所担心的,最后还是出现了。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一部分华野干部没把上级定的政策搞明白,还是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待 74 师的俘虏。而且在改造的时候,这些俘虏思想很顽固,一直没什么变化,这就让一些干部感觉很棘手,于是,就出现了私自把俘虏放走的事儿。

就像前文说过的华野六纵,没请示上级,就擅自放走了原 74 师的一个团长跟一个副团长。

不光是六纵,其他部队也出现了类似状况,另外有些俘虏叛变跑了,这些人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凑到一块儿,把 74 师又给重建起来了。

其中,有不少原 74 师的军官,像原 74 师 21 旅副旅长王梦庚、151 团团长王奎昌、151 团副团长王克己等等。

在 74 师重建以后,这些人全都成了 74 师的骨干,比如王梦庚直接当上了师长,王奎昌也是师长,没有一个例外。

在这些人的引领下,74 师不光重新建起来了,战斗力还很快提高了,当然,跟以前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也相当不好对付。

就说济南战役那时候,王耀武被华野重重包围着,直接用飞机运来了 74 师的 7 个连队过来帮忙打仗。这 7 个连队到了济南就驻守在邮政大楼。他们攻势太猛,连有着「攻坚老虎」名号的华野 3 纵 8 师都老半天拿不下来。

到最后,华野费了好大劲,还用上地下爆破的办法,这才打下了邮政大楼。在打下之前,华野朝楼里喊过话,可那 7 个连队就是死拼到底,最后全被击毙了,一个都没跑掉。

另外,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重建后的 74 师还是这个样儿。就像在陈官庄战役快结束的时候,杜聿明的大部人马都投降了,可 74 师的一支队伍一直抵抗到第二天,也就是 1 月 10 日下午才被咱解放军给消灭掉,这也是整个包围圈里,咱解放军最后消灭的一支国民党军队。

所以呢,在淮海战役那个时候,重建后的 74 师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战斗力,起码能在国军里排进前三。

可这,仅仅是原 74 师的一些中基层军官,领着一帮训练还没满一年的新兵弄出来的局面,而且啊,重建后的 74 师,新兵占比超过了 80%。

要是再过些日子,或者老兵的比例再高一点,想想都能知道其综合实力能强到啥程度。

而且,那些没逃出去的原 74 师俘虏,变成解放战士后,竟然还想着反水,甚至有的人碰到机会,马上就会把枪口掉转。

比如说在沂蒙山区打仗的时候,咱这边的我军跟对面的国军开干,有个原先在 74 师被俘虏后加入华野的士兵,一瞅见国军的队伍,马上就蹦出来临场叛变,一个劲地大喊,要给在孟良崮牺牲的兄弟们报仇。

甚至全国解放了,还是有原 74 师的官兵存有想要「变天」的心思。

1951 年,我军一团后勤运输排的排长夜里突然心脏病没了。整理他遗物的时候,他的战友发现这人居然还留着当初张灵甫签发的一张证书。要晓得,当时这人都入党了,还当上排长了,可还是有特别深的反动思想,可见这些人中毒太深啦。